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湘江流域的湘潭縣韶山沖,有一座大山,叫韶山。山上有韶峰,韶峰高達兩三千米,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這山好像一座錦屏,一起一伏,綿亙約20里長。這個地帶原就叫作韶山沖。一般說,沖長十里。
韶山的落脈處是一座不高但草木茂盛的山,叫韶山嘴。韶山沖有一條小溪順著韶山,經韶山嘴,彎彎曲曲向東南緩緩地流過去。在韶山嘴的對面,在那山環水抱的南岸,有一棟半瓦半茅的樸素的房屋,叫上屋場。在這所房子里住著兩家人,堂屋正中為界。124年前的今天,公元1893年12月26日,這所房子里的毛家誕生了一個男孩子。他,就是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偉大領袖毛澤東。
毛澤東是農民的兒子。父親的吃苦耐勞、精明能干;母親的通情達理、從容鎮靜,這些淳樸農民的優良品質,都融入了他的身心。
毛澤東在六七歲的時候,便開始在田地里勞動了。到13歲時,他白天要在地里做一個成年人所做的工作,晚上還要幫父親記賬,因為這時候他已經是全家“最有學問”的人了,就是說,識字最多。此外,他父親常在夏天月亮底下教他和弟弟打算盤,要他們學會用兩只手同時打。但他們吃的只有糙米飯和蔬菜,逢每月的初一、十五,家里給雇工們吃點雞蛋和魚,他和母親、弟弟是沒有份的。
毛澤東曾在1936年冬回憶說:“我母親是個仁慈的婦女,為人慷慨厚道,隨時都愿意接濟別人。她同情窮人,并且當他們在荒年里前來討米時,常常送米給他們。”
“我家分成‘兩黨’。一個就是我父親,他是‘執政黨’。‘反對黨’由我、我母親和弟弟組成,有時甚至連顧工也包括在內。可是在‘反對黨’的‘統一戰線’內部,存在著意見分歧。我母親主張間接打擊的政策。她批評了任何公開動感情和公開反對‘執政黨’的企圖,說這不是中國人的做法。”
從小就耕種田地,從小就受了勞動的鍛煉,所以毛譯東深深地知道中國農民群眾生活的痛苦與要求。毛澤東自己就是農家出身——這個出身,這個環境,使得他從小時候起就和農民群眾有密切的聯系。
鄉間至今還傳說著幾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年,秋收時節,農民們把稻谷打了下來,都攤在坪里曬著。忽然,天下起雨來了。大家忙著收谷子。幼年的毛澤東沒有急著收自己家里的谷子,而先幫助一家佃戶去收。父親生氣了,毛澤東說:人家家里很苦,還要交租,損失一點就不得了。我們自己家里的,自然不大要緊些……
一個冬天,毛澤東離家去學校讀書。路上遇著一個窮苦的青年,他在風雪的冷天里只穿著一件單衣,冷得打戰。毛澤東和他談了幾句話之后,就脫下自己一件夾衣給了他。及至假期回家,家里檢查他的衣服時,發現少了一件,質問毛澤東,他才照實地說了出來。
又有一次,舊歷年底,父親叫毛澤東去別人家取回一筆賣豬的錢,在回家的路上,碰見了一些衣服襤褸的可憐人,他就把手中的現錢都給了他們。
還有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足以啟發讀者深思的故事: 一天,毛澤東的父親叫他和他弟弟去收田里的拖泥豆。弟弟調皮,選豆子長得稀的地方拾,豆子稀,拾起來容易些,面積也寬些。毛澤東卻選了一塊豆子長得密的地方,老老實實地一顆一顆地摘拾。這樣,時間要用得多,但面積卻比較小,父親來了,隨便一看,竟稱贊弟弟而責備哥哥。但毛澤東拿籃子里所得豆子的數量給父親看,父親也就不說話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毛澤東從小做事就是踏踏實實的。他小時候就具有一種忠厚誠實和樸素的品質。
也是姓毛的一個鄰人,把自己的豬賣給了毛澤東的父親。說好了價,也交了些錢,但是沒有趕豬回家。過了十來天,豬價也漲了,父親叫毛澤東把豬趕回來。毛澤東到了鄰家,鄰家說: “豬價漲了,我又喂了十多天,現在我是不賣的了。”毛澤東說:“是呀!你又喂了十多天,還是說好了的那些錢,你當然不賣了。” 毛澤東就空手回到家里。
韶山沖的人們到現在還都傳說著這些故事, “潤芝先生從小就是很講禮性的。”他們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