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毛澤東在識人、用人方面高人一籌、常有大手筆。解放戰爭時期,他就有兩個特別超常的用人舉措,堪稱絕唱、令人嘆服。
第一個特別超常用人就是,讓林彪這個中央委員領導幾個政治局委員,統一領導東北地區的各項工作。
黨內職務高低的排序是按照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來排序。在組織領導上通常也與之相對應。但在解放戰爭初期的東北戰場上,卻出現了中央委員領導政治局委員的現象。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抗日戰爭勝利后,根據“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我黨決定大力發展東北,成立了東北局,并派出了彭真、林彪、陳云、高崗、羅榮桓等統一領導東北工作,以彭真為書記。
1946年5月四平保衛戰失利后,毛澤東果斷作出決斷,對東北局的領導班子進行調整,以加強統一領導。
6月16日,毛澤東在給東北局的電報中這樣明確:“目前東北形勢嚴重,為了統一領導,決定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以彭真、羅榮桓、高崗、陳云為東北局副書記和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并以林、彭、羅、高、陳五人組成東北局常委”。
無疑,毛澤東的這個決斷是超常的,他打破了黨組織領導的用人常規。要知道,彭真、陳云、高崗三人均是政治局委員,而林彪則是中央委員,由委員來領導三個政治局委員,能下這樣的決斷是需要大氣魄、大手筆的。
東北的戰爭實踐證明,毛澤東的這一人事使用決斷是正確的。重新調整人事任命后,東北局于7月通過了著名的“七七決議”,以統一東北地區指導思想;建立廣大的農村根據地,以對戰爭給予堅強的戰略支撐;深入開展土改運動,以調動翻身農民的積極性;組織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以在軍事上把握對國軍的主動。而這一系列的戰略大動作,僅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
對于林彪這一超常使用,毛澤東曾明確地說:“受任于亂軍之際,奉命于艱難之間。只有林彪去了才可以把東北的黨、政、軍、民各方面統一起來”。
第二個特別超常用人就是,讓粟裕這個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全面負責作戰指揮。
戰爭年代軍事主官負責指揮打仗,這是慣例和常理。因為,戰爭年代,指揮打勝仗、戰勝敵人是主要矛盾,是壓倒一切的任務。
然而,華東戰場上卻出現了副司令粟裕全面負責軍事指揮這樣的人事任命。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解放戰爭開打后,粟裕的華中野戰軍先發制人,一氣打了七仗,且七戰七捷。但在山東和兩淮等戰場,仗打得卻很不順利。先是泗縣失利,后來華中首府兩淮也丟失。華東戰場一時陷入了低谷。而在這時,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關于戰略方向和用兵問題,彼此又很難形成一致意見。
針對華東戰場上領導班子出現的這些矛盾,1946年10月15日,毛澤東又作出了新的決斷,他在電報中這樣指示道:
“望你們集中山野、華野全力(決不可分割)殲滅東進之敵,然后全軍西渡收復運西,于二至三個月內務殲薛岳七至十個旅,就一定能轉變局勢,收復兩淮,并準備將來向中原出動。為執行此神圣任務,陳、張、鄧、曾、粟、譚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你們六人經常在一起以免往返電商貽誤戰機),戰役指揮交粟負責”。
毛澤東在強調團結協和極為必要的同時,特別將戰役指揮大權交給粟裕。這一決斷無疑也是超常的。華東戰場的戰爭實踐表明,自戰役指揮交給粟裕負責后,接連打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等一系列大勝仗。特別是后來,粟裕提出的“三個縱隊暫不過江在江北打大仗”等戰略性建議,“直接改變了南線戰爭進程”。
透過“中央委員領導政治局委員,戰役指揮交副司令負責”這兩個超常規用人例子,我們深深地感到:關鍵時候的一個關鍵決策,關鍵時候的一個關鍵用人,往往能夠起到挽狂瀾于即倒的效果。這證明了毛澤東在不拘一格用人方面是多么的高超、多么的英明、多么的偉大!
主要參考文獻:《毛澤東軍事文集》《粟裕戰爭回憶錄》《第四野戰軍戰史》
來源: 今日頭條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中央委員領導政治局委員,副司令負責指揮:品毛澤東超常用人之道
2020-07-11何友良 | 國共兩次廬山談判有多激烈?蔣介石想逼毛澤東朱德“出洋”
2020-06-08【鉤沉】他曾當選團中央第一任書記,犯了錯誤后,毛澤東周恩來這樣幫助他
2020-05-07?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