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早期必然要實行“高積累、低消費”。世界各國工業化前期,都毫無例外地付出了巨大的社會代價。
英國原始積累和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階級以及殖民地人民承受了巨大社會苦難與犧牲;美國工業化早期直到19世紀仍存在殘酷黑奴制度,開發西部時期對印第安人的血腥滅絕運動;一些發展中大國更是導致了貧民窟和惡性的兩極分化[1]。
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初期,就建立了低水平、廣覆蓋的基本保障,雖然水平不高,但是保證了大多數人能夠吃飽、穿暖、有房住、有基本的醫療和教育,同西方國家相比,這一條更加人道、代價更小的道路。
這條道路的核心就是,工業化的成本由全體社會階層比較公平地分擔,以便在高積累、低消費的格局下,能夠保障各個階層、特別是工人和農民的基本生活。用當時的話說,就是“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這種制度的基本特點是:
基本生活資料實行定量配給。1953年起,我國實行農產品統購統銷,城市口糧定量供應,后來定量供應的辦法也逐步擴大到副食品、服裝、日用工業品等生活必需品,憑票證購買。
在消費結構上,大量發展公共消費,限制私人奢侈消費。城市建立了包括醫療、教育、住房、養老、工傷、撫恤等在內的勞動保障制度,農村也依托人民公社建立了基礎教育和合作醫療、五保戶等保障制度,以廉價或免費向公民提供醫療、教育和住房服務。這些做法的目的是,降低社會保障的成本,解除城鄉居民的后顧之憂和不確定性,可以最大程度地積累重工業建設所需的資金,也促進了基本醫療和教育的普及。
同時,這一時期還營造了平等優先的社會文化。經過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社會階層的差距縮小,過去作為富裕階層身份標志的奢侈性消費,成為批判的對象。在社會上大力倡導人人平等、勞動光榮、工農偉大的文化,使勞動者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煥發了勞動積極性。
在人們的印象中,計劃經濟時期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不快、“平均主義”、“消費品幾十年一貫制,花色款式沒有變化”,這是計劃經濟的缺點。但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實行“票證經濟”又是必要的。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處在工業化起步階段,消費水平低是整體資源約束和發展階段決定的,只有等重工業化基礎具備之后,才有條件發展輕工業,解決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這是一個先后繼承的過程。沒有重工業時期的節衣縮食,就沒有迅速建立的重工業基礎,也就沒有改革開放之后輕工業的爆發式發展。正如1953年9月,毛澤東在《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和今后的任務》中所說:
“所謂仁政有兩種:一種是為人民的當前利益,另一種是為人民的長遠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設重工業。前一種是小仁政,后一種是大仁政。兩者必須兼顧,不兼顧是錯誤的。那么重點放在什么地方呢?重點應當放在大仁政上。現在,我們施仁政的重點應當放在建設重工業上。要建設,就要資金。所以,人民的生活雖然要改善,但一時又不能改善很多。”[2]
統購統銷、“票證經濟”并不是計劃經濟的本質特征,而是服務工業化戰略的一個階段性的措施,這是從設立這個制度開始就明確了的。
1954年9月23日,陳云在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上作題為《關于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發言,對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實行期限作了明確解釋。
對于計劃供應,陳云認為:“計劃供應只能是一種暫時的措施,只要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增加了,消費品的生產增加到可以充分供應市場需要的程度,定量分配的辦法就應該取消。”但陳云又清醒地意識到,“取消糧食、油料、布匹計劃供應的日子,并不會很快到來”[3]。
也就是說,票證制度的實施,與其說是為了限制高消費,還不如說是在總消費水平低的情況下,通過票證來保障人人都能獲得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只能實行接近平均分配的辦法。
對此,吉爾伯特·羅茲曼在《中國的現代化》一書中評價說:“與其說這是平均分配財富,不如說這是平均分配貧窮,如果中國能夠在不損害這種公平的前提下實現現代化,那將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成就[4]”。
后來,隨著我國重工業基礎的具備,人民的基本生活資料逐漸豐富,到20世紀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逐步取消了票證。這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如果不實行票證制度,中國只會重演歐美國家工業化早期出現的貧富對立狀況。
從這一意義上說,對我國這樣基礎落后的農業國,“平均主義”是工業化起步階段最科學、最人道的分配政策和必然選擇。當然,到了一定經濟發展水平之后,這一制度就應該改變,這是后話了。
縱觀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就更容易看到,新中國通過農產品統購統銷、農業合作化和“票證經濟”解決重工業資本積累的問題,對中國啟動現代化起了多么關鍵的作用。
發展中國家資本存量低、人民收入有限,消費能力也有限,形成惡性循環,始終達不到啟動工業化需要的起碼的資金規模,這就是“貧困陷阱”。
1953年,美國發展經濟學家納克斯提出“貧困惡性循環論”,認為要打破“貧困惡性循環”,就必須出現一個大的飛躍,在短期大幅度提髙儲蓄率,大規模地增加投資,加速資本形成。
美國經濟學家納爾遜(R.Nelson)等人也提出類似思想,提出需要一個“臨界最小努力”,認為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工業化,首要的障礙是資本形成不足,在增加資本形成的過程中,必須達到足夠的規模,而分散的、小規模的、個別部門的投資是不能形成經濟發展的氛圍,給工業化帶來足夠的動力,為此必須實行資本形成的“大推進”戰略,即同時在各個工業部門全面進行大規模投資,使各個工業部門之間相互創造需求,提供市場。
從世界上看,中國是所有大國當中唯一一個通過平穩的方式實現“大推進”的發展中國家。這就得益于統購統銷、農村合作化和“票證經濟”這三個基本制度。依靠這些措施,中國既實現了重工業資金的積累,也避免了蘇聯那樣農業產量急劇波動的狀況,更避免了西方國家工業化早期殘酷的階級斗爭和社會動蕩。
這里就有一個方法論問題,那就是如何系統地而不是孤立地看待計劃經濟時期的制度。
誠然,如果把統購統銷、農村合作化和“票證經濟”這三個制度分開來看,無疑每一個制度都有不足的地方:統購統銷壓抑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村合作化容易出現平均主義和大鍋飯,“票證經濟”不利于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但是,如果綜合起來看,既要實現重工業優先發展和國家安全,又要保證人民的基本生活,除了這樣的政策組合,還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嗎?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約束下,中國已經做了最可行的選擇,不能用今天的標準來苛求前人,不能要求前人做出超越歷史條件允許的事情來。
注釋:
[1] 何新. 社會主義的選擇與歷史評介--紀念鴉片戰爭150周年[J]. 科學社會主義, 1990(7):52-56.
[2] 中央檔案館.共和國50年珍貴檔案(上冊).中央檔案出版社,1999:280-281.
[3] 陳云.陳云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61-262.
[4] 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2
本文節選自《大國新路——中國道路的歷史和未來》,江宇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來源:“共和國經濟史”微信公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