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學生非常優秀,從做研究生開始就參與‘墨子號’的工作,當時想都沒想就留在了國內。”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王建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忍不住提到了自己團隊培養的一名學生。
王建宇對這名學生的評價是,當時整個項目的運行“我不在可以,他不在不行”。可這樣一位團隊中的主力,向上進步的路程卻走得有些緩慢,至今仍是一名副研究員,能夠獲得的支持與獎勵也寥寥可數。
“前段時間他評上了上海青年拔尖人才,我問他,‘你評上有獎勵嗎?’他說,‘王老師,沒什么的,就給我15萬塊錢的科研經費’。”王建宇說。
和這位學生類似的,還有頗受關注的克隆猴研究團隊里的一位博士。王建宇告訴記者,幸運的是,這位博士近期得到了破格提升為研究員的機會。只不過,這樣的“破格”機會對國內培養的年輕人才而言太難得。
體細胞克隆猴相關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后劉真的例子證明,本土培養的青年科學人才并不比海外留學回來的差
反觀到國外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才引進回國后所能得到的待遇,則是另一番景象。
“國外引進回來的人才,為他申請教授都是墊底條件,還會給他落戶津貼、啟動經費,兩者一比差距很大。”王建宇說,自己的學生心態很好并不計較,但在意的科研人員可能就“跑掉了”。
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院長馬蘭跟記者聊起人才培養問題時,也提到了一件糟心事。“我有一個學生畢業后留校成為教師,他通過海外研修計劃到國外,做得非常好,回來時他想申請‘青年千人’,結果去咨詢說絕對不行,因為你是學校派出去的。后來,他回來后便從復旦辭職了。”
為什么國內培養的人才不能和國外引進的人才一視同仁,代表們有些困惑。
“既然叫人才,那就要以才識人、以才辨人,不要管他是本土的還是國外引進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院長李林談到這個問題時,說到了現象背后的人才觀念。在他看來,不應將人才分為本土培養和國外引進,從國外留學回來才能獲得機會,更不是正確的人才觀。
一直以來,國內各高校、科研院所對國外留學人才的青睞,是基于國外教育水平、科研水平相對較發達來考量。然而,隨著中國教育與科研水平的提高,與國外高校、科研機構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到今天,國內科研工作的水平也提高了,條件也很好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在國內實驗室做的工作不一定比國外差。”李林說。
王建宇舉了量子衛星的例子,進一步佐證了李林的觀點。“我記得當時有國外專家來了解量子衛星的情況時問我,‘是不是你們團隊成員都是從國外回來的?’”王建宇回憶道,“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你們中國做了這么尖端的工作,那一定是在西方留過學。”
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們有幾個有分量的、國際領先的成果,比如量子、克隆猴,如果你仔細了解就會發現,除了尖端的領路人,團隊中基本都是清一色國內培養的人才。”王建宇說。
基于這樣的現實情況,馬蘭也覺得,我們該有教育自信了,而這種自信就體現在“對我們自己培養的人才有正確的評估”,與海歸人才一視同仁。
事實上,代表們十分支持并重視對海外人才的引進,只不過,他們也希望,大批長期、持續奮斗在國家科研項目中的本土培養人才,應當受到與海歸人才同樣的重視。特別是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道路上,這批人才的創新活力應當進一步得到鼓勵,為他們的進步開辟通道。
在人大代表會場,記者已從多位代表口中反復聽到了“加大本土人才培養支持力度”的聲音。這些關注也讓李林樂觀地覺得,人才問題快要接近拐點,接下來會向著本土人才和海歸人才一視同仁的方向發展。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