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人一碰到生死,就馬上接近真理。1927年,共產黨一年學到的東西比其他所有時間都要多。黨建之初都是滔滔宏論,到了1927年“四一二”后,共產黨干部脫掉西服和皮鞋,穿著草鞋進山,拿槍。這樣才換來了根據地大發展。但形勢剛好轉,又開始玩虛的。上次陳獨秀是“高學歷”,這次王明不僅有莫斯科中山大學的高學歷,還帶著斯大林支持的光環,又有軍事顧問李德(奧托·布勞恩)協助。這時共產黨還不夠成熟,總覺得外來的和尚能念真經。王明見過斯大林,因此,沒有人敢懷疑他會有錯誤[1]。
王明為什么會失敗呢?還是他的認識是從外邊帶來的,這樣的認識及建立其上的政策在中國水土不服。當時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軍事斗爭。軍事斗爭就要了解中國,對當時的共產黨來說首先是中國南方山地的地理特點。中國南方山地的地形和歐洲大為不同。西方的地形是千里大平原,而在中國南方則是峰嶺橫縱的山地。在歐洲平原打仗,就得修碉堡,挖戰壕,在決戰中解決問題。歐洲各國及蘇聯打仗都是這種打法。李德把這種戰法帶到中國南方山地。山里頭打仗是什么樣的呢?山里頭打仗,山體就是掩體,河川就是戰壕,想決戰都難找到一塊平整的地方。1933年底,李德來到江西瑞金,分工“主管軍事戰略、戰役戰術領導、訓練以及部隊和后勤的組織等問題”[2]。李德要紅軍正規化,軍事理論要歐洲化。李德在回憶錄中說:
劉伯承擬訂了三種類型正規軍建設方案,我作了鑒定后,方案就由革命軍事委員會批準了。在建制方面,方案基本上與蘇聯紅軍的建制相吻合,但是在人員方面,也就是說在人員的數目、尤其是在武器裝備方面當然比蘇聯紅軍落后多了。[3]
在作戰方面,李德一反毛澤東的山地游擊戰術,要求紅軍在山里頭找平地,挖地壕,修碉堡,尋求與國民黨部隊決戰。1934年4月,李德以筆名“華夫”發表《革命戰爭的迫切問題》,系統地提出他將在蘇區推行的軍事思想和作戰原則,認為:
在敵人主攻方向應建立防御體系,以此來直接保衛蘇區。為達到此目的,必須以最少的人力和武器(包括彈藥)牽制住敵人最大的兵力。應在重要的戰略地點建立分散的堡壘或牢固的陣地(堡壘群),來抵抗敵機的轟炸和炮兵的射擊。在山區只應進行靈活的防御戰。無論情況如何,我們必須經常記住我軍的特點,尤其是紅軍善于英勇作戰的能力。每次防御時,應組織積極防御,堡壘地帶應配置一定數量的人力和火炮。[4]
如果只看平面地圖,那說出來的多是神話;如果我們看立體地圖,說出的話多是人話。王明、李德面對平面地圖,神話滿篇。在他們眼中人是不需要吃飯睡覺的,打仗是不需要輜重運輸的。讀李德的書,讓人發笑,為什么?因為你是中國人,知道山地之難;要是俄國人,就不會笑,就覺得李德是對的。因為歐洲基本是平原地形。
李德來到江西后,要求按他的思路建立軍隊,打仗時在山里修碉堡,找開闊地決戰。前陣播放的電視連續劇《宜昌保衛戰》,從那里能看出國民黨、日本人都是這么打仗的:在山里頭修碉堡、挖戰壕,搞決戰。國民黨的抗戰詞典中多“決戰”,八路軍的抗戰詞典中盡是“大捷”。日本、國民黨、李德的戰爭理論都是來自歐洲大平原的經驗總結。博古、李德放棄有利于紅軍的地形優勢,用自己人少的劣勢與數倍之敵硬拼,豈不是自找倒霉。毛澤東和朱德不是這樣,他們是充分利用山地形勢掩護,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隨時都將敵人分解為一堆堆少數并個個殲滅。國民黨胡宗南到了陜北以后,被毛澤東牽著鼻子到處轉。共產黨王明路線統治時期與國民黨一樣,結果在1934年底的湘江之戰中碰得頭破血流:出門的時候八萬多人,回來的時候剩3萬多人。毛澤東對斯諾回憶說:“在這個時期,我們犯了兩個重大錯誤,其一是在1933年福建事變中沒有能同蔡廷鍇的部隊聯合。其二是放棄了我們以前的運動戰術,而采用錯誤的單純防御戰略,用陣地戰對付占巨大優勢的南京軍隊,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因為紅軍無論在技術上或者在精神上都不適合于陣地戰。”[5]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當時王明也不是個人現象,當時根據地稍微好一點,又要搞形式主義,選干部重洋文憑,看履歷。這種風氣下毛澤東、朱德同志都被排斥在外了,說毛澤東不正規。1931年12月,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在寧都起義后投奔紅軍,毛澤東要求“對這支隊伍,要努力按照古田會議決議的精神,建立黨的領導,加強政治思想工作。”而這支隊伍中的許多人只“相信日本士官生、留洋生和保定、黃埔軍校的人”。為了更順利地接收、管理和改造這支部隊,毛澤東特意派有留法背景的何長工去做管理工作,告訴他:“我們要搞些‘假洋鬼子’去,否則壓不住臺。”[6]
“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可王明哪聽得進毛澤東的話。干部一正規化就將毛澤東排除了。毛澤東沒文憑,大專文憑都沒有;他又不會外語,英語、俄語都不懂。毛澤東哪一條都不夠,但他能打仗,知道中國國情。中國現在也有這類問題,張口閉口都是美國。其實今天來自美國和昨天來自蘇聯的理論一樣不靠譜,現在我們一些人講了現代化、高科技,就忘了唯物論。什么“一小時打遍全球”,可是只要打仗,還需要部隊,要吃喝拉撒睡,就得要輜重。這些都不是發射導彈、一個原子彈爆炸就能解決問題,還得面對生活在當地的人民。比如,全是山地的朝鮮地形,如果沒有當地人民歡迎,外人是進不去的。如果人進不去,導彈技術有什么用。在南方山里,蔣介石在江西沒打贏,蒙古人沒打贏,隋煬帝在朝鮮半島北方山地沒打贏,美國、蘇聯人在阿富汗沒打贏,外人怎么能“迅速拿下”?凡是山里打仗,當地人不支持誰都打不贏,必須跟當地人結合。為什么?一座座山峰就像是叢叢利刃,大部隊進去后很快就被自然削成“碎片”,而大部隊只有在力量合成的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被山分割成小股部隊的“大部隊”就很容易為當地人用“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7]的方式一口一口地吃掉。國民黨部隊就是在湘贛大山讓毛澤東、朱德的部隊一口一口吃掉的。國民黨胡宗南部隊到陜北去,也無法取得勝利。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了毛澤東在湘贛時期,形勢越是困難,其精神越是樂觀的原因。
注 釋:
[1]1937年12月9日,中共召開政治局會議,王明在會議上作了《如何繼續全國抗戰與爭取抗戰勝利呢?》的報告。“由于王明說是傳達共產國際的指示,那時的共產國際在中國共產黨內有很高的威望,對與會者自然產生很大的影響。”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523頁。
[2][德]奧托·布勞恩:《中國紀事》,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頁。
[3][德]奧托·布勞恩:《中國紀事》,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頁。
[4][德]奧托·布勞恩:《中國紀事》,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頁。
[5][美]埃德加·斯諾著,董樂山譯:《西行漫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版,第156頁。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361、364頁。
[7]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選集》1991年版第1卷,第230頁。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