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分析新中國是如何實現“原始積累”的,即討論計劃經濟體制的“投資從哪里來”、從哪里獲得發展重工業所需要的資本。新中國當時的選擇是從國內收集剩余產品,通過農產品統購統銷和農業集體化從農村提取資源。這是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夠選擇的最好辦法。
要實現農業對工業的支持,除了統購統銷之外,更根本的辦法是提高農產品產量,以增加剩余產品。
在傳統農業條件下,單靠增加個體的勞動投入提高產量的空間已接近極限。只有通過改善農業水利條件,普及機械、良種、化肥等辦法,才有可能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現代農業,提高糧食產量。
但是,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還不足以為農村大量提供機械、化肥等現代化要素。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充分挖掘傳統農業生產的潛力,即通過興修水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防治病蟲災害等辦法,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這些事務又是靠一家一戶的力量難以完成的,只能依靠把農民組織起來進行集體協作,這正是中國農業合作化最初的目的。
中國實行農業合作化并非照搬蘇聯的集體農莊經驗,而是出于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
建國后最早的合作社出現在山西省平順縣,這里自然條件差,山地多,耕地少,正是農民為了解決共同購買農具、共同開荒墾殖的需要,自發組織了農業合作社。后來,中央把他們的經驗推廣到全國,開展了農業合作化運動。
對于發展農業合作化的理由,以及農業合作化和工業化的關系,中共八大報告總結道:
“我們是在沒有農業機器的條件下實現農業合作化的……農業增產的主要方法,仍然是依靠農業合作社和農民群眾采用興修水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改良品種、推廣新式農具、提高復種指數、改進耕作方法、防治病蟲災害等項措施,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
從效果來看,農業合作化有效促進了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使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轉型。有效提高了農業產量,為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剩余。同時還依托集體經濟舉辦了農村社會事業,使農村的基本醫療、基礎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得到普及。
注釋
[1] 劉少奇.中共八大政治報告(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五日).[EB/OL].
http://www.gov.cn/test/2008-06/03/content_1004301.htm
本文節選自《大國新路——中國道路的歷史和未來》,江宇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來源:“共和國經濟史”微信公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