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長平之戰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這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殺傷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之一。這里面除了臨陣指揮、軍隊戰力這些重要因素影響戰局走勢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項因素,是什么呢?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今天拋開戰略戰術和戰斗力的方面,從自然條件、土地制度和生產運輸方式簡單探討一下糧食對于長平之戰的影響。
自然條件
作為戰爭的雙方,秦、趙兩國兩地的自然條件差距是巨大的。太史公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秦國的土地質量描述的是:
“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穀,地重,重為邪。”
關中平原
這段是說秦國關中之地肥沃,極其適合進行農業生產。而且當地民風淳樸,擅長農事。反觀趙國,《尚書·夏書·禹貢》中對趙國土地的主要產糧區冀州描述的是:“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這里說的就是趙國的主要產糧區冀州的土壤主要是白壤,土地質量也僅僅是中等水平。
巴蜀風光
而且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平定了巴蜀,而巴蜀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糧食產區。再看趙國,雖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以后吞并了中山國,但中山國不僅地少人眾,而且民風不正,多喜歡投機倒把的鉆營。雖然趙國也據有太行山以西和河套地區,但是受地形限制,太行以西地區不宜開展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河套地區也是受制于地理位置和周邊安全的原因,無法對趙國的戰爭提供有力的支撐。所以,在自然條件上,秦國已經占得先機。
土地制度
秦國的土地制度是“授田制”,由政府直接管理大部分土地,通過授田制將小部分土地轉為私人經營使用。商鞅變法將秦國變成了一臺專為戰爭服務的耕戰機器。在變法的法令中,就有諸如《墾令》、《農戰》、《算地》等與農業相關的條令,督促鼓勵國民勤勞耕種,這種制度既保證了生產要素的優化,又刺激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而且秦國利誘“三晉之人”來耕耘秦國的土地,來到秦國后,三晉之民既受田宅,又免除了兵役,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而反觀趙國等山東六國,實行的還是封建經濟下的領主土地制度,各國之間、各國君主與國內貴族之間一直存在著激烈的土地斗爭。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
“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奢。奢因說曰:“君于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于天下邪?”
趙奢到平原君府上征稅,卻遭到了抗稅。充分反映出趙國土地制度的落后,國家無法最大化整合優勢資源,統治者與貴族之間在土地問題上存在著巨大的矛盾。后來趙國只能迫于向齊國求救借糧,也拿國內的貴族階級毫無辦法。這說明秦國憑借著先進的土地制度,集中整合國內的生產要素保障前方的戰爭物資,而趙國卻因為土地制度落后,無法有效整合國內的生產要素。
生產運輸方式
秦國在農業的方式上是領先趙國的,這是毋庸置疑的。秦國通過大力鼓勵人民使用特制農具和牛耕來進行農業生產,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而且秦國舉國動員,秦昭襄王征調全國15歲以上的男丁去運糧。秦國通過渭河、黃河、汾河可以輕易的將糧草運輸到前線,保障了前線的糧食充足。
再看趙國,不僅生產力遠遠落后于秦國,而且就連運輸糧食的方式都很原始。雖然長平戰場距離趙國更近,但是受地形的影響,趙國運輸糧食只能走陸路,交通不便,且運輸力相當低下,宋代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經談到陸路運輸糧食的困難,運輸的糧食在途中就會被運量者消耗掉一部分。后來,趙軍還被秦軍切斷了運糧通道,到達前線的糧食肯定會少之又少,所運糧食并不足以支撐趙軍的糧草消耗,致使趙軍出現了前線糧草難以為繼的情況。
結果及影響
受糧食的影響,趙國在長平之戰中陷于被動,致使趙孝成王走馬換將,尋求決戰也就不足為怪了。換將的結果就是秦勝趙敗。
秦國從根本上削弱了關東六國中最強勁的對手—趙國,徹底清除了秦國統一天下的障礙,從此,山東六國再無一國可以憑借一己之力抵抗秦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