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發布的決策中心戰報告
2019年12月31日,美國著名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發布題為《奪回海上優勢:為實施決策中心戰推進美國水面艦艇部隊轉型》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出決策中心戰作戰概念。2020年2月11日,CSBA發布《馬賽克戰爭: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統來實施以決策為中心的行動》報告,認為僅通過戰術調整無法保持長期軍事優勢,而應通過基于新的作戰方法,通過比對手更快、更好的決策來取得成功。
決策中心戰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它著眼大國對抗的作戰需求,推動美軍從“以信息為中心作戰”向“以決策為中心作戰”轉變,從“掌控信息優勢”向“掌控決策優勢”轉變。如果說網絡中心戰概念開啟了美軍向信息化軍隊轉型之路,決策中心戰概念則標志著美軍信息化建設進入了更高階段,也將成為美軍智能化轉型的重要牽引。
決策中心戰旨在保持和鞏固美國的海上優勢
美海軍認為,自身的“戰略舒適期”已經結束。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進程的深入,軍事科技擴散加速,更多的美國對手和潛在敵方擁有先進傳感器、無人機、低噪聲潛艇、反艦導彈、水雷等武器系統,并在發展新的作戰樣式和能力,可更有效地遂行防空反導、反潛、對海/對陸打擊、水雷戰等任務。此外,也門胡賽武裝等非國家性質組織也更多地參與海上沖突,美軍水面艦艇在中東地區多次遭受反艦導彈和無人機襲擊。
美海軍水面艦艇部隊需轉型發展以應對挑戰。報告認為,主要競爭對手海上力量的崛起“侵蝕”了美國的海上優勢,局部制海權逐漸喪失,全球制海權不再穩固。水面艦艇部隊作為前沿存在、快速反應和兵力投送的主要力量,難以遂行國防和軍事戰略所要求的“通過破壞、遲滯或擊敗敵方進攻以懾止入侵”的使命任務。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數量規模、兵力結構和信息能力等方面。
首先,艦艇數量與需求之間缺口增大。構建分布式艦隊,實施分布式作戰已成為美海軍建設和運用的基本指導,但巡洋艦、驅逐艦、兩棲艦艇等大型水面戰斗艦艇的造價高、建造周期長。
其次,航母打擊群作戰效能相對下降。航母艦載機的戰斗穩定性差,使用武器種類和數量有限,持續作戰能力弱,且為防止遭到敵方遠程精確打擊武器攻擊,航母須位于敵方防區外放飛艦載機,使得作戰效能進一步下降。
最后,長期擁有的海上信息優勢喪失。信息優勢是作戰優勢的前提,而信息來自感知。作為海上態勢感知節點的艦載有人/無人機、艦載雷達、潛艇、無人水下航行器(UUV)等,進入敵方防區難度不斷增大,且戰時天基偵察預警設施難以發揮作用。
作戰概念依靠無人自主和智能指控占據決策優勢
決策中心戰的制勝機理是使敵方陷入“決策困境”。報告認為,在局部地區,主要競爭對手占據導彈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水面艦艇難以應對其發動的齊射打擊。基于此,水面艦艇應在廣闊海域更高效地機動,使得敵方即便掌握己方的態勢信息,也難以判別作戰意圖,進而難以確定打擊重心和防御方向。
決策中心戰的作戰目的是通過保持己方決策優勢,同時使敵方處于決策劣勢。網絡中心戰表明,如果缺乏信息,自然無從決策,就將失去作戰優勢;決策中心戰則表明,即使擁有信息,如果不能正確決策,也將失去作戰優勢。
2020年10月6日,美國國防部長馬克•埃斯珀提出“戰斗力量2045”未來艦隊構成計劃,無人艦艇增至140~240艘
決策中心戰的作戰樣式是指揮控制戰。報告主張,水面艦艇部隊應提高自身的決策能力,同時降低敵方的決策能力。決策的基礎是指揮控制。因此,應加速己方、同時降低敵方的指揮控制鏈的運行速度。美空軍參謀長高德費恩稱,“通過在陸、海、空、天、網絡等多個作戰領域,創造出多種多樣、讓敵方左右為難的局勢,可使敵方指揮控制失效”。
無人自主系統和智能化指揮控制是決策中心戰的關鍵支撐。普遍采用無人自主系統,并依托智能化指揮控制,才能實現決策中心戰所追求的相對敵方更準確、更快速決策的效果。無人自主系統以及平臺、武器、人員獲取的信息,通過大帶寬、高時效、低延遲的廣域戰場信息網絡,經作戰云處理后,共建和共享通用戰場態勢圖,以此為基礎,進行智能化指揮控制和輔助決策。同時,實施反情報偵察監視和反目標指示作戰,或者通過剝奪敵方的信息優勢進而剝奪其決策優勢,或者造成敵方決策錯誤、失效或癱瘓,進而達成作戰目的。
決策中心戰作戰概念旨在通過以決策為中心的作戰方式,為敵方制造決策困境
決策中心戰的戰略目標是實現不戰而勝。決策屬于認識行為。決策中心戰直接作用于敵方認知,意圖通過使敵方無法正確決策,進而認識到取勝無望,從而達成懾止沖突乃至戰爭獲勝的目的。
決策中心戰是信息化戰爭發展到高級階段的作戰樣式,也是智能化戰爭處于發軔期的作戰樣式。一方面,決策中心戰立足于信息優勢基礎上奪取決策優勢,依靠決策優勢直接作用于敵方認知,制勝領域已從信息域向認知域轉移。另一方面,決策中心戰也開啟了智能化作戰的先河,決策優勢主要依靠無人、自主、智能的作戰系統獲得,無人、自主、智能的作戰系統逐步成為主戰力量。
大中型無人艦艇構成決策中心戰的兵力基礎
決策中心戰概念提出,美軍將不再擁有數量優勢,因此,必須打破目前更少、更昂貴的作戰平臺發展思路,大量使用自主/半自主系統和有人/無人混合編組。同時,削減大型有人水面艦艇,發展中小型有人水面艦艇,推動艦隊兵力結構轉型。
決策中心戰概念提出了新的水面艦艇部隊構成方案。其中,大型有人水面艦艇數量自104艘降至78艘,大型無人水面艦艇(LUSV)自10艘增至96艘,中型無人水面艦艇(MUSV)自0艘增至110艘。報告估算,若采納建議的方案,相比美海軍目前的方案,在造艦和作戰上可分別節省280億和340億美元。
當前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規模和結構與決策中心戰概念提出的建議方案對比
發展下一代驅逐艦(DDG(X)),而非“未來大型水面戰艦”。當前,美海軍計劃加快“未來大型水面戰艦”的采購進度,而不是首先研發和完善相關技術。這種做法或將導致“未來大型水面戰艦”無法如期交付、預算超支且達不到要求。此外,類似巡洋艦的“未來大型水面戰艦”的預估成本為28億美元。這將使得美海軍繼續朝小規模昂貴艦隊的方向發展,不利于艦艇的靈活部署。報告提出,2030財年采購預估造價22.5億美元、類似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DDG(X)。
發展小型護衛艦(DDC),而不是大型無人水面艦艇。報告不主張采購可能在整個競爭和沖突過程中都難以使用的大型無人水面艦艇,而是計劃引進小型護衛艦。該艦艦員通常15至24人,主要裝備進攻性武器。
部署更多中型無人水面艦艇。部署110艘中型無人水面艦艇,以分散部署的方式實施被動多基感知、反情監偵及反潛作戰。
放棄老舊巡洋艦及驅逐艦延壽計劃。大型水面艦艇專注于指控及高端防空與反導任務,而小型水面艦艇則可執行更多其他任務。報告建議通過退役服役期滿的老舊巡洋艦和驅逐艦,降低運維成本。
無人艦艇主戰可同步提升水面編隊攻防能力
實施決策中心戰,目的是使敵方陷入決策困境,進而依靠決策優勢,占據作戰優勢。無論在戰略、戰役還是戰術層面,實施“以決策為中心”的行動,就是要達成己方的正確認知,保證己方行動成功,同時造成敵方的錯誤認知,造成敵方行動失敗。通過采取兵力部署、武器展示、演習訓練、火力打擊等,使得敵方認知到取勝機會渺茫,經過收益/風險評估,進而放棄抵抗。
實施決策中心戰,美海軍水面艦艇部隊力求達成三大目標。一是增加對敵實施水面力量展示的復雜性即決策難度;二是擴大對手成功實施快速有效攻擊所需齊射彈藥的規模;三是提高美軍水面作戰力量的進攻能力。
決策中心戰的作戰效果可通過特定部隊或艦隊所能形成的效果鏈的數量來衡量。效果鏈數量的大幅增加,通過與更強大的進攻能力相結合,將顯著提高美軍水面作戰力量的快速決策與行動能力;通過與更強大的防御能力相結合,還將降低敵方迅速識別并打擊美軍要害目標的能力。
根據決策中心戰概念,水面艦艇部隊在基于無人艦艇進行力量結構調整后,可生成超過1200條效果鏈,而當前僅能生成不到200條。在此情況下,水面行動大隊的防御能力將提高1.6倍,打擊能力將提高1.4倍,可在2分鐘內與超過500個目標交戰,當前僅400個。
以水面行動大隊的防御能力為例。應用了分布式防空反導等新作戰概念和作戰能力,并大量運用主要擔負誘餌及反情報、監視、偵察與目標指示等任務的中型無人水面艦艇(MUSV),水面行動大隊的防空反導能力將大幅提升。
無人艦艇裝備數量的增多,也使得水面艦艇部隊的導彈發射單元的數量大幅增加。至2048年,將超過4500個,而根據當前美海軍的艦艇建造計劃,只有不到3500個。這也是攻防能力同步提升的重要途經。
來源:軍事文摘 作者: 白河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