國家商務部最近推出了五個國際消費中心試點城市,中國未來不可能僅有這5個城市,會出現一批消費中心城市,有的可能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的可能是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對于我們來說,培育和建設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新時期中國經濟“三新一高”的具體體現,是中國經濟新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

非常感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邀請我參加今天的高端論壇,剛才聽了各位的主旨發言,獲益匪淺。市場所王微所長關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介紹,我覺得還是很感慨的,這項研究歷經五年,完成了一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從理論研究、政策研究到典型城市研究,書中包括理論篇、政策篇、地方實踐篇,內容都很充實,其中有很多的創新觀點。在現代流通理論、現代消費理論、在政策研究方面,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戰略性以及創新性。所以,非常感謝有機會對這本書進行點評,王微所長不僅帶領大家完成了這一本著作,去年推出的關于現代市場體系的研究,也是一部高水平的著作,對中國的現代市場體系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也從理論上、政策上和中國建立現代市場體系的實踐,多維度進行了現代市場體系的研究。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每年配合商務部做市場體系相關研究,包括批發市場,零售的研究,都具專業性和前沿性,所以,這本書的成功發布,代表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反映出中心有一支高素質的研究隊伍。我對國務院發展中心每年推出的一套叢書都非常贊賞,每年推出研究成果時我都參加了會議,并且在會上發言。所以對于我來說,這是又一次學習機會,是汲取營養的機會,也是交流的機會。借這個會議,我就王微所長介紹的關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研究以及我的研究體會,談三方面的看法。一、推動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區域消費中心城市是新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國家商務部最近推出了五個國際消費中心試點城市,中國未來不可能僅有這5個城市,會出現一批消費中心城市,有的可能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的可能是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對于我們來說,培育和建設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新時期中國經濟“三新一高”的具體體現,是中國經濟新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第一個方面的理解,新發展階段處于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變革期。在這個重要變革期,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經濟增長速度甚至核心競爭力,是一種外在的表現,一個國家的國民幸福指數,國家繁榮昌盛文明的程度,才是這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內涵。我們不能過度注重外在的表現形式,而是要更加注重若干個有代表性的大城市功能,注重它的文化內涵,注重它的消費環境,注重它的人民幸福指數。未來國際上大國的競爭和博弈,并不表現為你如何欺負別人,如何剝削別人,如何遏制別人,而表現為這個國家自身治理得怎么樣,特別是代表國家形象的城市發展得怎么樣,城市人民生活感覺怎么樣,這是一種內在的經濟社會發展素質。其實,每個國家都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就能使這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向好的方向發展,實際上最大的變局,是每一個國家都在發生著內在的變化。第二個方面理解,是中國已經進入了兩個百年的戰略交匯期。到2020年中國已經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目標,開啟了第二個百年目標,這是中國的世紀夢想,從現在起到2050年的30年,是中華民族偉大崛起兩個百年的后30年,是兩個百年最后沖刺的30年。那么,這30年對于我們來說,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城市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中國有一批能代表未來國家成為強國以后具有國際影響力、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消費功能和服務功能的一批大城市。這也是一個國家成為強國的重要標志。

第三個方面理解,從現在起到2050年,中國都處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未來30年中國都處于這樣一個大的格局,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剛才王微所長講,全球140個大城市占世界13%的人口,占世界33%的消費,占世界39%的GDP。我個人認為,未來大城市的集聚度會更高,中國領先的大城市,包括我們的人口、GDP總量、消費能力會比國際平均水平還要高,在這個大局中需要一批具有引領性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第四個方面理解,是中國的社會基本矛盾發生了根本變化。在黨的十九大之前,中國社會基本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經過70年新中國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飛速發展,中國已經基本解決了落后生產力的狀態。社會生產力發展已經邁上了幾個大的臺階,去年超過了100萬億元,這是一個標志性的數字。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元,到2025年將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所以,中國現在和未來一個時期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是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需要有一批能夠表現出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這樣一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做載體。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作為最前沿、最有代表性的,作為標志性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其培育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代表著中國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的一個風向標。第五個方面理解,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經濟過去的發展階段是高速增長階段,一直到去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42年,年均GDP增速平均9.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階段,我理解既包括高質量的生產方式,也包括高質量的生活方式,高質量的人的生命方式,以及高質量的人的生存方式。高質量發展不單是指某一個產業、某一種產品,我認為是指整個社會存在的狀態,這個轉變也是非常之大的。再加上從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以來的百年不遇新冠疫情,導致世界發生了某些顛覆性變化。未來有可能會以疫情劃界,疫情前世界經濟是什么狀態,世界格局是什么狀態,疫情后會發生哪些根本性的、革命性的變化。比如,城市的生活方式,疫情使數字經濟的應用范圍和能級發生了突破性的增長;比如,世界各個國家在隔離的情況下如何重新鏈接,疫情之后如何鏈接;經濟全球化會就此終止嗎?未來各個國家會成為信息孤島嗎?會成為碎片化的全球化嗎?還是疫情之后出現更加緊密或者不可逆轉的深度全球化?所以,這些東西可能對于城市會提出很多內在變革的需求。剛才我談的是第一個觀點,是我理解中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的幾個方面。新發展階段對于我們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作為國家的窗口、國家發展水平的風向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它的內涵會發生一系列重要變化。

二、中國已經具備建設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基礎條件和比較優勢首先,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國家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支撐。這是引領消費潮流,創造新的增長動能的一個重大舉措。中國城市都是按行政級別劃分的,地市級的城市是660多個,縣級城市2800多個,鄉鎮2萬多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城市形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它并不是按照我們統計報表在發展,出現了一批國際化的城市,或者叫國際化的大都市,比如,已經是國際大都市的香港,比如北京、上海正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比如,這次推出的五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除了北京、上海,還包括重慶、廣州、天津。這些城市已經具備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潛能,有的本身已經是國際化大城市,完全可以率先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其次,中國還出現了一批消費帶動力強的國家中心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帶、城市圈或者城市群落。中國確定了一批國家中心城市,目前已經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9座城市被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提出培育、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城市有13個,分別是長沙、沈陽、杭州、南京、青島、濟南、合肥、福州、昆明、廈門、長春、南昌、烏魯木齊。國家中心城市在這個區域發展中具有領頭羊的作用,在消費中具有無限的潛力。還有一批城市,成為區域性的中心城市,出現了一批綜合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消費能力非常強的城市。比如說中國到現在為止已經出現了23個GDP超萬億的城市,這些GDP超萬億的城市去年是17個,今年增長了6個。中國出現了兩個省份GDP超過10萬億元,廣東省GDP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俄羅斯,江蘇省去年的GDP超過了10萬億元。長三角一體化的城市群GDP已經超20萬億元,占中國經濟總量的1/5。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有很多的發達地區,出現了一批發達城市,這些城市的繁榮程度、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比如蘇州的昆山、江陰,以前的順德,雖然按照行政級別是縣級市,但現在都是非常活躍的經濟中心。中國還有一批鄉鎮變成了現代城市,其實中國城市化進程使區域格局發生很大變化,再加上現在新的國家戰略實施不斷釋放動能,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黃河經濟帶等國家戰略推進,今后還會出現一批世界級城市群或者全國有競爭力影響力的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個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協同發展,它的重要目標也是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大城市群。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中國的城市不再是那種單體城市,而是成為一個個城市群,一個個城市帶。未來會逐漸發展成為城市群落,有一些研究區域經濟的專家認為,雖然學術上并沒有這個提法,但未來肯定會形成若干城市群落。未來城市群落一定是城鄉相間的,既包括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城市、微型城市,也包括散落在城市之間的鄉村,成為一個個城市團組的城市群落形態。高鐵時代改變了我們的時空,航空網絡改變了我們的時空,高速公路改變了我們的時空。中國一些城市已經形成了陸、海、空、網這樣立體化、智能化、綜合化的一種交通形態或者聯通形態,會對隨之調整改變的消費結構、消費方式和消費地分布發生重大影響。比如,有一些人雖然家在農村,但消費在什么地方?購物在什么地方?過去隔著崇山峻嶺的城市,現在乘高鐵可能不到一小時就能到達,人在縣城或者鄉村,但是消費行為可能就發生在毗鄰的大城市。所以,擴大消費的重心在于城市群落,城市群落形成互相支撐和流動的空間,它會給消費增長帶來非常大潛力,還有韌性,會催生一批消費中心城市。第三,中國已經形成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是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是中國最大的底氣,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紅利,也是中國吸引外商投資最大的吸引點。為什么這么說?中國市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40萬億元,實際上如果不是疫情中國早就到40萬億元了,2020年中國經濟實現了正增長,但消費卻下降了3.6%。中國金融市場規模50萬億元,房地產市場17萬億元,物流市場流量規模是GDP總量的3倍,已經超過了300萬元。還不算新的要素市場,比如數據要素市場,比如勞動力要素,比如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等等,如果包括未來的要素交易市場,中國市場規模的確是世界第一位。中國社會消費品市場基本上和美國持平,如果加上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數據市場、碳交易市場,未來市場紅利的釋放將是巨大的、可持續的。中國市場體系建設發展迅速。包括北京國際服務貿易洽談會、上海進博會、廣交會、海南消費品博覽會,也包括五千多個像義烏一樣的專業批發市場,還包括各個省搭建的展銷會、投資洽談會、貿易洽談會,正在形成全球最活躍的市場平臺,形成升級的市場體系,形成新的消費的通道。中國市場的吸引力會越來越大,國際上日趨激烈的大國競爭博弈和比拼,沒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實際上就不能形成內循環,也就不能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就不可能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能力屹立不倒。第四,完備的制造業體系是擴大消費需求建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巨大的供給能力。中國有完備配套的制造業體系,包括41大類、207中類、666小類的全球制造業類別一應俱全。
所以抗擊疫情中我們可以形成內循環,加上中國消費品的商業供給體系、順暢的現代物流體系,所以在疫情中沒有依賴國外產品。疫情中全球性封閉熔斷,考驗了我們的制造業供給能力,考驗了我們的現代流通能力,考驗了我們的現代物流能力。當然,中國最大的優勢是制度優勢,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給人民帶來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所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呼之欲出。另外,中國已經培養了一批中等收入群體,國家統計局曾經公布的數字是4億人。麥肯錫預測,中國中等收入人群到2030年會發展到8億人。當然,現在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還不是最高國際標準,人均收入水平和購買力之間還有一個很大的差距,我們雖然實現了全體人民脫離絕對貧困,但具有高端消費能力、可持續消費能力的人群還是不足的。隨著未來消費能力不斷的提升,還有正在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支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一批區域消費中心城市的基礎會大大增強。以上這些都是中國可以建成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必要條件,也是中國建立呼之欲出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形成的比較優勢。三、創造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更好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我非常同意王微所長提出的政策建議,除此之外應該考慮以下幾方面。第一,要加快建設一流的現代營商環境。中國現代營商環境在全球排31位,雖然與自身相比上升幅度很大,但是還比不上中國香港,比不上美國的排位。當然,現在排位有話語權的主要是西方國家,也不見得是客觀標準,而且主要是采樣采的是北京和上海,應該有更多的中國城市進入采樣標準,更多的城市建立良好的現代營商環境,中國的總體排位應該更靠前。第二,培育世界級的消費中心城市群落。除了商務部推出的5個城市之外,海南自由貿易港、海南國際旅游島應該率先成為全島國際消費中心,23個GDP過萬億元的城市也會產生一批消費中心城市。把一批世界級的國際消費中心打造成開放、創新、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盤,打造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領頭羊,這也是國之大業。第三,注重建設有獨特魅力和吸引力的建設現代商圈。上海正在建設時尚之都、演藝之都、消費之都、博物館之都等,北京將利用5年時間,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和美譽度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體育、教育、醫療、會展等一系列“城市名片”。當前應該突出重點全力打造世界級現代商圈。第四,培育基于數字經濟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促進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文娛、線上旅游、無接觸配送、無人零售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有機融合、良性互動。支持餐飲、家政等生活服務數字化轉型,發展覆蓋居民“衣食住行娛”、基于地理位置的個性化本地生活服務。探索建設商圈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客流、消費等商圈公共數據服務體系。第五,創造更優的制度供給和管理方式。現在要特別關注建設城市的十五分鐘的生活圈,一小時交通圈,要形成具有網絡化、便利化、體系化服務的社區商業,這對于構建現代國際消費城市至關重要。希望未來消費中心城市使消費者有更大的舒適感、獲得感、愉悅感和沉浸感,讓我們沉浸在更好的消費環境之中,使人民群眾生命具有更高的質量。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來源:“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