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三門”——從家門到校門到機關門——青年進入中央國家機關,參與制定、執行國家方針政策。他們多握有名牌大學的畢業證,也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腳卻從未走進基層、踏入農戶,也聽不到、聽不懂鄉土鄉音。百村調研活動,正是為了讓青年公務員接地氣、明國情,真正能與基層百姓同呼吸、共命運。
部分公務員從家門到校門,畢業后直接進了機關門,其間又缺少基層歷練,缺乏實踐經驗,被群眾稱為“三門干部”。不少“三門干部”由上級部門直接調任基層,但因工作方式不當、經驗不足,常常遭遇群眾質疑和非議。
“三門干部”“不接地氣”,只要表現在于群眾之間的溝通,尤其是一些城市的孩子,從家門到校門再到機關,對于基層農村根本沒有一定的理解,在工作中,就略顯吃力,尤其是一些農村之間的瑣事,例如土地糾紛、鄰里糾紛,更是聞所未聞,政策拿捏不準、言語思路捋不順暢,無法周全考量群眾利益。與群眾溝通時“卯不對榫”,有時甚至會激化矛盾。
形式化主義讓“三門干部”“踩雷”、“背鍋”,對于一些上級部門的“三門干部”,不了解基層干部的工作壓力巨大,對一些表格的要求,多次、重復甚至苛刻,本身基層單位工作壓力大,上面千把錘、下面一根釘,哪一項工作怠慢了都不行,只能是忙著趕進度。而對工作要求的層層加碼,讓群眾感到在搞形式化主義。
“三門干部”缺少業務知識的積累,基層機關單位的工作離不開對業務知識的積累,對于一些新入職的“三門干部”,對業務知識知之甚少,無法對群眾的要求、問題,作出正確的回答,對于一些“無禮”的要求不知從哪里拒絕,最后把工作做得被動,讓群眾還不能理解。
三門干部”文化素質好、學歷水平高,這是他們的優勢所在,但是缺乏基層實踐鍛煉經歷,則是他們最大的“軟肋”。“三門干部”必須跨出“三門”,多接“地氣”,懷揣群眾路線這個法寶常走基層,鍛煉群眾工作方法,增長群眾工作經驗,聽群眾之所言、知群眾之想、察群眾之所盼,方能急群眾之所急。
作者:王旭 單位:河北省泊頭市寺門村鎮政府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