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魏征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于犯顏直諫著稱。凡是他認為正確的意見,必定當面直諫,堅持到底,決不背后議論。有一次,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征每次向我進諫時,只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不知是何緣故?”未等長孫無忌答話,魏征接過話頭說:“皇上做事不對,我才進諫。如果皇上不聽我的勸告,我又立即順從皇上的意見,那就只有依照皇上的旨意行事,豈不違背了我進諫的初衷了嗎?”太宗說:“你當時應承一下,顧全我的體面,退朝之后,再單獨向我進諫,難道不行嗎?”魏征解釋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后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對于您的看法,為臣不敢茍同。”太宗非常贊賞魏征的這一觀點。
在國家大政方針上,尤其是大亂之后撥亂反正,魏征主張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緩。唐太宗即位之時,百廢待興。一天,他問魏征:“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說:“圣明的人治理國家,就像聲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樣,一年之內就可見到效果,兩年見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書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說:“大亂之后治理國家,就像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聽從了魏征的意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魏征曾請假回家上墳,回來后對太宗說:“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太宗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太宗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征前來,趕緊藏到懷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太宗懷中。
唐太宗有時也免不了對魏征不顧“天子”面子,當面揭短而大光其火。有一次,魏征又在朝廷上把唐太宗弄得很尷尬。退朝之后,太宗發狠道:“魏征每次上朝都掃我的面子,我早晚要殺了他!”當然,唐太宗最終沒有殺魏征,想通之后,反而更加信任他了。
魏征和唐太宗相處十七年,一個以直言進諫著稱,一個以虛懷納諫出名,盡管有時爭論激烈,互不相讓,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納諫。這種君臣關系,在歷史上極為罕見。在魏征為代表的大臣帶動下,出現了貞觀群臣爭相諫諍的空前絕后的局面。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極為思念,感慨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這恐怕是歷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榮了。魏征成為唐太宗預防自己犯錯的一面明鏡,充分體現了他在唐太宗治理國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責任編輯:中國夢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