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根據李凱城主任5月7日直播課程音頻整理
(連載)第一篇:
新冠肺炎的突發和肆虐給原打算歡度春節的國人帶來巨大沖擊。到目前為止,舉國上下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全力以赴的抗擊病魔、應對疫情。那么在危難時期,人們的心情往往更加復雜,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當下可能是最為焦慮的一個群體,他們不僅要考慮個人和家人的健康和安全,還要考慮企業,不僅要考慮企業當下,還要考慮疫情結束以后企業應該怎么發展。
企業家的憂慮不無道理,許多企業的經營本來就已經非常困難了,這次疫情會不會有如雪上加霜,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穩定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不變?管理培訓和咨詢要想幫助企業解決燃眉之急,這里既需要把準脈搏,對癥下藥,給出具體辦法,也需要適當跳出原有思路,傳授一些應對危難的歷史經驗,揭示其中蘊含的道理和共同規律,幫助企業家開闊視野和思路,更加自覺的應對危難。
開國領袖毛澤東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領導者之一,他在治黨、治軍、治國理政的長期實踐中,總結提出了系統完整、內容豐富的管理思想——紅色管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隨著企業特別是大批民營企業成功走向世界,紅色管理正在成為當下管理研究一個熱點——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這一課題本身就值得我們思考。
毛澤東一生坎坷,屢經風雨,備受磨難。每次遭遇嚴重挫折之后,他的事業都有大的發展。特殊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卓越品質,也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應對危難的思路辦法。老人家留下的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當下大有用武之處。通過回顧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艱辛曲折的發展歷史,中國共產黨人和毛澤東是靠哪些舉措化危為機的?今天的企業家可以從中汲取哪些領導智慧?
任何事業的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當危難來臨時,作為主要領導,一定要敢于正視現實,正確判斷形勢,堅定必勝信心。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拿出系統的而非零散的、實際的而非臆想的應對辦法,并以此統一思想、凝聚軍心、群策群力、共度難關。切不可心存僥幸或喪失信心,不宜驚慌失措,盲目出招,也不要一心指望外援,企圖一招制勝。當年,毛澤東就是這樣做的。其其戰勝危難,靠的是高瞻遠矚、沉著應對、系統思考、綜合施策。
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先后提出抗日戰爭克敵制勝的六大政策、八大政策,最后形成了十大政策,即:第一,對敵斗爭;第二,精兵簡政;第三,統一領導;第四,擁政愛民;第五,發展生產;第六,整頓三風;第七,審查干部;第八,時事教育;第九,三三制;第十,減租減息。
毛澤東強調:“我們的政策有決定的意義。”“把理論和實際政策說清楚”,問題的解決才算完整。而且“必須將十大政策聯系一致的思想向黨內做普遍的宣傳,使全黨首先使干部認識,只有是全部地而不是殘缺不全地、認真地而不是粗枝大葉地實行這個聯系一致的十大政策,才能達到克服困難迎接光明之目的。”
轉為危機的十大對策之一:認清形勢,科學預判。
毛澤東有一句名言:“沒有預見就沒有領導。”“預見就是預先看到前途趨向。”“坐在指揮臺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坐在指揮臺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領導。只有當這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什么叫領導?領導就是要高瞻遠矚。
毛澤東本人雄才大略,能力超群,其最為眾人所看重的是他的戰略思維、大局觀和超強的預見能力。早在1938年5月的《論持久戰》中,他就對整個抗日戰爭進程及怎樣奪取最后勝利作出了系統的分析。
1938年10月,毛澤東綜合各方面的情況,明確提出“武漢、廣州失守后我們將更加困難”。“敵人是要回頭進攻的,在那時,游擊戰爭會更加困難的,我們要準備著這個困難的到來”,“才可避免‘措手不及’的遭遇。”1940年7月,毛澤東再次強調,“中國處在新時期中,空前困難時期和空間投降危機是快要到來了”,“今后的一年將是異常困難的一年”。這是科學預判作出的分析。
怎樣應對即將甚至已經到來的危難?毛澤東首先做的就是調整抗戰初期的發展思路,將“鞏固自己、沉機觀變”“力求鞏固、屹立不敗”作為新的指導思想。也就是說,危難時期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如何大發展,而是怎樣活下去。只要度過危難,將來就能迎來春天。
活下去是硬道理。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的,一定有波峰和波谷,你度過了波谷又會有波峰。分析形勢不可一勞永逸,應該成為領導者的自覺和習慣。整個抗戰時期,國內外所有重大事件發生后,毛澤東都能迅速作出反應,判斷其性質,分析其影響,進而作出相應的決策和部署。例如,毛澤東對蘇德戰爭的分析及相應對策。在目前的疫情形勢下,疫情發展的幾種可能及對本行業、本企業的影響,都需要企業家進行分析和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預判,等事到臨頭再想作出科學決策、抓住發展機遇恐怕就難了。
正確的判斷和決心來自于敵情我情的準確把握。毛澤東論“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公開的戰爭”與“隱蔽的戰爭”。毛澤東的科學決策與當年共產黨出色的情報工作密不可分。例如,對日本“南下”與“北上”戰略情報的獲取及其價值。再如,靠“一個人抵幾個師”打退國民黨第三次反共高潮。
分析形勢必須堅持底線思維,部署工作要做最壞打算,同時向最好的方向努力。這是毛澤東的一貫主張,也是我們現在將的底線思維的源頭。毛澤東提出:“我們應估計到最困難、最危險、最黑暗的可能性,并把這種情況當作一切布置的出發點。”“黨的工作布置應放在準備整個東方大黑暗的基點上。”要做到,即使“大半邊天都黑了,剩下共產黨抗日,我們也要干下去,也能干下去”。具體事例:1939年3月,閻錫山在秋林會議上提出,抗戰前途是“中日不議而和,國共不宣而戰”,“天快下大雨了,要趕快準備雨傘,一落人后,就要吃大虧”。為此,毛澤東召開延安高級干部會議,提出要從應對最壞的可能性作準備,“全黨努力從思想上組織上準備自己,并準備輿論,準備群眾,隨時可以應付事變——各種意料之外的襲擊,多種大小事變。”曾經有人稱毛澤東為“常勝將軍”,怎么才能做到常盛?其實要說簡單也很簡單,所有考慮問題的出發點都放在最壞的可能出現的基點上,那就有可能常勝了。
綜上,怎樣判斷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經濟形勢?疫情對所在行業將產生哪些影響,產生多大影響?考慮好如何應對危難了嗎,有哪些預判和應對之策?這都是企業家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重要課題。
轉為危機的十大對策之二:統一思想,堅定信心。
領導者的決策只有為組織上下全體成員真正理解和認同,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執行。毛澤東一向主張,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僅領導者要掌握,而且要讓廣大黨員干部都知道。因此,“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掌握思想教育是我們第一等的業務”。所有工作都要靠人去做,人的思想通了,一通百通。所以,毛澤東在講抗日戰爭十大政策的時候,把時事教育列為十大政策之一。
時事教育不是一項具體業務,而是各級領導的重要工作方式。抗戰期間,毛澤東講的最多的主題是:目前形勢與我們的任務。《毛澤東選集》二、三卷及《毛澤東文集》二、三卷的文章中,標題帶有“形勢”“時局”字眼的就達二十多篇,大約占總篇數的十分之一。與形勢分析有關的就更多了,幾乎國內外所有大事發生后,毛澤東都要在第一時間發表講話或寫文章,向全黨同志闡明其對全局形勢和各方面工作可能產生的影響。
在此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也是一樣,政治局常委幾天開一個會,通過各種媒體向全黨做宣傳,特別是抗疫最緊張的時候,中央召開電話會議,分析形勢,提出對策,統一思想,堅定信心,這就是共產黨一貫的工作方法。不僅主要領導帶頭講,各級干部甚至士兵都要學著講形勢。在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及著名將帥的文集中,可以找到大量例證。開會即講形勢,在正確大局觀的指導下,明確具體任務,進而形成工作思路,成為領導工作的一種慣例。現在的優秀企業家也注重時事教育,像華為任正非最愛講的題目就是“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時事教育有助于全黨上下統一思想。實際上,相當多的對策出臺時,都有一些同志有抵觸、想不通,而且獨創性越強、越管用的方法和政策,人們接受起來越會有一個過程。思想統一了,行動才能統一。毛澤東利用各種機會,苦口婆心、不厭其煩的講道理,原因就在這里。今天的企業家要給下屬講應對危難的時事教育,具體講什么?內容怎么設計?可以學習共產黨人,時事教育的內容方法步驟,即有困難、有辦法、有希望,這是時事教育的三個要點。應對危難,要實事求是講困難,困難有十分講到十分,講過了不好,講不夠不能引起大家的警覺。緊接著要拿出具有針對性的辦法。然后,要講采用這些辦法能夠產生什么效果,我們的事業、組織是有希望的。
時事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增強信心。危難來襲時,最直接、最致命的威脅是軍心渙散、失去斗志,最需要的是組織上下堅定信心、眾志成城。毛澤東強調,“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毛澤東認為,“接近著勝利,但又有極端的困難,也就是所謂‘黎明前的黑暗’的情況”,大聲疾呼“光明就在前面,黑暗總會滅亡”。
以上思路和方法對企業有什么啟發呢?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難,企業家最擔心什么?當前企業員工特別是高管團隊,都在考慮什么問題?應該采取哪些措施統一思想、增強信心、鼓舞士氣呢?這些都是需要企業家思考的問題。
轉為危機的十大對策之三:調整戰略,確保不敗。
革命戰爭時期,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不斷奪取作戰勝利,始終是共產黨人第一位的任務。所以,十大政策的排序是有講究的,毛澤東特意將“對敵斗爭”列為十大政策之首。不過,隨著戰場形勢的變化,對敵斗爭的戰略戰術需要不斷及時調整,危難時期和大發展時期的戰略戰術不能一致,切不可以不變應萬變。毛澤東一貫主張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越是危難時期越需要打破常規,越需要不斷的創新戰法。
首先是調整戰略思想。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毛澤東總的戰略思想是持久作戰,確保不敗。概括為一個關鍵字就是“熬”。“熬”并不意味著消極等待,而是要“在敵后拖牛尾巴”,一方面積小勝為大勝,為全局形勢好轉作相應貢獻,另一方面,不斷積蓄力量,等待大發展的時機。誰能熬下去能堅持住,能夠確保不敗,就有可能取得最后勝利。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的成功,充分證明了這一戰略思想的價值。
為確保不敗,部隊的作戰思想和戰術原則也需要不斷創新。毛澤東多次強調的是一個“擠”。為什么強調“擠”?毛澤東的看法是:“對敵斗爭,擠地方,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不擠,我們生了兩只腳就無立足之地。”“六年的抗戰,在敵后我們被敵人擠得好似由茶壺底到茶壺腰,再擠到茶壺頂,現在我們一定要從茶壺頂往下擠一些才行。蔣介石如果要擠我們,要擠邊區,我們就準備非同他擠不可。”當年邊區軍民的口號是“把敵人擠出去”,經典戰例是沁源圍困戰。
為了確保不敗,主要作戰方向和作戰方針也需及時調整。毛澤東“確保華北、力爭華東”的考慮。對各個戰場的具體指導:新四軍“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晉察冀軍區“鞏固平西,堅持冀東,發展平北”,敵占區、國民黨統治區“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繼續力量,以待時機”,等等,都是根據當時的情況提出的指導方針。制定戰略既要考慮當下生存,也應放眼長遠發展。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就已開始謀劃未來。例如,對山東根據地重要戰略區位的強調及提前布局,考慮到戰后的一些復雜情況,“山東實為轉移的樞紐”。
創新戰法不能只靠少數人。實踐出真知,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許多成功的戰法,都是一線官兵創造的,被領導機關發現后,利用各種方式加以推廣。例如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平原游擊戰、敵后武工隊等。總之,企業有很多困難,把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出來,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由此,企業“過冬”期間如何確定“作戰方向”和“作戰方針”?
靠誰創新,如何創新?企業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怎樣充分調動?應該采取哪些措施?這些都是值得企業家思考的問題。
轉為危機的十大對策之四:自力更生,備足糧草。
軍隊要立于不敗,必須有足夠的糧草。因為“戰爭不但是軍事和政治的競賽,還是經濟的競賽”。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共產黨在這方面教訓沉痛,多數蘇區的喪失,都與當時的領導人未能正確處理軍事戰爭與經濟生產的關系有關。毛澤東對“左”傾教條主義者的挖苦:這些人的馬克思主義學得太多了,忘記了人是要吃飯的。
抗戰時期,隨著共產黨及人民軍隊的迅速發展,人多錢少、財政供給不足的矛盾便開始暴露,成為制約事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為此,毛澤東提出三種出路:餓死、解散、自己動手。號召邊區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過,受當時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一重要思想并沒有得到廣泛相應。進入相持階段后,“水少魚大”的問題更加突出。毛澤東親自研究財政工作和經濟建設,多次發表重要談話或作出批示,“將生產運動”列入十大政策,進行了更加廣泛深入的動員。毛澤東指出,“我們不能餓著肚子去‘正誼明道’,我們必須弄飯吃,我們必須注意經濟工作。離開經濟工作而談教育和學習,不過是多余的空話。離開經濟工作而談革命,不過是革財政廳的命,革自己的命。”對一直處于戰爭狀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毛澤東也指出,全國18個根據地的工作,最差最無序最未上軌道的是財政經濟工作,許多重要工作都接受了蘇維埃時期的教訓,唯獨財政經濟工作至今沒有接受過去的教訓,如不速加注意,必遭破產之禍。
特殊時期、特殊任務需要特殊政策。為鼓勵邊區軍民搞好生產,有關領導機關在毛澤東的指導下,制定了一系列獎勵政策。總的精神是“公私兼顧”、“軍民兼顧”,集體、個人、民營三種生產方式相結合。甚至在公營經濟內部,也實行過“按資分等的個人分紅制度”。對此,當時黨內有過不同意見,毛澤東主張“獎勵資本主義生產和聯合資產階級”,強調要正確認識處理“邊區資本主義”與“黨內資本主義思想”的關系。
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的帶動下,邊區軍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王震將軍率領三五九旅開發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結出了豐碩成果。共產黨闖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新路,找到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改善財政狀況的有效辦法。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邊區和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困難,幫助黨和人民軍隊度過艱難歲月,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建設培養了人才、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以上方法對企業有哪些啟示呢?面對越來越突出的經費壓力,企業準備采取哪些措施來解決。另外,怎么確保企業資金流的安全?企業在鼓勵員工開源節流,在特殊時期能不能采取特殊的措施?
轉為危機的十大對策之五:精兵簡政,減輕負擔。
解決財政困難的總思路是開源和節流,二者缺一不可。開源很難,節流也不容易。抗戰初期,共產黨及八路軍、新四軍發展迅猛,規模猛增,上上下下充滿樂觀情緒,并沒有感到有何不妥。隨著困難時期的到來,“水少魚大”、頭重腳輕的問題就越來越明顯,軍隊和黨政機關的規模及編制嚴重的不符合實際,不適合發展和斗爭的需要。為此,毛澤東接受民主人士的建議,提出精兵簡政。 精兵簡政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毛澤東反復做思想工作,親自為《解放日報》寫社論《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龐大的機構是由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想不到又要由自己的手將它縮小,實行縮小時就感到很勉強、很困難。”但“氣候變化了,衣服必須隨著變化,穿起夏服,以便輕輕快快地同敵人作斗爭”。文采飛揚的毛澤東還舉了孫行者對付鐵扇公主和黔驢技窮兩個例子。 精兵簡政難度很大,毛澤東親自抓落實,并且痛下決心,從黨中央、軍委總部入手,要求全部脫產人員不能超過總人口的3%,要求“沒有實行精兵簡政的地方,立即著重研究,實行精簡;已經實行了的地方再加審查,凡不徹底的地方須徹底來一次大大的痛快的精簡。在抗戰期間原則上不再補兵,全軍準備在明年到后年再減少一半,有57萬縮至20余萬,量小而質精,更有戰斗力。” 精兵簡政不是簡單的裁員。當年共產黨創造出不少既能壓縮編制、減少人員,又不至于嚴重削弱戰斗力的好辦法。例如,“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再如,精簡合并機關,騰出大批干部加強基層。又如,壓縮經費開支,“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這些極具彈性的組織模式至今仍有借鑒價值。 綜上所述,面對經營壓力,企業考慮過不裁員的解決辦法嗎?如果不得不裁員,怎樣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內部動蕩和社會負擔? 來源:全聯青年企業家要參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