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抵抗”遺臭萬年!“放下武器讓他殺”遺臭萬年!“放棄錦州,撤回關內”遺臭萬年!“給日軍送菜慰勞”遺臭萬年!
今天是9月18日,我們來談談歷史上的“九一八事變”。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事實,在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國是它自明治維新之后就有的國策,無論我們的態度如何,都無法避免這個事實。
既然走了帝國主義對外擴張的道路,那么他們就是會擴張下去的。
蔣介石政府對日本一直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他青年時期在日本生活過,受日本影響很大,國民黨政府許多高級將領都來自于日本的軍校,他們天然對這個“同文同種”的鄰邦有“好感”。
但是在1927年,日本田中內閣首相田中義一,炮制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赤裸裸地寫出“滿蒙(東北)非中國領土......(日本)以滿蒙為根據,以貿易之假面具而風靡支那四百余州,再以滿蒙為司令塔,而攫取全支那之利源.......大和民族欲布武于亞細亞,握執滿蒙權利乃其第一大關鍵也.....”
說白了就是“要吞并亞洲,先吞并中國,要吞并中國,先吞并東北”。因為東北地域遼闊、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是發展近代工業最好的糧倉和礦倉,因此日本早就對東北垂涎三尺。
然而就在《田中奏折》呈送日本天皇的兩個月后,蔣介石還飛到日本,秘密拜會田中義一,謀求日本對他本人統治中國的支持......田中義一對他的忠告是:“國民黨不要急著北伐,而要先消滅南方的共產黨,反共才是日本和民國的共識.....”。
而在此時,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日本在東北的滲透擴張也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關東軍長期駐軍,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東北軍中,也存在大量的“日本顧問”、日本間諜,雖然“皇姑屯事件”后,張學良“東北易幟”,拒絕日本人要求,支持民國中央政府,但日本人的勢力,還是在無可遏止地擴大。
沈陽是當時中國的第四大城市,人口約70萬,其中日本人就有20萬,在關東軍的保護下,這些“日本僑民”儼然把沈陽變成了一座“日本城市”,沈陽的所有商業區,都叫做“町”。而關東軍中的少壯派,如板垣征四郎、石原莞爾、本莊繁、土肥原賢二等人,無不妄想著“占領東北”,以“扭轉日本國運”。他們籌謀著制造事端、鯨吞整個東北。其中,關東軍中將本莊繁,曾經長期擔任張作霖的軍事顧問和日本駐華武官,是真正的“中國通”,對中國和東北軍非常了解,而土肥原賢二是長期活躍在中國的特務頭子。
但是國民政府和奉系軍閥,對真正的敵人,幾乎是一無所知,對迫近的危險,也毫無察覺。
1931年,日本工業總產值比上年下降了三分之一,對外貿易暴跌了一半,經濟危機達到高峰。工農業產品價格一路暴跌,國際收支出現巨額赤字,中小企業大規模倒閉,失業人口達到了400多萬,作為東亞唯一的帝國主義國家,他們自然就要對外擴張,轉移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發展規律,也是歷史的大勢。
1931年之前,中日明面上的關系甚至是緩和的,1929年,一心要侵略中國的田中義一內閣倒臺,親華的濱口內閣上臺,駐華公使是親華派佐分利貞男,佐分利貞男甚至在1929年和蔣介石政府達成了“全面改善中日關系”的共識。1929年底,佐分利貞男回國述職的時候被刺殺。1930年,重光葵擔任駐華公使,他也算是個親華派,而且極度“厭惡軍國主義”,中日關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近代史上,每當日本政客大談“日中親善”的時候,往往都是日本軍人獨走侵華的前夜……不只是日本,所有法西斯國家、“昭和”國家都是如此,當他們的外交官、政客開始“斡旋”、“談判”的時候,他們的軍隊往往正在做“戰爭準備”。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了。
九一八事變之前,關東軍經常沒事制造沖突,比如說幾個關東軍和幾個東北軍在街上走,關東軍就拿著火柴去東北軍士兵的刺刀上去劃,故意惹毛東北軍戰士,如果這個戰士急了,一刺刀捅過去,他們就可以借機生事。張學良各種“克制”,命令士兵不許“反抗”,要“忍辱負重”,但最終日軍還是制造了“柳條湖事件”,炸彎了南滿鐵路的一根鐵軌,以此為借口,進攻了東北軍的沈陽北大營。
日軍進攻北大營的當晚,東北軍政大員,幾乎都不在自己的崗位上,張學良當晚在北平,觀賞梅蘭芳演的《宇宙鋒》,黑龍江省主席萬福麟也在北平,吉林省主席張作相在給他父親奔喪,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榮臻在給他父親做壽......就連北大營的主官、第七旅旅長王以哲,也不在北大營,前線沒有一個主心骨。
攻擊北大營的日本關東軍,僅有650人,而北大營的東北軍,足足有一萬兩千人,北大營也是一座堅固的軍事堡壘,裝備精良,第七旅更是東北軍中的精銳。
《沈陽文史資料》記載:“北大營第七旅是東北軍中最精銳的旅,堪稱精銳里的精銳,分為三個團6000多人,每個團配有12挺重機槍和六門迫擊炮以及4門平射炮,每個連使用德國步槍120支,每個班一挺輕機槍……士兵沒有不識字的,有的是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的。”
在日軍關東軍攻擊北大營的當晚,東北軍第七旅參謀長趙鎮藩第一時間是組織了抵抗的,但是東北軍參謀長榮臻給他下令說:“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在庫房里,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中國軍隊第一個率隊“還擊”的,是東北軍第七旅620團團長王鐵漢。
當晚11時30分,620團團長王鐵漢趕回北大營,三次致電上峰請求率隊迎敵,然而得到的回復仍舊是“不準抵抗”,王鐵漢激憤地回答:“敵人侵我國土,攻我兵營,斯可忍,則國格、人格,全無法維持。而且現在官兵憤慨,都愿與北大營共存亡。敵人正在炮擊本團營房,官兵不能持槍待斃。”
凌晨2時,日軍增援部隊抵達,從南、北、西三個方向沖擊北大營內面對身邊不斷倒下的子弟兵,王鐵漢再也無法忍受被動挨打的局面,他轉向官兵大聲疾呼,“上邊不許我們還擊,可我們中國人也不能就這樣任日本人隨意宰殺呀!現在我們已經沒有了退路。今天我寧可違抗軍令,也要打他狗日的!就是死,我也要死在殺敵的戰場上!”隨即下令部隊開始還擊。在東北軍不斷撤退的過程中,王鐵漢率隊斷后,不斷向日軍射擊,凌晨5時30分,日軍完全占領北大營。
北大營一戰,日軍傷亡25人,東北軍傷亡、失蹤483人。
九一八整個晚上,北大營、東北邊防軍長官公署、省政府、兵工廠、軍械庫、機場全部淪陷,所有的軍政機關、金融機構全部淪入敵手,警察全部被繳械。日軍僅在沈陽兵工廠,就獲得了15萬支步槍、6萬支手槍、重炮野戰炮250門、子彈300萬發、炮彈10萬發,飛機300架。
九一八事變一周后,日軍兵不血刃,占領了遼寧、吉林的大部分城市。而中日軍隊的數量是懸殊的,關東軍正式部隊1萬人,非正式部隊1萬人,加上警察3000人,總共2萬3千人;東北軍一共30多萬人,除了11萬人被調入關內之外,東北還有20萬東北軍。九一八當晚攻擊北大營的日軍部隊,只有650人。
東北民間歌曲《“九一八”小調》這樣諷刺:“”高粱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先占火藥庫,后占北大營,殺人放火真是兇。中國軍隊好幾十萬,恭恭敬敬讓出了沈陽城……
九一八之后,王鐵漢回憶,“我們手上就幾顆子彈都能打成這樣,如果豁出去打,我們旅有1萬多人,那幾百個鬼子肯定被我們全殲”!
張學良、榮臻、王以哲,確實都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都難辭其咎;但在1931年,東北早已“易幟”,張學良家族不是獨立于中華民國之外的獨立政權,東北有中央,中央就是南京國民政府,但南京國民政府的“命令”是什么樣的?
九一八事變前一個月,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就電告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以不抵抗,力避沖突。吾方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于不顧。”有蔣介石的命令在先,我們就可以搞懂東北各軍政長官在九一八事變中的奇怪表現了。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蔣介石也是立刻要求張學良“不抵抗”,并且下令讓東北軍撤到長城。
蔣介石認為,以當時中國的力量,如果抵抗的話,日軍可以在三天之內橫掃中國,占領長江流域,他說:“以中國國防之薄弱,暴日乃得于二十四小時內侵占范圍及于遼吉兩省,若再予絕交宣戰之口實.....必至沿海及長江流域,在三日內悉為敵所蹂躪,全國政治、軍事、交通、金融之脈絡悉斷,雖欲不屈服而不可得也......”總結一下就是:日軍太可怕了,不能抵抗,抵抗三天就亡國了。
1931年9月20日,也就是九一八事變的第三天,蔣介石給地方長官發了一份電報,要求各地長官一定要保持克制愛國情緒,雖然日方侵略中國,但我們不能抵抗,不能妄動,同時還要嚴格鎮壓老百姓的抗日運動,不能傷害“友邦”。
“沈陽日軍與我沖突,我政府正嚴重交涉中。各地方民眾愛國心理之沖動,自所難免,但切不可有激烈反日運動及報復暴舉。免人更有所藉口,使外交益陷困難。應力持鎮靜,嚴守秩序,請兄負責維持為要。”
九一八事變后不到一個月,1931年10月7日,日軍軍艦開到鎮江,蔣介石發電文命令地方警察局要照顧好日本海軍,要關懷備至,還要幫他們買菜送到船上去。“日海軍明日又來鎮江,增加一艘。請注意,如其水兵上岸買菜等事,最好分與其交涉,由當地警局為其代買送船,以免糾紛。”
但是,所有的“不抵抗政策”,所有的“對日親善”,并沒有換來和平,1932年,日本就策劃了“滿洲國獨立”,還在上海發動了“一二八事變”。侵略者的欲望,是永遠都不能滿足的。
九一八事變后,張學良是追悔莫及的,他下令馬占山將軍在黑龍江組織抗戰,馬占山將軍是黑龍江省主席,1931年11月22日,馬占山發表宣言曰:“與此國家多難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臥薪嘗膽,誓求危亡,雖我黑龍江一隅,尚稱一片干凈土……爾后凡侵入我省者,誓必死一戰”;并率領愛國官兵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他指揮的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槍。
與此同時,東北各階層群眾和東北軍、警察部隊的部分官兵紛紛組成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大刀會、紅槍會等抗日武裝,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這些武裝部隊無統一領導和編制,各自具有相當獨立性;軍費靠自籌或全國人民捐助;主要用輕武器乃至大刀長矛,以游擊戰為主要作戰樣式打擊敵人。義勇軍高舉“誓死抗日救國”、“還我河山”的旗幟,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同日本侵略軍展開英勇的武裝斗爭。后來愛國歌曲唱道:“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后面有全國的老百姓!”說的就是他們。
但是,蔣介石對東北抗日義勇軍缺乏援助,奮勇抵抗一年后,彈盡糧絕。義勇軍第一軍軍長鄧文向國民黨桂永清求助,桂永清發電報問蔣介石怎么辦。蔣介石居然回復說:“集寧分校重要,應專心辦成,不可末于無定,分心他務,致礙正務也”。意思是讓桂永清辦自己的差,不要管東北義勇軍的‘閑事”,結果僅僅兩個月后,抗日英雄鄧文被暗殺在張家口,壯烈犧牲。
在這九一八事變后,立場最堅定,抵抗之心最猛烈,行動最果斷的,是東北的中國共產黨。就在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9月19日,中共滿洲省委發布了《九·一九宣言》。
《宣言》告知東三省百姓,日軍已經武裝占領沈陽,長春以及鐵路沿線大小城市;同時揭露了日軍的顛倒黑白的謊言,并告知人們日軍發動事變是在“大陸政策”指導下蓄謀已久的行動;還猛烈抨擊國府的“不抵抗政策”,并且指出,只有工農兵勞苦群眾自己的武裝軍隊,才是真正反對帝國主義的力量。《宣言》直接號召人民群眾該實際行動起來,投身于拯救民族的斗爭之中。這份宣言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人民發出的第一份抗日檄文,
1932年春,中共滿洲省委先后派共產黨員楊君武與省委軍委書記楊林,到吉林省磐石縣發展武裝力量,進行反日游擊戰爭。在那里創建了磐石工農義勇軍,后來又派楊靖宇去領導這支隊伍,發展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在東滿地區,省委派童長榮任特委書記,創建了延吉、和龍、琿春和汪清等反日游擊隊,后來發展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在北滿和吉東地區,省委派趙尚志、馮仲云、周保中等,先后創建了巴彥、海倫、珠河、湯原、密山、寧安等許多游擊隊。
此后“抗聯從此過,子孫不斷頭”的東北抗聯,就在白山黑水之間,和日軍進行殊死搏殺......
東北抗聯,是中國最早抗日的部隊之一,九一八事變后,就和日寇戰斗在白山黑水之間,整整堅持了14年。東北抗日聯軍共有11個軍,人數最多時有3萬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軍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著名的楊靖宇司令、趙尚志司令、周保中司令,都是共產黨員。東北抗聯對日偽軍作戰共約10余萬次,殲敵18萬余人,牽制日軍最高峰時達到76萬人。
抗聯的斗爭環境是極為艱苦的,他們裝備物資嚴重缺乏,自然環境極度惡劣。戰士們在深山里修密營、打游擊,經常十天半個月吃不到糧食,渴了抓把雪,餓了吃些樹皮、野菜、草根,空腹與敵軍戰斗;冬天“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夏季“濕衣潰足氣喘難,蚊叮蟲咬痕斑斑”。
東北和關內不同,地廣人稀,氣候嚴酷,冬天動輒零下三十度,普通人沒有御寒衣物,根本無法在野外生存,而且日寇在東北經營已久,采取“保甲制度”,嚴格控制人口,抗聯內外斷絕,又無法從民眾那里獲得支援,據說,最艱難的時候,同情他們的百姓,經常把糧食故意撒在野外,讓抗聯將士們去撿。
在嚴酷的環境下,在敵人兇殘的絞殺下,東北抗聯遭受了幾近覆滅的嚴重挫折。僅11個軍的先后19名軍長、代軍長中,就有9名犧牲——楊靖宇、趙尚志、王德泰、李延平、夏云杰、陳榮久、汪亞臣、柴世榮、許亨植......堅持到抗戰勝利的,只有四人。
抵抗,不一定成功;不抵抗,一定失敗。
抵抗是九死一生,不抵抗是十死無生!
豺狼是一定要吃人的,無論你對它多么“親善”。
面對豺狼,不做戰備,沒有預案,放棄抵抗,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寄希望于“斡旋”,以為豺狼可以安撫,吃飽了就不會繼續攻擊人,是自尋死路,是對同胞的不負責任,是對歷史的犯罪。
法西斯是一定會侵略擴張的,任何的妥協、退讓、綏靖、談判,都只會助長他反人類的氣焰。帝國主義是一只饕餮,白皮膚的饕餮,黃皮膚的饕餮,都一樣,都是饕餮,怎么吃都吃不飽的,前狼止,而后狼又至,你擔子里還有多少肉,都喂了它,你準備餓著肚子抵抗它?
帝國主義是沒有感情沒有人性的,同文同種打動不了它,國際規則限制不了它,帝國主義和被剝削被壓迫的大多數沒有共情,對“其他文明”沒有共情。1931年如是,2020年亦如是。
“不抵抗”遺臭萬年!“放下武器讓他殺”遺臭萬年!“放棄錦州,撤回關內”遺臭萬年!“給日軍送菜慰勞”遺臭萬年!
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趙一曼、冷云……永垂不朽!東北義勇軍永垂不朽!東北抗聯永垂不朽!偉大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文章來源于平原公子 ,作者申鵬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