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南特,學生參加法國“高考”——中學畢業會考。
伴隨著2015年全國各地高考作文命題引發一年一度的全民吐槽,一份“法國歷年高考作文題”再度在網上瘋傳,引發中國網友的評論,“和法國相比,我們的高考作文題實在太小兒科了”“這樣的作文題我們會寫嗎?”“簡直是天差地別啊”等等。
“我們是否應該為獲得幸福而窮盡一切手段?”“擁有選擇權是否就意味著自由?”“人活著是為了幸福嗎?”“ 我們能否對真理漠不關心?”……和中國高考作文題相比,法國“高考作文題”體現出濃濃的哲學味兒。
但其實這很正常,因為這些試題考核的本身就是哲學、而非語文;法國會考(BAC)中以命題論文為形式的哲學考試,和中國高考語文考試中的作文,壓根不是一回事兒。
但法國“高大上”的哲學作文命題仍然被不斷地拿來與中國高考卷那些“奇葩”作文題相比較,并在坊間得出中國“應試教育失敗”、中國學生“思維僵化”“人文素養薄弱”之類的結論。
然而,法國會考的哲學作文命題真的那么“高大上”么?法國人對于哲學的特別關注是出于“素質教育”的目的么?法國和中國的國民在人文素養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抑或不同?對此,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大平有著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大平
澎湃新聞:伴隨著今年全國高考作文題的公布,那份在網上數度流傳的“法國高考作文題”也重回了人們的視野。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是,法國的題目非常“高大上”,相比之下,我們的作文題過于幼稚、簡陋、甚至荒謬。你對此怎么看?
胡大平: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已經有過很多了吧?我對此的看法和許多學者專家的觀點有所不同。他們大多認為,法國的作文命題體現出的是一種“素質教育”導向,而我覺得,這不是什么“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問題;中國和法國,不是教育的路徑不同,而是對于教育的整體理解不同。法國人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偉大的心靈”;而中國人,不管說“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有用的人才”。
澎湃新聞:培養“有用的人才”有什么錯么?
胡大平:這本身也許沒什么錯,但可能會釀成一些不好的結果。因為,當你將社科人文的理論教條化、系統化、條條框框化——比如中國從小學就開始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為一種“素質”或單純的“知識”進行教育或灌輸,學生們學到的東西可能最終和實際的生活沒有什么關系,甚至于變成一種“愚蠢的娛樂”。
在這里我引用的是克羅齊的一個概念。在《作為思想和作為行動的歷史》中,克羅齊寫道:“為認識而認識,不同于某些想象的認識,不僅無絲毫貴族氣和崇高性,而且實際模擬白癡們的愚蠢娛樂和我們每人的愚笨時刻。”那種假定為知識而知識、為科學而科學的教育,便是此意義上的愚蠢娛樂,因為它脫離了人之目標。
澎湃新聞: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你的意思——中國中學的教育問題,并不在于是將知識作為一種“應試”手段還是“培養素質”的手段,而是在于學理與實際的脫節。
胡大平:是的。你看法國會考出的那些題目,“我們活著是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現實中得到滿足?”“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你說它們是不是高深的哲學命題?也許是,也許算不上。無論如何,法國會考出這個題目,顯然不是指望中學生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寫出一篇邏輯嚴密、思想深刻的鴻篇大作,而是期望他們給出個人體驗式的表達;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不乏對于抽象問題的實際追問;至少,他們不會在知識學上找到那些問題的標準答案。而這樣一種出題套路,表現出的是法國教育工作者堅持將理論與生活、抽象與具體緊密結合的決心。
澎湃新聞:但問題是,法國的中學生確實能夠回答這樣的問題,這至少反映出他們非同一般的哲學素養吧?甚至于,在法國會考面向理科生的哲學考卷中,都會出現像“藝術家是否是他個人作品的主宰者?”這樣似乎屬于文藝學范疇的問題。
胡大平:這就牽涉到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法國人對于科學的看法,和今天的中國人不盡相同。今天的中國人傾向于科學/人文的兩分思路,而在法國,哲學是具有統攝性的,位于其它一切學科之上。舉個例子來說,中國現在的醫學教育,傾向于把疾病理解為一個獨立于生命而存在的“東西”,患病者成為福柯所謂的“標注了疾病征兆的人體解剖圖”;而在一個哲學具有統攝力量的社會里,生命關懷會“自然”地介入醫護人員的工作實踐。
另外,我必須指出的是,我們也不能一味看低我們的孩子。中國的中學生真的沒有人能夠回答法國哲學的考卷么?未必。只是我們沒有把這些作為衡量的維度而已。
澎湃新聞:今天的中國人在法國的作文命題面前看到了自己哲學素養的薄弱;但話說回來,像那樣的作文題,放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見的吧?
胡大平:確實。這與法國自啟蒙時代以來深厚的哲學傳統有關,也與這個國家自拿破侖時代以來對于哲學教育的高度重視有關。他們讓年輕人關注的與其說是“知識”,不如說是“意義”——這種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說和今天的中國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極為罕見的。
也正因為如此,對于我們這些哲學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來說,法國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對于工具理性的反抗,一種非常珍貴的真澈,一種壓抑的高度現代化社會中的希望。畢竟,如果沒有早期對于偉大心靈的培育和滋養,那么教育便很容易淪為個人在市場競爭中爭取自身有利分配地形的工具,這一點在大學階段尤其明顯。
澎湃新聞:你這么一說,讓我覺得法國的教育工作者好像是今天的騎士,在這個教育普遍功利化的世界中高揚理想主義的旗幟。
胡大平:也許也沒有那么理想主義。就像我剛剛說的,法國教育對于哲學的重視,與法蘭西民族的哲學傳統息息相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法國會考的出題套路,也帶有某種“工具”的目的,即借著會考這種重要的形式,反復地宣講法蘭西的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傳遞厚重的社群歷史和民族記憶,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將法國那種“高貴而崇高”的“民族性”傳遞下去。
澎湃新聞:最后一個問題。在你看來,我們今天的教育和考核是否應該學習、借鑒法國呢?
胡大平:流行觀點總是拿西方作為“好的”標準來打壓目前中國在各個領域里的現狀,教育亦不例外。但在這里,仍然存在一個問題:在追求民族進步和文明發展過程中,在解決今天中國人之生存、發展和個性過程中,我們不可能不付出成本便解決由先行與模仿兩種不同路徑所造成的那種歷史落差。從教育來看,至少在今天,專門化仍是我們在科學、技術以及其他諸多領域拉平與西方所謂發達國家差距的唯一道路。
2013年6月17日法國米路斯,學生參加高中畢業會考。
【背景】
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由拿破侖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設立,其第一門考試科目是哲學,這已是19世紀以來的慣例了。所以每個法國人都有在中學時代為應付考試而“背哲學”(類似我們中國學生“背政治”)那樣的經歷,也就是傳說中的法國人一生中都要過的一關——不論是主修文科、經濟社會,還是理科,所有中學畢業生都要考哲學,寫一篇哲學作文。
考試從早8點到中午12點考4個小時,考生可以在三道題中任選其一。供選擇的題中總有一道是“語錄評論題”,即給出一段某哲人的語錄,考生運用學過的哲學知識和觀點來加以詮釋和評論;還有兩道是“觀點論述題”,即給出某種哲學觀點,由考生引經據典加以論述和發揮。
在法國,哲學課的地位與法語、數學和物理這樣的主課不相上下。法國普通中學的學生升入高中以后就開始分科上課,根據個人的愛好和特長選擇文學、經濟類或者科學類課程。但是無論是哪一科的學生,哲學都是必修課,文學類的學生每周要上8個小時的哲學課,而經濟科和科學類的學生也要上4個小時的哲學課。
埋頭苦思的法國學生。
2014年法國高中會考試題
文科考生試題 / Série L (littéraire)(三選一)
1.藝術作品能培養我們的感知力和領悟力嗎?
2. 我們是否應該為獲得幸福而窮盡一切手段?
3. 闡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1972年著作《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中的選段。
社會經濟科考生試題 / Série ES (économique et social)(三選一)
1.擁有選擇權是否就意味著自由?
2. 為什么人需要尋求認識自己?
3. 闡釋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1958年著作《人的境況》中的選段。
理科考生試題/ Série S (scientifique)(三選一)
1. 人活著是為了幸福嗎?
2. 藝術家是否是他個人作品的主宰者?
3. 闡釋笛卡爾1628年著作《指導心智的規則》中的選段。
音樂舞蹈專科試題 / Série TMD (Techniques de la Musique et de la Danse)(三選一)
1. 文化的多樣性是否會阻礙全人類的團結?
2. 我們能否對真理漠不關心?
3. 闡釋哲學家康德1795年著作《道德形而上學》中的選段。
styl??ag?fHKzpadding: 0px; font-style: normal;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3. 闡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1972年著作《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中的選段。
社會經濟科考生試題 / Série ES (économique et social)(三選一)
3. 闡釋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1958年著作《人的境況》中的選段。
理科考生試題/ Série S (scientifique)(三選一)
3. 闡釋笛卡爾1628年著作《指導心智的規則》中的選段。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