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李燕:蘇聯解體不能歸因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點擊:3920  作者:李燕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22-02-28 08:25:05

 

1.jpg

20世紀上半葉,在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陷入嚴重經濟危機、工人大批失業的情況下,蘇聯完成了工業化建設,并且基本消滅了失業,實行免費醫療、社會保險、退休金制度等。這表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有比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更強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優越性。

蘇聯解體已經30年。在分析蘇聯解體原因的各種觀點中,認為蘇聯經濟制度不可行的所謂“制度說”仍存在一定市場。這一觀點忽視了蘇聯取得巨大經濟成就的制度基礎,也背離了歷史發展的辯證法。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推動蘇聯快速發展

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就有人提出,俄國不具備社會主義革命條件,“二月革命”后沒必要再進行一場無產階級革命。然而,無論“二月革命”前的沙皇專制政權還是“二月革命”后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都無力解決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只有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拯救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政策,包括實行大企業國有化、退出帝國主義戰爭等,得到工人、士兵和廣大群眾的擁護,革命呈現凱歌行進的大好形勢。

在戰火中孕育形成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體制,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克服生存危機提供了堅強保障。蘇維埃政權初建之時,根基未穩,白衛軍趁機從各個方向發動進攻,美歐日等資本主義國家也進行武裝干涉,蘇維埃政權不得不實行以余糧征集制為標志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政策一度成效顯著,但在內戰結束、打退帝國主義進攻后,問題便暴露出來:農民對余糧征集制執行過程中的偏差產生不滿,部分地區甚至發生暴動。與此同時,城市居民因糧食供應不足處于半饑餓狀態,城市工業產值下降。立憲民主黨、孟什維克和無政府主義者等反革命殘余借機煽動和破壞,怠工和罷工頻出,部分產業工人回流農村。面對社會危機,蘇維埃政權及時作出調整,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向新經濟政策,廢除余糧征集制,恢復市場和自由貿易,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建立起以國營經濟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該政策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改善了糧食供應,國家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國民收入有了較快增長。從這一經濟政策的轉變可以看出,在俄國革命和建設初期,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十分注重理論結合實際的探索與創新,體現了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尊重事實、勇于實踐,主動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的精神。

實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使蘇聯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迅速轉變為一個強大的工業國。1925年,聯共(布)十四大確定了國家工業化方針,就是要使蘇聯從輸入機器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設備的國家,保證蘇聯在資本主義的包圍下不會變成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附庸。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對國民經濟五年計劃作出具體規定,隨后在全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1937年,蘇聯工業生產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五位、歐洲第四位躍居到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工業化任務。與此同時,蘇聯在農村開始農業集體化運動,改變小農經濟為主的落后生產狀態,推動農業生產從個體經營向大機器生產的轉變,國家糧食收購量大幅提高,基本保證了工業化建設的需要。當第二個五年計劃宣告提前完成時,農業集體化也基本完成。1928—1941年,蘇聯在冶金、機械制造、機器加工、燃料動力、石油化工、儀器儀表等工業部門中新建了近9000個現代化的大中型企業,這在世界工業發展史上都極為罕見。蘇聯在短短十幾年里完成了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探索出一條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路,蘇聯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推動蘇聯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戰勝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從1928年到1941年,蘇聯順利完成前三個五年計劃,發展了國家交通運輸體系,建立起國家農業機械、農田水利灌溉體系,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生產全部工業品的國家之一。在德國法西斯入侵蘇聯前夜,蘇聯已經建立起部門齊全的軍工企業,生產的飛機性能和速度都居世界前列。1940年蘇聯工業總產量比1913年增長了11倍,其中機器制造業增長超過49倍。僅1942年和1943 年,蘇聯制造的坦克就比德國多2.6萬輛,生產的飛機也比德國多2萬架。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物質基礎,蘇聯才能夠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作出巨大貢獻。

反觀同一時期的資本主義各國,一戰后普遍陷入惡性通貨膨脹,1920—1921年,歐洲制造業下降9.5%;英國失業率達到11%,美國失業率達到11.5%,德國同期物價上漲了15倍。隨后,1929—1933年,美國爆發了經濟“大蕭條”,并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導致資本主義各國出現長期大規模失業。在此背景下,歐洲右翼思潮興起,助推德國納粹黨和法西斯主義上臺,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0世紀上半葉,在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陷入嚴重經濟危機、工人大批失業的情況下,蘇聯完成了工業化建設,并且基本消滅了失業,實行免費醫療、社會保險、退休金制度等。這表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有比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更強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優越性。

體制逐漸僵化致使蘇聯經濟陷入困境

在肯定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同時,必須承認,這一經濟制度是在特殊歷史條件和環境下確立的,它的具體機制和政策措施必須隨著情勢的發展而調整,否則就會走向僵化。

蘇聯自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如何在一個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從制度選擇和所確定的目標來看,戰時共產主義和新經濟政策的主要作用是解決蘇維埃政權面臨的短期問題;斯大林時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不僅是對新經濟政策的重大改變,還肩負著開創與資本主義完全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使命。當時,蘇聯是被資本主義包圍的一座孤島,帝國主義國家為了扼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不斷強化對蘇聯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圍堵,并策劃進行武裝干涉,而當時蘇聯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還很落后。面對這樣的狀況,斯大林認為,處于資本主義重重包圍中的蘇聯,必須最大限度地集中資源和力量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他說:“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

經過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以及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蘇聯最終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政策和基本制度。1936年11月,蘇維埃召開第八次非常代表大會,討論制定新憲法。新憲法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有計劃地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成果,沒有任何先例可循。從后續的發展來看,它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了不少弊端,主要有:第一,三大產業發展不平衡,優先發展重工業,使得國內的農業和輕工業發展緩慢乃至停滯不前;第二,計劃經濟管制過嚴,片面強調產量和產值,造成了商品種類少、質量差等問題;第三,高度控制國家資源配置,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致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第四,國家權力高度集中,政府機構容易滋生腐敗。但必須看到,上述弊端并不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必然導致的,對此應作具體分析。比如,社會生產各大部類之間、各產業之間按比例發展,這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生產資料公有制或者說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為此提供了制度性條件。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如何做到這一點,應該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條件及其變化,并為此建立能夠比較快速、準確反映這些變化的體制機制,單純依靠簡單粗暴的行政命令,則容易導致有計劃無比例并衍生出其他問題。

對自身存在的弊端,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蘇聯也開始改革探索,主要目的是改變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激發企業活力,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這些改革探索包括擴大地方自主權、增加對農業的投入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蘇共中央缺乏總體戰略規劃,指導思想上忽“左”忽右,政令無常,反而產生了很多新的矛盾和問題。60年代后,又提出了新的改革措施,包括擴大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減少中央指令性計劃指標等,但未能對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進行全面改革,只是對原有體制進行了一些修補。

蘇聯的改革探索之所以沒有明顯效果,一個原因是,當時蘇聯理論界形成一個基本共識:社會主義一定是計劃經濟;資本主義一定是市場經濟。因此,他們把商品、貨幣關系、價值規律、價格、利潤等一概視為“資本主義經濟范疇”加以排斥。由此,原有經濟體制機制的弊端并未得到充分認識并加以革除。而從總體上說,蘇共領導層普遍存在保守求安的心理,整個社會彌漫著惰性氣息,改革越來越趨于保守,甚至逐步陷入停滯和倒退。

客觀地說,蘇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的改革,盡管力度不大,且改革措施反反復復,既沒有實現重大理論突破,也沒有形成長期規劃和總體布局,但是,蘇聯的經濟發展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到70年代,蘇聯的社會經濟建設進行得還算順利,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都得到進一步加強。即使到了80年代,蘇聯經濟每況愈下、社會危機日漸加劇時,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還相當于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因此,應該看到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是蘇聯在幾十年間通過國家有計劃地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集中全國人力物力進行重點項目建設,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之路,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二是蘇聯經濟體制機制在具體運行中確實存在著僵化等弊端,而且并未得到合理的改革,最終導致經濟發展走向停滯。因此,把蘇聯解體簡單歸因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片面的和錯誤的。

放棄共產黨領導和錯誤改革路線終致蘇聯解體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國防部發布了《蘇聯軍事力量》研究報告,根據該報告,蘇聯的地面部隊共有180個師、5萬輛坦克、2萬門火炮、7千枚戰略核彈頭。蘇聯的常規武力和核武器均屬世界前列,在衡量戰略武器威力的13項重要指標中,蘇聯有10項居于領先地位。在那時,沒有任何一個政權敢于宣稱有能力使用武力消滅蘇聯。然而,堡壘卻從內部被攻破了。

放棄共產黨的領導使改革走向歧途,釀成“顛覆性錯誤”。1985年4月,被寄予改革厚望的戈爾巴喬夫接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他上任伊始即提出“加速戰略”,啟動經濟改革,先后推出《國營企業(聯合公司)法》《蘇聯合作社法》《租賃法》等法規,試圖“根本改革經濟管理”。但由于延續優先發展重工業和粗放增長的老路,且改革措施不力,“加速戰略”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導致新舊問題疊加,經濟增速從改革前的3.2%下降到1989年的2.4%,1990年更是降到了-2%。于是,戈爾巴喬夫把經濟改革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歸咎于所謂“保守力量”和蘇聯社會制度的阻滯,將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領域,并提出“公開性”、“多元化”、“民主化”、“多黨制”等口號,使蘇聯的改革進程一步步脫離正確軌道。

1990年3月14日,蘇聯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關于設立蘇聯總統職位和蘇聯憲法(根本法)修改補充法》,放棄了蘇聯共產黨的法定領導地位。與此同時,新憲法去除了原本國名中的“社會主義”之稱,改為“主權共和國聯盟”,從名稱上改變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性質。同年7月,蘇共召開二十八大,通過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綱領性聲明和新黨章,“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成為蘇聯改革綱領和蘇共的思想政治路線,國家政體、黨的領導地位和奮斗目標由此改變。8月,由經濟學家沙塔林組織制定了全蘇向市場經濟過渡的“500天計劃”。“沙塔林計劃”與蘇聯總理雷日科夫負責制定的“向市場經濟過渡綱領”同時出臺,這兩個觀點截然不同的綱領,在蘇聯引起了巨大反響和激烈爭論。戈爾巴喬夫宣稱支持“沙塔林計劃”,但該計劃很快歸于失敗。經濟改革的失敗和政治改革的“轉向”導致黨和政府的威信急劇下降,各種社會矛盾凸顯。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商品短缺、企業停產、失業劇增、工人罷工、農田荒蕪等現象的出現,預示著國家經濟的整體衰敗。

在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下,蘇聯經濟改革被徹底斷送。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初,西方領導人紛紛稱頌,“戈爾巴喬夫也許會成為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最有吸引力、最有創新精神的領導人”,“有他,許多東西都可以改變”。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謀士和美國情報部門聯手為蘇聯“量身打造”了一個又一個“改革計劃”,還許諾上千億美元經濟援助。但這些援助往往附帶各種政治條件,目的是逼迫蘇聯采取激進市場化手段,全面開放市場,使國有行業全面私有化,將蘇聯經濟納入西方自由市場的模式中。這種脫離蘇聯國情的改革措施非但沒有成功,反而使蘇聯經濟形勢加速惡化。戈爾巴喬夫多次向西方大國乞求財政和經濟援助,得到的卻是各種托詞。1991年前后,蘇聯經濟瀕臨崩潰。戈爾巴喬夫給英、美、德領導人寫信,尋求貸款或援助,但被西方國家政府和商業銀行以蘇聯政局不穩定為借口拒絕。即便之前有些財政支持,也是以貸款形式落實。戈爾巴喬夫執政的6年間,蘇聯政府外債從130億美元猛增到1130億美元。蘇聯解體后,這些外債成了俄羅斯的沉重負擔,嚴重影響俄羅斯的經濟恢復。戈爾巴喬夫政權不但沒有采取有力措施抵制西方的西化、分化策略,反而為博得所謂“民主派”、“改革派”等名聲一味迎合西方,對西方作出各種讓步,最終付出慘重代價。

1991年“8·19事件”后,蘇聯加速走向解體。12月8日,俄、烏、白三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別洛韋日森林秘密召開會議,宣布蘇聯作為一個“地緣政治體停止存在”。12月21日,以葉利欽為代表的11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簽署議定書,決定創建“獨立國家聯合體”,以代替蘇聯。12月25日晚,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蘇聯最終解體。

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是不容置疑的;同時,蘇聯的經濟體制機制在其發展中也日益表現出嚴重弊端,但這絕非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誤,更不意味著必須放棄這個基本經濟制度。歷史的真實是,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和錯誤的改革路線,最終釀成了蘇聯解體的歷史悲劇。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中國歷史研究院”,原刊于《歷史評論》2021年第6期)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