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咱中國是個大國,中國人口超過了經合組織國家全部人口總和。人口1億的日本可以接受30%的糧食自給率,而13億中國人,要想吃飽飯就只能主要靠自己,畢竟,全球糧食貿易總量也不到中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
胡靖博士做過研究,人均糧食供給量不低于248.56公斤,就能保證每人的生存安全,若低于此值,則會發生絕對的糧食危機或絕對饑荒。
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成人最低人均日食熱值水平為2300大卡,相對舒適水平為2600大卡。中國衛生部門推薦每人日食熱值水平為2400大卡,同時還推薦日食70 g蛋白質與65 g脂肪,這樣就可以基本滿足中國成人正常生存需要的營養。按中國中長期食物發展戰略研究組研究,若與每人·日食物攝取熱量2468大卡、蛋白質70.1 g相適應,全國按人均主要食物的需求量為:糧食為407公斤,肉類29公斤,蛋類14公斤,奶類9公斤,水產品14 公斤,植物油9公斤,食糖6公斤。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中國在80年代初跨過2300~2400大卡熱量線
1950年是中共全面執政的第一年,當年糧食產量較上年增加16.74%,人均糧食產量239公斤,較上年提升31公斤,開篇就創下建國64年的最高紀錄。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1950年的世界人均糧食產量為246公斤。
1950年到1958年,中國糧食產量連續九年增長,這個記錄直到去年才被打破。
1955~1958年,中國人均糧食產量在300公斤波動。1960年,世界人均糧食產量為278公斤。
人均糧食產量達到300公斤,較248.56公斤的絕對饑餓線,其安全系數不過1.2,無法滿足人民對肉蛋奶的營養性需求,應對地區間、年際間產量波動的儲備也不足,糧食安全處于緊平衡。因此,即便是300公斤左右那幾年,每到春荒,各地的災情電報就雪片般飛到決策者們的案頭,治大國,不容易。
建國前,中國是糧食進口國,“大量的大米從暹羅、越南北部,甚至孟加拉和緬甸入口到廣東省。20世紀30年代,廣東省約13%的消費是靠進口滿足的;上海是另外一個重要的進口地。”,而在1950到1960年,中國連續11年糧食凈出口,年均出口糧食219萬噸,糧食凈出口量占同期糧食產量的1.3%,這為工業化提供了寶貴的資金支持,考慮糧食以及豬肉等其他農產品出口,實際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即使是在人均產量最高1956年,也不會高于300公斤。
1959~1961年連續三年糧食大幅度減產,使得61年的人均產量低于1949年。就在這一年,糧食進出口政策逆轉,由連續11年凈出口轉為連續24年凈進口。61年凈進口糧食445萬噸,占當年糧食產量的3.26%,緩解了國內供應壓力。
1962年,農業生產開始恢復,到1970年,人均產量達到289公斤,加上當年凈進口糧食324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恢復到1955~1958年水平。這一年,世界人均糧食產量為296公斤。
從1949到1970,中國糧食總產量由1.13億噸增長到2.4億噸,采用1969-1971三年平均數與1949~1951三年平均數比較,年均增長2.99%,由于年均人口增速達到2.06%,使得人均糧食產量年均增速明顯慢于總產量增速,僅為0.92%。
對于中國糧食生產來講,70年代是不錯的10年,總產量由1970年的2.4億噸提高到1980年的3.2億噸,人均產量由289公斤提高到325公斤。1980年,世界人均糧食產量為322公斤。
采用1979~1981三年平均數與1969~1971三年平均數比較,總產量年均增長3.38%,加上這十年人口增速下降到年均1.76%,使得人均糧食產量增速達到年均1.61%,明顯快于此前20年。
1976年,人均糧食產量305公斤,這一年正是“四三計劃”引進項目關鍵期,糧食進口不多,凈進口僅60萬噸,在連續凈進口糧食的24年里,僅略高于1971年水平。
1977年,糧食減產1.25%,屬于正常波動,但當年糧食進口猛增,凈進口達569萬噸,甚至高于1961年,凈進口量占國內產量2.01%,是1966年以來第一次突破2%。當然,新班子上任,派糖是必須的,可以理解。
1978年是個豐收年,當年糧食產量增加2204萬噸,加上凈進口糧食696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了324公斤。
1979年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第一年,除極個別地方偷偷嘗試“包產”外,全國絕大多數地方還是公社體制。當年1月1日起,中央決定將糧食征購基數由755億斤降為700億斤,同時將征購價格提高20%以上,征購基數外的收購價格提高50%以上。
1979年又是個大豐收年,當年產量增加2735萬噸,凈進口糧食首次突破千萬,達到1070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了324公斤。
按征購量3500萬噸、農村人口7.9億計算,農村人口人均留糧達376公斤。加上賣糧收入大幅度提高,這一年,無論是偷偷包產的,還是繼續公社體制的,都是個是個前所未有的好年。
70年代不僅在糧食產量上穩步上升,而且在水利、化肥、種子等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上為下一個十年打下了基礎。
建國后的第一個十年是農田水利建設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期。鑒于1958、1959年在農田水利工程投入勞動力太多,1960到1965年期間放慢了農田水利建設步伐,1965年后重新加速。1949年,中國灌溉面積為2.4億畝,1965年為4.96億畝,1977年7億畝,1999年7.95億畝,2009年為8.77億畝。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化肥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在40%左右,而中國測算的平均貢獻率約為32%。全國化肥試驗網資料顯示,每斤標準肥平均增產小表2.18斤,增產皮棉0.17斤,增產油菜籽0.9斤。
1952年,中國全國生產化肥3.9萬噸,加上進口,當年化肥總用量7.8萬噸,每畝耕地化肥實物用量僅0.2公斤,當年的糧食畝產停留在110公斤左右。
1958年,時任化工部副部長的侯德榜主持開發規模為年產2000噸的“煤制碳酸氫氨”裝置,工藝成熟后,1965年起開始全國大規模推廣,在縣一級建設了1533個小化肥廠。
1962年,中國第一座自己設計、自己制造設備的大型氮肥廠(四三計劃后,就改叫中型裝置)上海吳涇化肥廠首期工程建成試車,年產硫酸銨10萬噸。70年代,10多個中型化肥廠在全國開建。
碳酸氫銨的肥效不高,有效養分僅為17.7%,相比之下,尿素有效養分達46.3%,據農業部門試驗,施用1公斤尿素可增產稻谷4~5公斤。60年代后期,在進口糧食的同時,開始從西方進口化肥。
1959年,中國石油產量373萬噸,自給率只有40.6%。1965年,大慶等油田相繼發現和開發成功,中國石油產量達到1131萬噸,實現了完全自給。1972年,原油產量達到4567萬噸,不僅能夠自給,還為出口換匯和發展大化纖、大化肥裝置提供了支持。1973年,中國開始向日本出口石油,出口價格高于日本從沙特進口原油。73年和79年兩次石油危機,油價上漲緩解了中國外匯壓力,為進口化肥、糧食以及引進國外技術提供了資金。
1973年,“四三計劃”開始執行,在引進26個成套項目中,大化肥裝置就達13套,分別具有年產30萬噸合成氨、48萬噸或52萬噸尿素的生產能力,13個項目均在1974年開工,到了1977年底,其中7套投產,至1978年6月,累計生產尿素361萬噸,另外5套于1978年完工,廣州化肥廠最晚,1982年10月才完工投產。
除引進外,中國還于1974年上海吳涇化肥廠自行設計建設了30萬噸大化肥裝置,裝置于1979年投產。結合引進裝置國產化,形成了33套大化肥裝置,1984年,化肥產量增加到1460萬噸。
從50年代早期起,中國就開始建立農業研究系統和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到1957年,全國建立了14000個農業技術推廣站、1400個種子站和1900個育種示范站。到1979年,上述三類科技站的數量分別達到了17600個,2400個和2400個。1972~1974年間,從墨西哥進口了大量的矮桿小麥的種子,廣東省引進國際水稻研究所在菲律賓研發的種子,巴基斯坦也提供了一系列的優等幼苗。1973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面世。得益于農技推廣網絡,新的高產品種在70年代后期迅速推廣。
中國人的吃飯問題,確實是在進入八十年代以后才解決的
1980年是個歉收年,糧食減產1156萬噸,當年凈進口糧食1181萬噸,農村糧食征購基數繼續減少。
1982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大包干”在全國加速推廣。
1982年是個大豐收年,增產糧食2948萬噸。這一年,凈進口糧食再創新高,達到1487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了363公斤。82年的征購基數降到3032萬噸,農村人口人均留糧403公斤。
到了1983年底,“大包干”已經在全國推廣到90%以上,83年糧食增產3278萬噸,同年凈進口糧食1147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387公斤。
1984年,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4億噸,增產3278萬噸,凈進口糧食688萬噸,是連續五年凈進口超千萬噸以后首次下降,當年人均糧食占有量397公斤,首次觸摸400公斤線。
連續四年增產后,1985年糧食減產2820萬噸,就絕對量來看,僅次于2000年減產4621萬噸。由于外匯平衡壓力太大,糧食由凈進口轉為凈出口271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降到356公斤。繼1980年因“洋躍進”大幅度物價上漲后,1985年物價指數11.9%,突破兩位數,86年7%,87年8.8%,88年20.7%,89年16.3%。
總體來看,80年代前半期頗為激動人心,后半期相對平穩,好在1990年是個大豐收年,總產量增產3869萬噸,在64年中排名第二,人均產量增加28.7公斤,僅次于1950年和1952年。糧食總產量由1980年的3.21億噸提高到1990年的4.46億噸,人均產量由325公斤提高到390公斤。1990年,世界人均糧食產量為330公斤。
采用1989~1991三年平均數與1979~1981三年平均數比較,期間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2.8%,人口增速繼續下降,為年均1.4%,人均糧食產量年均增速1.31%。
從糧食生產角度看,“90后”不是好記憶,1991年到2003年,13年里增產的年份只有6個,其余7年減產,這在建國64年里,前所未有,2000年、2003年分別減產4621、2641萬噸,在共和國史上排名第一、第四,當然,也有亮點,1996年是個難得的豐收年,增產3792萬噸,僅次于2004年和1990年。
2003年的總產量低于1990,人均產量333公斤,回到80年代初水平。
當然,“03后”就讓人心安了,2004年糧食增產3877萬噸,是建國以來最高的一年,從這年起,糧食總產量“十連增”,2007年,在13年后,糧食總產量突破5億噸,2013年,突破6億噸,十年間,總產量年均增速3.4%,人均產量達到442公斤,年均增速2.87%。
到了今天,每人手握著900斤的自產糧,再加上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咱中國人可能才真正對吃飯問題放下心來。
當然,數據也是可以游戲,可以騙人的。
比如,同樣是安徽的數據,我就看到過這種解讀:
《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匯編》顯示,1949年安徽糧食產量639萬噸,1955年安徽糧食產量1152,9萬噸,1961年安徽糧食產量629萬噸。就是說經過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大躍進糧食產量下降了45.5%,而且還不如解放前。說明一切都是失敗的。
而聯產承包制的第二年,1981年安徽糧食產量就達到1815.5萬噸,比1980年糧食產量1453.9萬噸增加了361.6萬噸,增產24.9%。第十年1990年安徽糧食產量達到2520.1萬噸。10年增產73.4%。是1961年的2520.1/629=4.006。就是說增長了4倍多。可見聯產承包制在安徽省的巨大威力!
這個呢,技術含量低,打臉容易,下面這表,就高大上了,既直觀,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你還不容易挑出錯來。
這張圖是不是和我貼的新中國糧食生產(1949~2013)的增速,直觀感覺差異很大?
如果把縱坐標換成比例而不是絕對值,圖看上去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個就是作圖的技巧了。
再舉個鋼產量的例子。
呵呵……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人民軍隊戰無不勝的軍魂——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
2017-07-31周成:古田會議的光芒——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五)
2017-06-07?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