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6日-星期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選擇了計劃經濟體制,在大多數領域限制自由市場發揮作用。在1992年中國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之后,人們往往認為當年實行計劃經濟制度是錯誤的選擇,甚至一講到市場經濟,就全面否定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時代,否定這一時期的工業化成就,進而否定今天政府在經濟領域發揮作用。這些看法在理論上并不正確,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在現實政策中則更是有害的。
市場經濟確實是迄今為止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手段,但這是有條件的。世界上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既有最繁榮發達的國家,但也有大量陷入貧困落后的國家。舊中國實行的總不能說是計劃經濟,但并沒有實現發展和繁榮。中國建國初期實行計劃經濟,是對舊中國市場失靈教訓的反思,也是重工業優先發展的必然邏輯結果,具有當時的歷史合理性(本書第四、第八章將展開這些觀點)。具體地說,建國初期實行計劃經濟有這樣幾個現實的原因:
首先是集中資源發展重工業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經濟發展初期,需要必要的重工業基礎,也需要大量具有基礎性、公共性的基礎設施。重工業投資周期長、初始投資大,規模效應明顯。軍事、能源、交通、原材料、機械等工業,具有很強的公共產品屬性。當時弱小的民族資本既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完成這樣的任務。再加上蘇聯援助中國“一五”計劃,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計劃經濟制度。“一五”計劃期間,由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實際施工的為150項),絕大多數是具有公共品和先導產業性質的重工業項目,只有三個是輕工業項目(兩個制藥、一個化工)。
其次是組織大規模集體協作,減小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重工業的一個特點是,產業鏈長,需要大范圍乃至全國范圍內的協作。中國的資本和技術十分稀缺,能夠用于重工業生產的資源極為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計劃經濟起到了獨特的作用,那就是發揮中國共產黨組織嚴密、社會動員能力強的特點,通過組織大規模的集體協作、集體勞動,來彌補資本和技術的不足。計劃經濟使得全國的企業目標和利益一致,在關系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項目中,可以在全國范圍集中和調配資源,避免條塊分割,減小交易成本。在“兩彈一星”、潛水艇、“運十”大飛機的研制過程中,都是全國范圍內調動資源。正是依靠計劃經濟體制,才能組織多次大規模的“石油會戰”“鐵路會戰”“地質會戰”,迅速彌補了在基礎領域的短板。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一直影響到現在,2014年,世界銀行編制的“營商環境”(Ease of doing business) 排名,社會主義國家和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基礎設施條件普遍好于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1]。
第三是進行重大生產力布局和調整。在完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自然條件的差距,必然造成資源向有優勢的地區集中,并且一旦形成地區差距,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我國各地自然條件差異極大,建國初期仍延續著舊中國的格局,主要的工業部門集中在東部和沿海,這不僅不利于區域協調發展,也影響國家安全和內地市場的擴大。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特別是到20世紀60年代開展“三線”建設后,大量的企業、科研院所及其工作人員團隊、家庭,整建制地從東部和大城市來到到中西部以及基層,這些企業帶動了一大批大中小城市和城鎮的發展,可以說是中國的“西進運動”。如果沒有計劃經濟體制,這一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
第四是通過計劃經濟和公有制,克服了經濟起飛階段大多數國家出現過的大規模失業。自由市場機制固然有利于提高某些私營部門的微觀效率,但是在資本匱乏的情況下,有限的資本不可能雇傭足夠的勞動,實現全民就業。在發展中國家,勞動力過剩的局面將長期持續,失業將是普遍現象。而中國在計劃經濟和公有制條件下,實現了全民就業(包括農民在人民公社的就業),這樣就把在私有制條件下,資本所不能容納的“過剩勞動力”組織了起來,而就業本身是社會穩定、提升人力資源水平的手段。通過這種全民就業的制度,讓全體人民都參與到現代化進程當中,避免了大多數國家出現的兩極分化和大規模失業的現象。
最后,這一時期依托計劃經濟體制舉辦了低水平、廣覆蓋的社會保障制度。計劃經濟時期的企業和農村組織,不僅是經濟部門,同時也是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部門,承擔了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大多數公共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的企業,是沒有動力這樣做的。這種做法在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的情況下,就提供了全覆蓋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降低了經濟運行的成本和風險,使得實行“高積累、低消費”的發展成為了可能。中國在經濟起飛階段,工人就享受穩定的就業權,避免受到經濟危機的沖突和資本的壓迫,這有利于他們產生長期的勞動積極性和認同感,也有利于人力資源水平的提高。而如果缺乏勞動保護、整日為基本生計和保障所擔憂的工人,是無法產生“工匠精神”的。
還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的計劃經濟,并沒有完全消滅市場的作用,而是仍然在一定范圍內利用市場交換,中央只確定主要產品的計劃,而且這種計劃并不是完全嚴格的,在企業之間、公社之間、個人之間,除了重要物資的調撥之外,市場交易仍發揮作用。這一點是同蘇聯不同的。(后續還將討論這個問題)
注釋:
[1] [美] 史蒂夫•約翰遜.馬克思主義對市場的饋贈.[EB/OL].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6466 , 2016-3-4.
本文節選自《大國新路——中國道路的歷史和未來》,江宇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來源:“共和國經濟史”微信公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