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為慶祝楊振寧先生百歲誕辰,由清華大學、中國物理學會、香港中文大學聯(lián)合主辦的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歲華誕在清華大學舉行。
會上,楊振寧先生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為題發(fā)表了講話(講話的文本網(wǎng)上已經有了,不再復制)。
在中秋佳節(jié)之際,楊振寧先生引用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詞句,那是再恰當不過了。
但為什么不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呢?因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這句話是1971年鄧稼先先生寫給楊振寧的信件中的原話。
楊振寧先生以這句話為題,更重要原因是為了緬懷鄧稼先先生,尤其是這封信對他的觸動。
楊振寧在講話中說,“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說,我是后50年合了你‘共同途’的途,我相信你也會滿意。”
鄧稼先給楊振寧的信件文字稿,已收錄于楊振寧夫婦編著的《晨曦集》(增訂版),該書由商務印書館于2021年8月出版。
鄧稼先在信中還寫道:希望你能了解到祖國的解放是來之不易的,是無數(shù)先烈流血犧牲換來的。毛主席說:“成千上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你談到人生的意義應該明確,我想人生的意義就應該遵照毛主席所說的這句話去做。
……我愿意引用毛主席這句話,與振寧共勉。希望你在國外時能經常想到我們的祖國。
將毛主席的話與“共同途”這段話結合,就能明白鄧稼先的良苦用心,他說明了中國科學家的人生之途的意義所在。
先烈為什么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犧牲自己?就是為了祖國的未來。
將楊振寧與鄧稼先放在一起比較的文章網(wǎng)上相當多,再加上楊振寧的私人生活,經常能成為熱點話題,這可以理解。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如果設置話題,把兩位科學家對立起來討論,不管流量有多少,都覺得欠妥,別忘了他們本身就是至交好友。
從科學知識專業(yè)上來說,我連給他們提鞋都不配,無法妄加評論他們在專業(yè)領域的成就。
從家國情懷上來說,楊振寧先生非常清楚自己身上的中國魂、中國血脈。否則,他也不用放棄外藉。
有一種說法稱,楊振寧以前放棄了中國國籍加入美國國籍,后來再放棄美國國籍加入中國國籍。
實際上這種說法并不準確,1945年他赴美留學時,國籍是“中華民國”,1964年他加入美國國籍時,并沒有放棄“中華民國”國籍。至于為什么選擇美國國籍,他在1996年曾經解釋過,“因為我經常要出國交流和訪學,但持“中華民國”護照會受阻。
2015年左右,他選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同時放棄了美國國籍。2017年成為中科院院士。
實際上,臺灣當局一直在竭力拉攏楊振寧,想利用他的學術聲譽做政治文章,直到90年代末才徹底死了這條心。
楊振寧與夫人杜致禮第一次回到故土是在1971年(中美關系破冰之時),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楊振寧夫婦和他的岳父杜聿明夫婦。
1973年夏,楊振寧第四次回國探親,終于見到了敬愛的毛主席。
毛主席見到楊振寧后,說第一句話便是:請代我向你岳父杜聿明問好!
道別時,毛主席突然有感而發(fā),對楊振寧說:“很感謝你這位科學家,你對世界是有貢獻的。”
聽了毛主席的話,看看已經年邁的毛主席,楊振寧有感而發(fā):“謝謝主席,感謝您今天和我討論物理,我也要祝毛主席萬壽無疆。”
主席笑著說:“你可不要這樣講,這句話不對,這不科學。”
毛主席逝世后,楊振寧作為華僑代表,在美國參加了毛主席追悼會,并進行了發(fā)言:在艱難的道路上,帶路的是毛主席,在巨大的犧牲中,帶路的是毛主席,在取得輝煌的成果的每一個過程中,帶路的是毛主席,在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毛主席就是是中國的明燈,是中國的舵手······
也就是說,楊振寧除了在物理學上的偉大貢獻外,作為一名極具聲望的華僑,他在70年代那種國際環(huán)境中,為新中國爭取海外華人華僑支持也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然而,到了網(wǎng)絡時代,楊振寧卻成為了一名爭議人物,網(wǎng)絡喜歡以苛求對待焦點人物。而楊振寧的參照物卻是鄧稼先,所以會產生很多爭議。
如果我們用那些跑到西方為了一碗狗糧而污蔑中國的知識界敗類與楊振寧相比,那么,楊老則會顯得很高大。
他的學術成就已經擺在那里,功成名就,他并不需抱政治大腿,在意識形態(tài)充當反共小能手來撈取利益。
九十多歲高齡,放棄外藉,成為中科院院士,難道他還圖著升官發(fā)財?
葉落歸根,家國情懷,我想這是他最終下決心歸國的根本原因。另外,他也明白自己對華人科學家的表率作用。
那一輩科學家
與楊振寧同時代的有一大批聲名顯赫的科學家毅然回國,投身于祖國建設事業(yè),沒有他們,“兩彈一星”不會這么早到來,我們還會被大國訛詐很久。
為什么科學家們要回來?愛國主義精神,是最強的動力。
他們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會看、會聽、會獨立思考。科學家不是多愁善感的文人,他們的成就,就是科研成果。用自己的才華造福國家和人民,這是一種理想和信念。
新中國成立,令他們有了實現(xiàn)理想和信念的基礎。大多數(shù)人不會甘心在海外混個“二等公民”地位,這意味著侮辱和歧視。
林蘭英(1918年2月7日 — 2003年3月4日),福建莆田人,著名科學家,中國半導體材料之母、中國太空材料之母。
1955年6月,她成為賓西法尼亞大學建校215年以來,第一位中國藉博士。
1957年1月29日,她歷盡周折,回到祖國。
1958年,中國有了自己的半導體收音機。
林蘭英在美國經歷了什么?
1951年4月中旬,美國移民局找到林蘭英單獨問話,要她必須回答對朝鮮戰(zhàn)爭的看法,還有對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看法。
林蘭英跟移民局官員辯論,說共產黨不但是“理想家還是實行家,有什么不好?”,問詢完畢,移民局把材料交給了美國國務院。
接下來,FBI找上門,經常凌晨四五點鐘來寢室敲門,要她回答這個,回答那個,說白了就是精神折磨。
折騰了整整四個月,在賓州大學出面擔保的情況下,FBI才放過這名可疑的“親共分子”。
她拿下博士學位后,就職于索菲尼亞公司(半導體研究),美國秘密警察監(jiān)視了她半年。當林蘭英發(fā)現(xiàn)自己連通信都被人做過手腳后,決心放棄工作,回到祖國,哪怕日子艱苦一些,也不想受這氣。
而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也正急需這樣的科技人才。
林蘭英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留學生的歸國心態(tài):被歧視,這是人格和尊嚴問題。
陸學善(1905-1981),物理學家,浙江湖州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
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上海)研究員兼上海暨南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1947—1949)?
陸學善的經歷可以回答另一個問題,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科學家不愿跟國民黨走?
民國時期,專門搞科研的單位有兩個: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分支機構有四十多個,人員六百多位。
兩院領導各有靠山,互相傾軋,勾心斗角,做研究的科學家被分成了英美派和法國派,互不通氣。
科學事業(yè)是南京政府的點綴品,既沒大房子,也沒多少經費。
北平研究院下屬的上海鐳學研究所,從事的是尖端領域研究,但國民黨壓根就沒興趣。
鐳學研究所總共只有五個人, 陸學善的主要工作居然不是科研,而是每個月跑到銀行去領所里的工資給大家發(fā)薪水。
紙幣暴跌,他還得一個人背著幾大捆錢,坐一個多小時電車,一站一站坐到所里,累得跟狗一樣。另外,他還要兼做文書、會計員、出納員、采購員。
一年的科研經費,只有兩百美金,只夠買幾根進口水晶管子。
年輕的研究員分配到這里,沒幾個月就跑了,因為顧得了吃,就顧不了穿,顧得了穿,就顧不了吃。
陸學善寫信催研究員回來,但他們回信總能把陸學善看哭,一個連薪水都無法按時發(fā)放的科研機構,又如何能讓人看到事業(yè)的希望?
矮大緊這類人在網(wǎng)上說到民國,總是說得天花亂墜,美不勝收,還得加一句“民國出大師”。
民國的科學家什么處境?陸學善兩百美金一年的研究經費,還不夠杜月笙幾個晚上的麻將錢, 陸學善不哭才怪。
1950年,鐳學研究所搬到北京,他才“變”成了一名真正的科學家,1956年,他領導的科技人才就達到了125名,還不算120名實習生。陸學善發(fā)誓要把以前的時光追回來,為新中國發(fā)揮自己的力量。
施汝為 (1901年- 1983)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磁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1934年獲耶魯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他一拿到學位就回國進了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外匯經費上比上海鐳學研究所好一點,有500美金,四幢小樓,既是研究所又是宿舍樓。
但啥也干不了,啥也買不了,就這么耗費著青春。等新中國成立,他才開始真正的科研工作。
彭桓武(1915年—2007年),物理學家、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臣。
1947年回國,先后擔任過云南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教了一年書,又到國外去了。
因為國內沒有科研環(huán)境,學術界還吵吵鬧鬧不團結,華羅庚跟陳省身在爭天下第一,彭桓武覺得兩人都是天下第一,結果得罪人,干脆出國做學問。
等新中國成立,他馬上回國,50年代中期開始,彭桓武參與和領導了中國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彈、氫彈以及戰(zhàn)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立下不朽功勛。
王淦昌(1907—1998),江蘇常熟人、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功臣。
他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已經在中微子研究上有了突破性進展,但誰會為他提供研究設備?只好讓美國同行根據(jù)他的理論做實驗并取得了成功。
這種情況誰不痛心?等新中國一成立,他也立刻回國。
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等人,大家都比較熟悉,就不細說了。
這些科學家當時想法都很樸素,只要國家能為他們提供發(fā)光發(fā)熱的科研條件,他們馬上會回國效力。
有人喜歡說猶太人如何如何聰明、如何如何忠誠?其實中國人只會比他們更聰明、更忠誠。
楊振寧選擇留美,是他個人的選擇,而且他是杜聿明的女婿,當時的顧慮肯定會比別人大,1948年12月17日,毛主席那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威力實力太強大了。
毛主席、周總理都對楊振寧禮遇有加,這充分說明了那一代領導人的愛才之心,也為楊振寧本人解除了政治顧慮。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云閑望出岫,葉落喜歸根。
無論回來的早,還是晚,”愛國主義精神“都是必然的前提。
同甘共苦者,值得尊敬;錦上添花人,亦不必指責。
最后借用彭桓武同志的一句話:
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作者:后沙 來源:后沙月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