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知的地球地貌如下圖
其實至少在早在4.2千年事件前,也就是公元前2200年之前世界的土地大致是這樣的海洋面積遠遠大于陸地面積。
也就是說在公元前2200年的時候,現如今大陸地勢低的土地是沼澤濕地甚至水域琥珀(藍色并非表示海洋),這也是為什么四大文明起源在地勢比較高的附近,根據人類遷移學,人類都是沿著海岸線遷移的。
這樣就可以解釋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和兩河流域先產生群居文明,而華夏和印度是公元前20世紀才出現群居文明,因為地勢要低。
而作為四大文明之一的華夏文明在公元前2200年的時候是怎么樣的呢?
如圖片所標記藍色的地方,現如今是地勢低平原,而在當時是不適合人類文明發展和居住的水域或者沼澤地等。這也可以解釋地圖中所標注的點是中國新石器文化的出現點,在公元前2000年前,藍色標注的所在區域(現如今的華北華中平原區域)沒產生文明點的原因。
而就在各地文明發展的時候,發生了一件維持千年的世界,稱"4.2千年事件"。
4.2千年事件是全新世一次非常嚴重的干旱事件,事件開始于4200年前,即公元前2200年。持續了整個公元前22世紀。 這一事件很可能導致了古埃及的古王國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的阿卡德帝國的結束。干旱也引發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向東南方向的下游遷移。
強烈干旱在北非,中東,紅海,阿拉伯半島,印度次大陸以及北美的midcontinent。加拿大西部的山岳冰川在此時也向外擴展了。證據也存在于意大利山洞的流石和安第斯山脈的冰川。美索不達米亞的干旱與北大西洋的變冷事件"Bond event 3"對應。在這段時間其后果也導致了影響了許多文明的突變。
古埃及:期間洪水周期的異常,尼羅河有50年時間不再泛濫,可能導致了中央政府的突然崩潰。饑荒、社會混亂、分裂持續了40年,隨后是在各省的重新定居、恢復秩序。古埃及重新統一在中王國政權下,在各地恢復了司法、灌溉與社會秩序。雖然埃及文明再次興起,但是中埃及文明和前埃及文明已經完全沒有關系了,是兩個不同的文明體。
美索不達米亞:嚴重干旱導致了水系水量減少了一半。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水來自于高海拔地區的地中海方向來的降水。而在當時在這片土地上的阿卡德帝國,在公元前2300年是第二個實現大一統的文明(古埃及早在公元前3100年實現了統一),被廣泛的、持續了數個世紀的干旱帶入了低潮。考古證據記錄了北美索不達米亞廣泛的農業平原被拋荒以及公元前2170年涌入南美索不達米亞的難民潮. 一道180公里長的墻,"亞摩利人的擋板",在中美索不達米亞建起以阻止游牧部族入侵南部。公元前2150年,定居在札格羅斯山脈的Guti人擊敗了士氣沮喪的阿卡德軍隊,占據了阿卡德并在公元前2115年摧毀了它。在公元前第3個千年結束之際近東出現了廣泛的農業衰退.直到公元前1900年,北部平原出現了小型的定居點,在文明崩潰3個世紀以后。
阿拉伯半島:波斯灣地區出現了定居風格的突然改變,陶器與墳墓的風格都變了。公元前22世紀,干旱導致了Umm al-Nar時期的結束,轉變為Wadi Suq時期。
華夏:中石器時代的解體,而在這段時間前,也就是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的文明地遍布各地,遺址眾多。而因為海水迅速退潮,海岸線縮減,加上大旱災,為了需要良好水域來保證發展,很多文明開始往沿海岸線大遷移。
下面來詳細解讀華夏文明的的情況。
為什么有大遷移這個猜想。首先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在遷移,有少部分不愿意遠途的就依留了下了。
1. 這就能解釋為什么禹幼年隨父親鯀汶山石紐地區(今四川省北川縣)東遷,來到中原的原因。
2. 龍山文化,東夷部落(今山東地區),東夷人擅長航行,主要以鳥類鳳類作為圖騰。黃帝時期出現舟,而作為當時期的人類,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如此重視,為什么東夷文化的水上航行如此突出呢。除非是不同于其他文明部落的生活方式,在同樣有土地和水域的情況下,在石器時代優先選擇土地資源是必然的。而在大旱災之前的氣候大幅度降溫,有記載龍山文化遭到寒冷事件的打擊,稻谷短缺甚至種子都不夠用。導致了當時人口下降以及現代的考古發掘點的減少。可以推斷出,東夷文明是被迫遷徙和擅長航行的。綜合可以認為東夷文化是在四面環水的島嶼,走獸較少,飛禽較多,生活方式主要靠水域資源。
3. 在之后的主要文明部落的沖突發生在現如今的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按照根據人類遷移學,這里就是水域比較好的地方。而在此新石器時代之前明明最好的農耕地帶卻沒有孕育出文明,如果這片平原地區在之前的時期不存在就可以解釋的通了。
華夏文明的地理變化如圖:
大旱災加上海水汛期異常,海平面下降,以及板塊運動地面上升,最后促使肥沃土地面積開始擴大,文明沿著海岸線的縮減開始遷移。
直到洪災結束才最后形成黃河長江文明:
而巧合的是如今的日本,在今時的考古學證據則表明,古代的日本除了原住民外其他是由東南亞跟東北亞遷徙而來的各民族融合演變而成的。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開始,日本進入新石器時期,伴隨著從東亞遷入日本的渡來人,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結合東夷文明部落的遷移來看,島嶼是向四周的遷移的,而往東遷移的人,漂洋過海到達如今的日本陸地。
可能會有疑問,哪個時期的舟怎么能航行這么遠呢?如果結合地球大陸板塊的運動呢?那就不遠了。(在后面會說明)
而伴隨著4.2千年事件的除了干旱和海水退潮以及地面上升。同一時期,黃河中游發生了一系列特大洪水。也就是傳說中的"大洪水"事件。
大洪水是世界多個民族的共同傳說,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印度、中國、瑪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滅世的傳說。
如《圣經·創世記》第6至8章的記載:上帝為了懲罰人類的惡,上帝決心要毀滅地上的人類。他揀選了樂意"與他同行"的義人挪亞。令其造一艘諾亞方舟。然后上帝在挪亞600歲那一天,會用大洪水淹沒整個世界。只有挪亞一家8口進入方舟。洪水褪去挪亞一家繁衍生息,之后上帝混亂他們的語音,迫使他們各地遷移,形成了各個民族的祖先。
蘇美爾傳說的阿拉哈西斯(Atrahasis)神話中,風之神與眾神之王恩尼爾覺得人類太吵鬧,于是放出洪水、干旱和瘟疫來消滅他們。
而且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倫德納·伍利,對巴格達與波斯灣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沙漠地帶進行考察挖掘,結果發現了蘇美古國吾珥城的遺王族墓葬之下,有整整二米多厚的干凈黏土沉積層。經過對黏土的分析研究后表明,這層干凈的黏土屬于洪水沉積后的淤土。自此,伍利認為這個發現說明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古老傳說,以及圣經上記載的大洪水是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
以及華夏廣為流傳的大禹治水的故事。等等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間均有于大洪水的傳說,雖然細節不同,但卻有不少共通點,構成一種特殊現象。
這里或許會感到很矛盾,為什么大旱災之后伴隨著大洪水。其實就是因為4.2千年事件大旱災,換一種說法就是前22、前21世紀交替時,氣候突變,普遍轉暖。這樣一下就明白了。溫度上升加速了冰川的融化,世界各地的山脈冰川開始加速融化。而石器時代的文明部落必須依靠著河流等水域群居的,因此世界各地幾乎同一世紀時期遭到了特大洪災。事實上治水并非傳說,只是沒有那么神話。歷史記載的是鯀禹治水。
根據地質學研究,黃河在公元前2050之后的150年有過一次大變道,由東流(山東入海)轉為北流(河北、天津入海),這次洪水泛濫影響到中下游諸多互不相干的氏族部落。鯀作為夏部族的首領被封在崇,故被稱為"崇伯鯀",表明夏族早期活動于崇山附近。當時河水泛濫,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鯀被四岳推選領導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失敗。治水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不善于團結部人及其他部落。《尚書;堯典》記載,堯最初認為鯀方命圮族、毀敗善類而反對鯀領導治水,說明鯀在領導治水時,有不少部落對他不滿。《尚書;洪范》與《國語;魯語》中又提到"鯀障洪水",說明鯀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許這亦是鯀治水九年失敗的原因之一。鯀死后,禹是鯀的兒子,禹受舜任命,繼任治水的工作。禹改進其父的治水方法,疏導河流,團結各部落的族人,終于將洪水治平。《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治水時"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傳頌,治水過程可能也促進了各部落族人的團結。《孟子;滕文公》提到了禹的治水方法:"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最后治水完成。
其實這次洪水可能延續了一、二百年,居于下游的商部族首領冥,在夏朝中期還曾在治水過程中喪命。豫西、晉南的河南龍山文化在二里頭文化中得到了延續,而洪水前興盛的山東龍山文化在此時衰落,甚至出現文化倒退。史前洪水發生的真實性從側面證實了夏朝前夕的歷史,同時也揭露了鯀禹治水記載中的一些可疑之處。唯一的解釋就是鯀禹治水時期,大禹最后改道排水并沒有入進如今地圖的出海口,而是只解決了黃河中游地區的問題。
總結一下:
公元前24世紀至前22世紀,北半球氣候大幅降溫。文獻記載舜派禹伐三苗時,"夏有冰……五谷變化",氣候異常。
公元前22世紀4.2千年事件大旱災的開始,同時期海洋汛期異常,海水不再泛濫,加上干旱,海平面開始下降。陸地面積慢慢浮現變大。世界各地的文明遭受到了嚴重打擊甚至毀滅,一部分選擇遷移到有水域的地方。而地球其中的華夏地區漸漸顯露平原地區,最終形成現如今的基本地貌。華夏文明也隨之往黃河長江流有著肥沃土地的平原地域集中。
在大旱災期間,氣溫升高使世界各地山脈的冰川的融化。導致了持續幾百年的洪災。造成的災難難以想象,但同時也使得人類文明團結合作,促進了各種部落文明的融合,從而孕育出了新的文明。
最后在公元前19世紀和18世紀左右,氣候改善,各地文明開始穩定發展。逐漸形成農業社會。
最后的疑問:
1. 為什么大禹能治理洪水?而同時期地球其他文明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傳奇人物。
2. 大旱災時期海面退潮,海平面下降。而冰川融化的洪水不是正好可以匯入大海嗎?為什么之前是海域的平原會沒有呢?(別忘了板塊運動使得地面是在緩慢上升的)
個人觀點如下:
大禹并沒有完美的治理所有的洪水,其父鯀治水的失敗在于堙障,而禹的成功在于疏導,但是堵障洪水是一貫的抗洪舉措,不至于使鯀被殛死。質疑,"洪泉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河海應龍?何盡何歷?鯀何所營?禹何所成?"當時洪災以及發生了有一段時間,之后其父由治理九年失敗,到大禹時期,洪水無論有沒有削減,而黃河的變道和下游的洪災未處理,說明并非只靠大禹。
其二海水汛期異常,海平面下降,是不是全因為大旱災的干旱,這一點無法證明,因為是同時期發生,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旱災加速了海水退潮。
其三冰川的面積遠遠小于海洋的面積,受熱融化和受熱干枯的速度完全不在一個平衡上。所以幾百年時間,現如今的華北華中平原從海洋中顯露出來是完全可能的。
其四板塊運動會促使地面上升,這是一直都有的,按照喜馬拉雅山脈的上身速度,每年如果是1cm話,幾千年下來地面上升最少也有50m,當然落差傳到板塊中部可能沒有那么大,但肯定形成平原的原因之一。
而在我看到2016年7月"科學"期刊(Science)刊登論文,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教授吳慶龍和普度大學教授葛蘭杰聯合研究結果后。更加的堅信自己的判斷。
其研究表明公元前1920年左右青海省地區有過大地震引發的山崩,之后堰塞湖阻斷黃河,幾個月后積水滿溢時潰堤,導致大洪水,為禍下游2000公里,洪水高出現代河水位達38米。
所以大禹年代大洪水是可能存在的,只是年代后推并非是一般認知的五六千年以上而是四千年左右為大禹時代,那時若有一人帶領眾人疏導河水求取生路,最后取得政治領導權是有可能的。而所謂的疏導可能也并非神話夸大的改道黃河或大支流,而是在當時有限人口的居住區周圍開導水的溝渠網。無論大禹是如何制服洪水的。疏通九川,開辟九州等浩大工程非人力所及,這種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即便在現代也難以控制,很難相信禹是僅靠疏導河流制服洪水的。大禹在位時,氣候好轉,季風降雨正常化,植被恢復,各大河流完成改道,洪災自然也隨著氣候的改善而減少,這可能更接近于事實。
最為關鍵的是公元前20世紀末前19世紀初,發生過大地震。這就說明什么?
說明地質在運動,地球的大陸板塊在相對運動。這就能更加的解釋為什么這個時期會出現地表加速上升,海水汛期異常,海平面下降等現象最終平原顯露形成的推理。
以及解釋日本大陸在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伴隨著從東亞遷入日本的渡來人,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其中的東渡人在石器時代從東亞用舟跨海東渡到日本島嶼的可能性。甚至根據同時期的東夷部落情況,且被迫必須遷移。以及大陸板塊的運動規律,可以猜測當時代的兩個陸地可能并不遙遠。東夷人具有了信念和條件,結果極有可能是東夷人東渡到日本陸地的。如果板塊運動是正確的再往前推,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開始,日本進入新石器時期,同樣公元前一萬年左右的后李文化時間差不多,兩地幾乎同時進入新石器時代。會不會本身就是很靠近的部落文明呢?
所以在這段持續千年的大災變里。我們的華夏土地的前后變化大致如下:
大旱災前的寒冬時期
朝鮮半島和日本島嶼以及臺灣島皆靠近大陸,而綠色標記的地方在當時以及之前并不適合人類居住,不然早就發展了,為什么偏偏是圍繞這塊平原周邊反而出現了眾多文明遺跡。要么就是水域要么就是沼澤。古代山海經中多次提到澤,大概也是原因在此把。而東夷文明地區的人類被迫從農種開始轉為水上的生活方式為主。
大災變開始,大旱災,板塊運動,海水退潮,地表上升,使得島嶼開始遠離大陸,平原地區開始浮現出來,華夏人類文明開始遷徙。隨之而來的出現了大洪災,原本露出來的平原地區,一些容易形成河流的地方開始形成,同時很多地方發生洪災。特別是入海口的緩沖地帶洪災持續了一兩百年。山海經神話中所說的旱魃的旱災神話,和共工怒觸不周山引發洪災的傳說,應該有著某種聯系。
大災變結束,華夏大陸的地勢基本形成,各文明部落開始找到適合居住的點開始發展文明,史稱華夏文明的新石器時代。各個部落點如下:
其中中原地區的文明因為大災變期間開始慢慢的接觸,到最后為了抗洪的部落聯合,開始了復雜酋邦形式或者多個部落聯盟。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進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隨后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次擊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后,"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可以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后,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首領。
隨之舜把帝位禪讓給禹,至此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后"為首,因此建立夏就以部落名為國號。大禹治水成功后,將中土分作冀、兗、青、徐、豫、揚、荊、梁、雍九州,鑄九鼎定中原。
夏是部落城邦聯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因此沒有明確的疆域,卻開始了第一個中原世襲制朝代。
寄語:這一系列突如其來的大自然變化,如同神之手,讓人類文明更加擴散,更加凝聚發展。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