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上海解放時,新華社發表過一篇社論,原標題為《慶祝上海解放的偉大勝利》,毛主席在審定時,把題目改為《祝上海解放》,并且還作了多處修改,可見毛主席對這篇社論的重視。正是毛主席親自改定的這篇社論,明確了上海的歷史定位。這些說法,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實踐檢驗,那是完全說得通的。通過這些說法,我們更加清楚看得到,對于上海來說,哪些是行得通的,哪些是行不通的,這是根據上海的歷史定位而言的。進一步說,舊中國行得通的那一套,在新中國是行不通的。換一種說法,就叫有些東西只能在舊中國行得通,而在新中國不能讓其行得通。這就是新中國,毛主席領導包括上海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道器變通。
01
—
《祝上海解放》對上海歷史定位分析
社論開頭指出“上海的解放,引起了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進步人類的歡呼”。
接著從說其原因,就開始分析上海的歷史地位。
上海是中國的最大的經濟中心。
我們不否定在解放時,這是上海的地位。同時,我們也理直氣壯指出“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國人民無論在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已經打倒了自己的敵人國民黨反動派”。
上海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主要基地。
這是舊中國上海曾經在地理上的功能,這也說明之說以上海有那么個地位,并不是為了人民,而是帝國主義列強為了他們的利益而作。這樣,“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國人民已經確立了民族獨立的基礎。這兩種情況,使得上海的解放在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接下來,社論從歷史沿革進一步分析上海的歷史位置。
社論指出:“上海的命運實際上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
帝國主義的冒險家們曾經把上海看成是自己的樂園。
帝國主義“在上海制造了種種盜劫、屠殺、侮辱和愚弄中國人民的罪惡。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最后一個大走狗,中國封建主義的最后一個暴君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集大成者蔣介石,就是由上海的流氓組織起家,因為造成了上海工人的大流血得到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喝采,建立起他的以上海買辦經濟為基礎的二十二年的黑暗統治,并且直到最后,還以屠殺和破壞來向上海人民告別的”。
上海又是近代中國的光明的搖籃。
緊隨其后,社論講了極為重要的一段話:
“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大本營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在長時期間它是中國革命運動的指導中心。雖然在反革命勢力以野蠻的白色恐怖迫使中國革命的主力由城市轉入鄉村以后,上海仍然是中國工人運動、革命文化運動和各民主階層愛國民主運動的主要堡壘之一。上海的革命力量和全國的革命相配合,這就造成了上海的解放。”
請注意,新中國認定的在革命中上海的歷史地位是:
中國工人階級的大本營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在長時期間它是中國革命運動的指導中心。
由此進一步說,“上海的革命力量和全國的革命相配合,這就造成了上海的解放”。這樣,上海解放的必然性,就說得通了。
上海,不是外國的上海,不是帝國主義的上海,而是中國的上海,是人民的上海。
這樣的說法,是有歷史依據的,也是新中國對上海的界定,這不能有絲毫的動搖或者妥協。
這可以看作解放以后,新中國的人民,包括上海人民在毛主席共產黨領導下道器變通之基。
在此基礎上,社論末尾一段認定:
上海是一個世界性的城市。
“所以上海的解放不但是中國人民的勝利,而且是國際和平民主陣營的世界性的勝利。對于解放了的上海和解放了的中國,世界上的不同人物表示了不同的反應,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并且是有益的,因為這使中國人民可以很容易地認識他們的面孔。”
這樣的說法,就十分全面,而且合理,完全說得通。
緊接著,在引述李濤將軍“聲明”的公平合理性后,社論明確指出了外國政府在未來針對上海乃至中國的兩種態度兩種做法。
一種是繼續老一套,“若干外國的政府不但過去是而且現在仍然是和國民黨反動派站在一起反對中國人民,那么,人們之認為這些政府是采取了一種對于中國人民的不友善態度,當然沒有什么奇怪”。
毛主席在這個地方加了一句“這些外國政府如果愿意開始從中國事變中吸取教訓”,然后再說“那么,它們就應當著手改變它們干涉中國內政的錯誤政策,采取和中國人民建立友好關系的政策”。
毛主席加的這句話,使得對于外國政府力量做法,一反一正,兩相對比,一目了然,而且不僅彰顯義正辭嚴的原則性,同時也把原則指導下的靈活性凸顯出來,給不同的外國政府曉之以理。
這不就是以斗爭求團結的方式嗎?
事實證明,這是毛主席高潮的斗爭藝術,無與倫比的道器變通。
02
—
祝上海解放(全文)
(1949年5月29日)
03
—
堅持研究毛澤東文化
李克勤后記:從這篇社論的題目修改,可以看出毛主席的超乎常人的冷靜與智慧。老人家沒有為解放了上海而沾沾自喜,而是從上海未來總體考慮,以一種謙遜的口吻論事,為做工作的同志留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這不就是“兩個務必”之道的具體體現嗎?
請看毛主席增寫的這一段:
毛主席的這樣的警示難道說不通嗎?
從這篇社論里,我們明顯感到中國與外國關系,是一個需要認真處理的大事。
毛主席為什么能做到與國際接軌而不接鬼?這個問題具有歷史意義,同時也有深遠影響。
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中專門談了“中國和外國的關系”,我們一起來學一下:
這是毛主席提出的總的思路,也是他審視歷史,審視中國的現實得出的結論——哪些是要學的,哪些是不能學的。
在毛主席親自領導下,中國人民曾經給了上海一個清晰的歷史定位分析,進而給新上海在中國,乃至世界一個新的定位。
上海,不是外國的上海,不是帝國主義的上海,而是中國的上海,是人民的上海。
這個定位能改變嗎?
來源:濟學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