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我演“王木墩兒”
王承新(本文作者)
人的一生要經歷許多事情,有的事情就像過眼煙云,隨風飄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但是有些事情經歷過就像刻入到了骨髓里,永遠永遠也忘不了。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歷史的印跡還會一幕一幕地浮現在眼前,像放電影一樣,依然是那樣清晰,那樣深刻,那樣讓人感懷。
我在部隊宣傳隊先后干了好幾年,演了不少的文藝節目,但大多數節目與角色已模糊得記不清了,唯有飾演的一個小角色------“王木墩兒”,留給自己和戰友較深的印象。以至于若干年后戰友執手相見不知我為何許人時,但只要一說他當年飾演的“王木墩兒”,于是戰友就會立即回憶起來,于是才能把我目前豐滿的臉龐和胖慵的體態,與當年那個稚嫩的小圓臉,小機靈的娃娃兵的身影疊加起來。這也難怪,光陰荏苒,不是已過去四十年了嗎?
我是1970年底從湖北省通山縣入伍的,當時還不到15歲。當年我們部隊在湖北省南部三縣招兵1000人(通山縣200人,崇陽縣400人,通城縣400人)。我們一起在咸寧火車站上車,一路向北向西到達古城西安。新兵營在西郊的邊家村,訓練在西北工業大學。三個月后我被分到了駐扎在陜西省藍田縣的基建工程兵21支隊211大隊修理連。當時的連長李永平、指導員楊文耀,看著花名冊說:“王承新,這小子是干部子弟,先到炊事班鍛煉鍛煉”。在連隊分新兵的操場上,我是最后一個被炊事班領走的。但時間不長全連戰友都知道我是全連最小的兵,而且不調皮,小機靈,挺可愛,全連干部戰士都挺喜歡我,還選我當代表參加部隊的“三代會”(好像是干部代表、模范代表、戰士代表)。由于當時部隊的文藝宣傳隊的主要成員大部分在修理連,我很快就接觸到文藝活動,表演的第一個節目是在炊事班,宣傳隊的戰友宋龍凌創作的天津快板《誰來做加班飯》。用的是天津快板的節奏和韻律,用普通話說唱。
在炊事班期間,我干了一件驚動團首長,轟動全連的事情。五月的一天,戰友聽說藍田縣要放映革命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電影。我自報奮勇去買票,騎上司務室的自行車就出了營房,路過大寨大隊的小鎮時把一位85歲的老大爺撞倒了。(我剛到15歲,我倆年齡相加剛好100歲)老大爺手里提著的瓶子摔破了,玻璃把頭劃破,鮮血直流,我嚇壞了,掏出手絹捂住老大爺的傷口,我知道自己闖了大禍,急得束手無策。正巧,這時一輛軍車路過,團參謀長正好在車上,他立即讓車把老大爺送到衛生隊,參謀長就直奔修理連而去。不知連長是否受到批評,反正連長很快就趕到了衛生隊,了解了一下情況,作了一些交代,就把我接回了連隊。后來,我隨連隊的衛生員去看望了老大爺。老大爺和他的親屬告訴我們傷好了,沒事了,老大爺有兩個孫子在部隊當兵呢。可見我們部隊與當地老百姓的關系是很好的。后來,連隊老兵告訴我,如果是一般的戰友發生這樣的事故,可能是要受處分的。而我這件事只是在晚點名時,連首長嚴肅地強調了紀律,不點名的提出了批評。沒過多久,我就入團了。
我在炊事班沒干幾個月就調到了電工班。幾個月后我又調到了連部當通訊員,一年后當上了文書。1973年初,部隊在西安招收了一批文藝兵、體育兵。新兵訓練結束后,他們都來到了駐扎在藍田縣的修理連,于是修理連就處在了最熱鬧時期。十幾位女兵,上十位男兵的加入,還有幾位別的團的文藝骨干,部隊宣傳隊的力量忽然壯大了起來,我也被納入其中。任務是在“五一”前趕排一臺文藝節目,要參加“五一”在西安市興慶公園舉行的游園聯歡演出。這臺節目內容很豐富,有歌舞、表演唱、相聲、小品、器樂演奏等。由于在修理連排練的時間較長,連隊的戰友對一些節目耳熟能詳,施曉微領唱的女聲表演唱《背簍歌》當時就成了連隊的流行歌曲,似乎大家都會哼唱這首歌。
“巴山高喲,高上天喲,姑娘們有個鐵打的肩,(合)依兒喲喂依兒依喲喂;巴山姑娘背背簍呀,(合)喲喂依兒喲;泰山壓頂呀,腰呀腰不彎呀,(合)腰呀腰不彎呀。”這首曲目歡快活潑,特別容易上口,聽一遍就會。
于是修理連的戰友幾乎都會唱,起床號一響,戰友們一邊從被窩里爬出來一邊就扯著嗓子喊上了這首歌。吃飯前,工作中,熄燈前都會聽到有人哼哼。不過這首歌的歌詞根據“演唱者”的個人興致、閱歷、文化素養以及演唱時的境況,改編成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填入了許多新詞、怪語,給部隊官兵帶來了許多笑聲與歡樂。
我參加了這臺節目里的幾個節目,其中一個就是小品《賣西瓜》。當時這種形式叫獨幕方言小話劇,主題是歌頌軍民魚水情的。是由李楠的舅舅到部隊導排的。劇情是一隊解放軍戰士為老鄉忙農活,天熱很辛苦,老鄉拿西瓜來招待解放軍戰士。戰士們吃了西瓜要給錢,老鄉堅決不收,最后戰士們巧妙地把錢裝進了老漢的煙袋里。劇中人有一個農村老漢,由宣傳隊隊長呂樹生扮演,我飾演老漢的兒子“王木墩兒”。我倆用陜西方言道白,我到陜西半年方言就說的比較標準了。解放軍戰士由姚桂茂、鄧紅、李楠等扮演。這個小品中的語言運用了許多相聲的技巧,諧音、曲解、轉移話題、抖包袱等等,非常詼諧幽默。
如戰士們請老漢抽煙,老漢說“額不抽你的‘金絲猴’,額只抽額的‘老黑猴(旱煙)’”。
戰士說:“您抽不慣香煙,是水土關系”。
老漢說:“是嘛!肥土關系嘛,額們這噠的土就是肥麼,煙葉就長得好么!”
我在劇中的臺詞不多,但表演必須到位,有點憨,有點木,有點小機靈。劇中老漢說“木墩兒,去給解放軍叔叔拿西瓜。”
我高興的答道“好哩!”然后跑到幕后高聲的喊“噠!這三十三斤重的大西瓜,額搬不動?”
“啊呀!你使點勁嘛!”
這時戰友使勁地敲一下鼓,我便高聲喊道:“噠,瞎了,西瓜摔爛了,還是紅沙瓤的呢!”
戰士:“既然西瓜已摔爛,那我們就把它吃了吧!”吃了西瓜,戰士要給西瓜錢,老漢不要。劇情進一步展開…….
這個小品中,呂隊長扮演的老漢,古道熱腸,憨厚實在,有點倔,有點農民的“狡猾”,語言和肢體動作都特別有喜劇效果。有一次演出,呂隊長在場上忘了帶火,煙點不著,他隨機應變說,“解放軍同志幫額找個火來”。李楠速跑到后臺,“誰有火?誰有火?”,終于在樂隊找了一個打火機送到臺上,救了一個場。場下觀眾是看不出破綻的。這個小品每次演出都能把觀眾逗得開懷大笑。
第一次演出是在部隊,戰士們觀賞著這個方言小品都感到很親切,很好玩,很逗樂。“老黑猴香煙”成了部隊的“知名品牌”。
1973年的“5.1”,部隊宣傳隊在西安的游園演出中獲得巨大成功。年輕的女戰士表演的舞蹈賞心悅目,男演員展示的軍營生活生龍活虎,相聲小品令人捧腹,聲樂器樂表演五花八門撥動人心。接著就到第四軍醫大學等地去演出,觀眾最多的一場是在藍田縣的一個廣場上,天還沒黑廣場上就聚集了許多人,演出時臺下黑壓壓的一片,約有上萬人,老百姓特愛看部隊文藝團體的演出,那天的演出臺上臺下精神都特別飽滿,特別投入,效果特好。
后來,部隊宣傳隊絕大部分離開了修理連,我依然在修理連當文書,并繼續參加部隊的文藝活動,逐步成為團里的文藝骨干,創作、排演了許多節目,演出了許多地方,直到離開部隊。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部隊的生活,特別是文藝活動常常呈現在眼前,魂縈夢繞,無數次地活躍在我腦海中。我思念我的那些朝夕相處,親密無間的兄弟般的戰友。盡管我們現在處在五湖四海,時光流逝恍惚隔世,但那份戰友情誼從來未變,且像陳年的老酒越來越濃,越來越烈。
天南地北的親愛的戰友們:您還記得當年那個小兵------王承新------“王木墩兒”嗎?
無論您是否記得,都請接受我最崇高的敬禮!
接受我最真摯地祝福:祝您全家幸福!祝您健康長壽!祝您永葆軍人的精、氣、神!
后右二為作者
前排右為作者
左為作者
作者:王承新、男、1956年5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基建工程兵21支隊211大隊,后改為00229部隊304大隊),1979年2月退伍。在縣廣播電視局,縣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十三年,后調入高校從事黨務、宣傳工作,研究員。2016年5月三峽大學(宜昌)退休。現返聘在文華學院(武漢)。
來源:基建工程兵 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