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蒙古國時任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簽署一道命令,要求加快恢復回鶻蒙文的使用。
回鶻蒙文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字,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1940年代,倒向蘇聯的蒙古國政府大興文字改革,以斯拉夫文為基礎創制西里爾蒙文,用它取代回鶻蒙文的官方地位。
1990年代以來,蒙古國啟動“去俄化”進程,恢復回鶻蒙文也被提上日程。
文字改革本來是蒙古國內部的事,不料消息傳來,頓時在中國互聯網上掀起軒然大波。
媒體記者們的報道寫得簡單而小心翼翼,竭力避免引發聯想。但在剛興起的微博里,一個個帶著醒目感嘆號的標題已然傳開:
“蒙古國突然做出重大決定:回歸中國已經排上檔期!”“中國收復蒙古再進一步!” 那一刻,仿佛遺恨得償,國恥得雪。
1946年1月5日,國民黨政府承認外蒙獨立。六七十年過去了,180萬平方公里的外蒙,已是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等一塊塊“別國領土”。
現實已然如此,但不少人至今仍然心緒難平。
早已丟失的外蒙
2011年,蒙古國舉行一系列紀念獨立100周年的活動。1945年蘇聯一手操縱的公投,被廣泛視為外蒙獨立的起點。但蒙古國人不同意,他們把民族獨立的起點拉回到1911年。
那時起,外蒙獨立大體經歷了清朝土崩瓦解、民國軍閥割據、日本侵略中國等幾個關鍵節點。
1644年滿清入關建制,隨后根據歸附時間早晚和統治需要,將廣袤的蒙古地區分為內屬蒙古和外藩蒙古。內屬各部受朝廷指派的官員直接管理,外藩各部則與大清維持藩屬關系。
1660年開始,外藩準格爾部崛起,在一代草原雄主葛爾丹大汗率領下,攻打其他各部落。連連潰敗之下,外蒙其他各部歸附并求援大清。
清廷盡派精銳協防保護,康熙大帝一度御駕親征,終在1696年大敗葛爾丹,將整個外蒙納入大清版圖。
準格爾部雖被平定,但漠北外蒙人的強悍讓清廷從未放下忌憚和防備。在推動內蒙融入中原的同時,清朝歷代都對外蒙實施“封禁”,換句話說,就是民族分治。
這種制度下,外蒙各部都被劃分為旗,各旗之間嚴守邊界,不得越境放牧。內地漢民遷入外蒙,也是另設府縣,與當地蒙古各旗分治,即所謂“分疆別界,各有定制。”
如此一來,外蒙雖然一直臣屬,但從未與中原內地形成文化認同,也未對多民族國家的大清形成國家認同。
1911年大清皇權崩塌。辛亥革命初期,革命軍打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綱領,蒙古王公貴族聞之心有余悸。“弱小民族自治自決”思想也傳進來,更加劇了他們的離心傾向。
當年11月30日,在沙俄長期策動下,外蒙活佛八世哲布尊丹巴宣布獨立,建立大蒙古國。外蒙獨立拉開序幕。
1912年民國建立。在全國上下強烈要求下,袁世凱出兵外蒙,瓦解了當地分裂勢力。但沙俄阻止中國徹底收復外蒙,迫使北洋政府簽訂《中俄聲明》,規定外蒙實行自治,中國只有宗主權。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沙俄帝國傾覆,俄國內部陷入紅軍、白軍以及孟什維克等部隊的混戰,波及外蒙。
北洋政府一度趁機撤銷外蒙自治,但好景不長,短短一年多后,沙俄白軍殘部進軍庫倫,打敗中國在當地的駐軍,又把哲布尊丹巴扶上大位,“大蒙古國”復辟。
民國政府本來還有機會,但北洋軍閥各派系忙于內斗,張作霖雖為蒙疆經略使,卻卻沒騰出手來收復外蒙。
反倒是蘇俄行動迅速,打著追繳白軍余匪的旗號迅速出兵外蒙,幫助親蘇的蒙古人民黨創始人喬巴山在1921年建立了蒙古人民革命政府。
三年后的1924年6月,喬巴山改國號為蒙古人民共和國,以1911年為獨立紀元,首都庫倫改名烏蘭巴托。
在喬巴山領導下,蒙古人民共和國將親蘇列為國策,允許蘇聯駐軍,不再承認中國的宗主權。
也就是說,在1945年獨立公投和次年被承認前,外蒙早已不再中國政府的掌控之中。
蔣介石的抉擇
1945年2月,二戰接近尾聲。在大戰中免遭德軍炮火的黑海城市雅爾塔修葺一新。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齊聚當年沙皇巡狩時住過的雅爾塔皇宮,簽下密約。
三巨頭的協定主要涉及籌建聯合國,戰后處置德國、波蘭和遠東等問題。之所以被稱為密約,是因為它的內容事先并未得到當事國同意。
為換取蘇聯盡快對日宣戰,美英節節退讓,不惜犧牲中國等國主權利益。
國民黨政府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四個月后與蘇聯接洽出兵問題時,才知道被出賣了:
雅爾塔協定中列有“維持外蒙現狀”條款,而斯大林強硬地將“現狀”解釋為獨立。
1945年6月30日,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兼外長宋子文率團抵達莫斯科,開始中蘇條約談判。
談判一開始,斯大林就提出旅順軍港共用、大連港國際化和東北鐵路共管等問題,同時明確要求中國承認外蒙獨立。
宋子文不敢答應外蒙獨立的要求,因為“任何一個那樣做的政府都將無法繼續維持。”他轉而提出中國可以承認外蒙高度自治,包括保有軍隊并與蘇聯達成軍事安排。
但斯大林沒有絲毫退讓。為打破僵局,蔣介石派中方首席翻譯蔣經國,以私人身份見斯大林。
面對為何堅持外蒙獨立的質問,斯大林干脆地回答:
如果有軍事力量從外蒙進攻蘇聯,切斷西伯利亞鐵路,俄國就完了。你要曉得,今天不是我找你幫忙,而是你找我幫忙。如果你們自己有力量打日本,我自然不會提出要求。
蔣介石求助美國。羅斯??偨y在雅爾塔會議的兩個月后就去世了,繼任的杜魯門不像前任那樣友好。雖然向蘇聯表達了不滿,但斯大林根本不怎么理睬,美方也就沒再施壓。
權衡利弊后,蔣介石決定“忍痛犧牲”。作為承認外蒙獨立的條件,他指示宋子文提出三項要求:
希望斯大林尊重中國東北的主權和行政完整,不再干涉新疆內政,另外只能援助國民黨不能援助共產黨。
在明確交易條件后,談判頓時變得“順利”了。
1945年8月14日,“臨危”接任外長的王世杰與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規定蘇聯“尊重”中國在東北和新疆的主權,支持蔣介石領導下的中國統一。中國則同意外蒙舉行獨立公投。
日本戰敗投降兩個多月后的10月20日,外蒙如約舉行公投。
當地民眾在政府人員監督下,以公開簽字方式投票。這次實名制和威脅性的公投結果顯示,97.8%的公民贊成外蒙獨立。
連聯合國派去的觀察員,都不承認投票結果。但這并沒妨礙蔣介石“履約”,次年1月宣布接受公投結果,承認外蒙獨立。
雖然日本關東軍已經撤了,但顯然,蔣介石還求著斯大林別支持“共匪”奪他的權。
真假難辨的懺悔
蔣介石的抉擇引起很多人的不解甚至不滿。
被他派往烏蘭巴托參觀公投的外交次長雷法章,去之前就被下令“不與外蒙當局進行任何交涉”。對于投票,也“只宜細心觀察,不得干涉或發表任何聲明”。他這趟公差,顯然只是走走過場,做做樣子。
就連顧維鈞也在回憶錄中寫道,他無法理解為何民國政府在外蒙問題上做了巨大而不必要的讓步,坦言倍感失望。
1953年,蔣介石在國民黨七大上就承認外蒙獨立做了沉痛檢討:“這是我的責任,亦是我的罪愆”。他反思說,放棄外蒙古“實在是一個幼稚的幻想,絕非謀國之道。”
這時的國民黨已敗退臺灣多年。蔣介石以顧維鈞無法理解的“巨大讓步”與斯大林交易,到頭來只是竹籃打水。
同一年,國民黨當局宣布廢除1945年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據不承認外蒙獨立,因為蘇聯未能履行“不援共”等條件。
隨后直到1999年臺“內政部”最后一次出版《中華民國全圖》,中國的輪廓都還是一個“完整的秋海棠葉”,而非“雄雞”。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也不妨想想:如果國民黨當年如愿維持了在大陸的統治,蔣介石后來還會為“割讓外蒙”懺悔嗎?
這個答案,恐怕只有“蔣公”自己知道了。
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雖然現實再難改變,但那塊廣袤的土地至今仍是不少國人的心結。
網上不時冒出文章,醒目地問著:“眼見昔日祖國的繁榮,蒙古國人會主動回歸嗎”“中國到底還能不能收回外蒙”。
這些看似明知故問的問題,實際上透著一些人的恨:
他們恨俄國從沙皇到蘇聯時期一直支持和策劃外蒙獨立,恨蔣介石將黨派甚至個人利益至于國家利益之上,也“恨”當時偌大一個國家民弱國窮,束手無策。
(文章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補壹刀”?!?/span>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