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訪談】
10月17日,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召開。這一百年來,中國考古人做了什么,下一步又將怎么做?就這個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接受了長江日報《讀+》采訪。
王?。ㄓ遥┙邮荛L江日報記者采訪。 韓治斌 攝
我們依據中國的材料,提出了中國的“文明標準”
讀+:如何理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王巍:坦率地說,這是一個“大題目”,難度非常大,而且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標準和看法;過去大家這方面想得不多,都是在處理一個個具體的課題;但是在中國考古下一個百年,這是每個中國考古工作者都要思考的問題、要面對的方向。
我認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有一個抓手,那就是建設我們自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舉例來說,如何布置學科。本屆考古學會的一大亮點,就是先后建立了23個考古專業委員會,包括動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類骨骼考古、絲綢之路考古、環境考古、古代城市考古、宗教考古、邊疆考古、年代學考古、新興技術考古、水下考古、數字考古等等,這樣就把全國各相關領域專業水平最高的力量集結到一起。
再比如話語體系。過去國際上的“文明標準”是文字、冶金術和城市三要素具備才叫文明??墒俏覀儼l現,瑪雅文明沒有冶金術,也被承認是文明;這說明“三要素”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而是從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概括出來的,所以我們依據中國的材料,提出了中國的“文明標準”。包括:生產力發展,手工業專業化,有社會分工,出現嚴重的階級分化,出現了“王”,出現大的考古遺址,有都城,有高等級的建筑比如宮殿,有大型墓葬,墓葬當中有表明等級身份的禮器,戰爭和暴力成為常見現象,等等。具備了這些,就可以認為進入文明。我們這套標準,不僅適用于中國的良渚、陶寺、石卯遺址,在世界范圍內也是適用的。
從2005年開始,我們的考古機構陸陸續續走出國門;尤其是提出“一帶一路”以后,我們的考古國際化大踏步前進。從2016年到2019年,我們先后有32支考古隊到20多個國家進行考古發掘,項目達到36個,呈現井噴式增長,中國考古學再也不是“只知自己、不知其他”,我們的國際影響力隨之顯著提升,話語權大大增強?,F在像埃及文明、瑪雅文明、肯尼亞早期人類這些重大的世界考古課題上,正在出現中國考古隊的身影、中國考古學家的聲音。
以研究中華歷史為己任,這是中國考古學最大特點之一
讀+:走過百年歷程,中國考古學取得了哪些成功經驗?
王巍:中國考古學從一開始就成為大的歷史學的組成部分。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和中華國家的歷史為己任,這是中國考古學最大特點之一。發現和構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這是中國考古人的根本任務;感受、闡釋和宣傳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既是中國考古人的使命,也是我們的榮幸。
我個人認為,中國考古學100年來走過的道路,可以歸納出8條基本經驗——
1.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從事科學研究的法寶,必須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中國考古學研究;
2.中國的歷史發展有其自身特色,中國考古學必須堅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走自己的發展道路,不能照搬外國經驗模式;
3.田野考古是獲取第一手資料的關鍵環節,必須以扎實的田野考古調查與發掘為基礎,最大限度地獲取遺存中蘊含的信息;
4.我國豐富的歷史文獻是寶貴的資源,必須堅持以考古資料為基礎,與歷史文獻相結合開展研究;
5.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局限性,考古學也不例外。必須堅持與其他學科(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融合,共同開展考古資料的研究闡釋;
6.必須堅持考古為人民的理念,將考古學研究與文化遺產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緊密結合,在考古資料的活化上下功夫,充分發揮考古學在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的獨特作用;
7.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古來有之。必須具有國際視野,將古代中國放在世界的大范圍來思考;
8.必須堅持與國際學術界開展密切交流與合作,積極吸收借鑒國際考古學界的新成果,取長補短,共同促進世界考古學的發展。
我認為,這8條也是建設中國特色考古學的基本思路。
讀+:中國考古下一個百年,中國考古人最需要做什么?
王巍:在中國考古的第一個百年,特別是通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我們已經把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輪廓勾勒出來,但這和“詳細的描述”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各個區域都有自己的文明進程,但是為什么有些地區衰落了,而中原地區持續崛起?此外,各地區融入中原格局的具體情景、具體過程、具體原因是什么樣的?再比如,中外文明交流方面,小麥、黃牛、綿羊、青銅冶金術向東傳,我們的粟和黍向西傳,具體是什么途徑、什么路線、什么時代?這些具體的內容還需要填充。
要解決這些問題,一個關鍵的支柱就是技術進步。比如我們研究人類遷徙問題,DNA技術就可以一錘定音。另一方面,我們要開展多學科融合,考古學界要會同經濟、法律、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醫學等領域研究人員,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
此外,我們要加強國際交流,提升我們的影響力;還要以更鮮活、更有吸引力的方式讓人民群眾來了解考古。這就是我們當前最需要做的工作。
從工作部署上講,當前要做好一些重要遺址的發掘研究,深入揭示其內涵,研究它在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展現的中華先民發明創造,以及它和其他區域的交流,只要我們扎扎實實地做好每一個遺址的研究工作,就能取得成果。另外就是要組織好一些重大課題的實施,包括“考古中國”以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
“如果這不是夏朝,那是什么呢?”
讀+:關于“夏朝”的問題,考古學界是否取得了共識?
王巍:夏朝是否存在,我們首先從文獻上看。司馬遷《史記》中,關于夏朝的《夏本紀》,比起前面的《五帝本紀》要詳盡得多,而和后面的《殷本紀》差不多;《殷本紀》記載的商朝,已經被甲骨文證實。所以我們認為,五帝時期,司馬遷掌握的材料確實很有限,所以寫得很簡略;而《夏本紀》既然寫得很詳盡,內容就不會是空穴來風。
從考古發現來看。我們先后發現了殷墟、鄭州商城遺址、二里頭遺址,三者在年代上是可以銜接的。鄭州商城早于殷墟,屬于商朝早期;但是晚于二里頭,當二里頭衰落,鄭州商城就崛起。然后,二里頭文化的很多發明創造,包括青銅器、玉禮器,都被商朝早期所繼承;二里頭的分布區域,主要是山西南部和河南,它對周圍有強烈的文化輻射,比如牙璋,甚至到了華南和越南北部。
這么一個具有強大影響力、年代就在商朝之前、很多因素被商朝繼承的王朝,而且當時在這個區域又沒有很多個大型政治勢力,那不是“夏”是什么呢?
可以說,它的地域分布、它的年代、它的文化和政治影響力,已經構成了一個指向夏朝的“證據鏈”,只不過是沒有發現文字。文字材料是可遇不可求的,而考古學,常常就是要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去研究它的年代、性質和社會狀況。所以,我們還是要靠考古資料來說話。應該說,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普遍認為,二里頭遺址是夏代晚期都城,二里頭文化是夏代后期文化。
人們在展示仰韶文化的廟底溝博物館參觀。杜杰 攝
中國考古百年成就斐然
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概括起來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我國是東方人類的故鄉,同非洲并列人類起源最早之地;北京猿人在50萬年前就發明人工用火術,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萬年前,我們的先人就種植粟、水稻,農業起源同西亞北非并列第一;我國在樂器、獨木舟、水利設施、天文等方面的發明發現也是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脊懦晒€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二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我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各個時代的古代文明發展成就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國先民在培育農作物、馴化野生動物、尋醫問藥、觀天文察地理、制造工具、創立文字、發現和發明科技、建設村落、營造都市、建構和治理國家、創造和發展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贊嘆的成就。
三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中國古代農業技術、“四大發明”以及漆器、絲綢、瓷器、生鐵和制鋼技術、郡縣制、科舉制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鮮明的獨創性。
走過“百年考古歷程雕塑墻”
2021年10月17日下午,河南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王巍被眾人簇擁著,來觀看“百年考古歷程雕塑墻”。
雕塑墻第一組人物群像屬于“草創者”,其中最顯眼的就是安特生。這位瑞典地質學家當時是中國政府礦政顧問、農商部地質調查所研究員。1921年10月,在中國政府的許可下,安特生帶人來到仰韶村,進行了36天的正式考古發掘,共開挖17處發掘點,出土大批精美陶器、石器,還有骨器、蚌器等珍貴遺物。安特生意識到這是一種新的史前文化類型,并按照國際學術慣例以“仰韶文化”命名。“仰韶文化”不僅是中國第一個通過考古發現認識到的史前文化,更填補了當時對中國沒有新石器時代的認知空白,中國現代考古學由此誕生。
王巍告訴長江日報讀+記者:“過去中國是沒有考古學的,只有金石學,安特生帶來了一套田野工作方法,用地質學研究土層和年代,進行測繪、發掘和整理報告。”
安特生從正確的材料中得出一個錯誤的判斷,認為仰韶文化可能并非本土起源,而是從中亞地區傳入。
“中國文化西來說”刺痛了當時的很多中國學者,也更激發出他們通過考古資料重建古史的熱情。中國第一代考古人李濟、董作賓、梁思永等分赴多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1926年,李濟主持發掘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這是中國人首次獨立主持考古發掘。
1927年,發掘北京周口店遺址群,出土直立人化石,這是中國發現的第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
1928年,梁思永主持發掘安陽殷墟。
1936年,施昕更發掘浙江良渚古城遺址,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被譽為“中華第一城”,出土了精美的玉琮等玉禮器,比安陽殷墟遺址早了近千年。
……這些扎實的工作,都被鐫刻在“百年考古歷程雕塑墻”上;安特生后來也改變了錯誤的觀點。
第二組人物群像,則是中國考古學界開宗立派的一代人,他們承前啟后,薪火相傳,開始用中國話語和馬克思主義觀點來建立中國考古學的體系,每一個名字都熠熠生輝:夏鼐、蘇秉琦、安志敏、宿白……
他們的成績同樣鐫刻在墻上——
1954年西安半坡遺址;
1956年鄭州商城遺址;
1959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這是中國最早的宮城遺跡;
1977年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這是仰韶文化的源頭,將中國農業文明提前了1000多年。
1978年山西陶寺遺址,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象臺和中國最古老的樂器……
第三組人物群像沒有名字,他們的面孔更加年輕、朝氣蓬勃,他們是中國考古的生力軍,他們的成績正在改寫中國文明史——
1990年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早于河姆渡遺址1000年,發現了被稱為“中華第一舟”的獨木舟;
2007年“南海一號”南宋沉船被整體打撈上岸。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
這“百年考古歷程雕塑墻”記錄了70個對中國百年考古具有重要影響的事件,是中國考古學會在全國報名參選的160余家遺址中評選出來的。
雕塑墻的最后,是王巍寫的《后記》:“中國考古學以1921年仰韶村的發掘為開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展示中華文明輝煌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揭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走過“百年考古歷程雕塑墻”,在仰韶的田野上,仰韶村遺址的第四次發掘工作正在進行。
100年過去了,中國考古人還在上下求索、砥礪前行。
(長江日報記者李煦)
歷史信度
考古學作為一門科學,遵循著人類科學的研究方法。
中國考古學的前身是金石學,即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偏重于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金石學有復雜的研究方法,但作用只是補證經史,在學術上處于附庸地位,研究范圍比較狹窄。
1921年,仰韶村遺址的發掘揭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100年來,中國考古學界多次進行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發現大量文化遺址。
考古學要綜合利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種學科手段,實證文明史。隨著考古學可堪利用的技術日益發達,歷史的面貌也將獲得越來越清晰地呈現。隨著科學發展,現代考古學得到了來自遺傳學、測年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支持,更多神秘文明的面紗被撩開。
考古學,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走過百年,中國考古學以堅實的考古實物資料揭示五千年文明史延續傳承,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讓中華文明以科學面貌進入人類文明譜系。(肖暢)
來源:長江日報今日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