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青年文藝論壇上的發言
現在我們處在后冷戰時代的環境,我們經常用冷戰結束這樣一個詞,但冷戰結束不是握手言和,而是以一方的失敗和一方的勝利而告結束的,所以失敗者的邏輯就不被認同了,勝利者的邏輯才能夠被認同。
因此,原來東方陣營社會主義的邏輯,階級斗爭的邏輯,人民革命的邏輯,這個都被認為不具合法性,你現在再講出來,主流就感到很可笑;反過來像來自西方的自由民主的邏輯,市場經濟的邏輯,能夠繼續講下去,而且成為主流話語。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重新講述革命歷史,影視創作人員就面臨兩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你講的邏輯不能跟大的邏輯相沖突,沖突的話就不被認同;
第二,是考慮到我們現在的政權,曾經是一個革命政權,是在革命當中誕生的,你要重新為它的誕生尋找一個合法性。
紅色題材的作品同時要完成這兩個任務,整個革命的歷史就要重新去講述。
這幾年有兩個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個是《人間正道是滄桑》,印象當中這是為了紀念新中國建國六十周年拍的戲,還有一個是《北平無戰事》。這兩部戲的演員陣容,包括在社會上引起的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我覺得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樣本來剖析。
簡單點說,《人間正道是滄桑》等于是為一個國民黨翻案的一個戲,《北平無戰事》則是替國民黨哭墳的一個戲。
像我這個年齡,我們看到的革命文學里邊,國共之間的斗爭的性質是很鮮明的,就是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愛國與賣國等。
但到了《人間正道是滄桑》,被做了一個置換:國民黨也是愛國的,共產黨也是愛國的,這兩個政黨是兄弟的關系,區別僅僅是他們之間的做法不同,而由于某種原因,正好是共產黨勝利了,國民黨失敗了,但他們的區別不是本質性的。
劇中有一些黃埔軍校的學生到教官瞿恩家里去討論湖南農民運動,其中就有一個學員問共產黨員瞿恩,湖南那些農民把當地的士紳都欺負的很不像樣子,難道我們把富人的錢都搶過來,窮人就能富起來了嗎?
實際上他是直接質疑農民革命、土地革命的必要性,這后來成為國共分裂的重要原因。但瞿恩,這個名字包含了瞿秋白、周恩來,在劇中以革命導師形象出現的人,居然對這個尖銳的問題王顧左右而言他。
《毛澤東選集》里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章《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提出湖南農民運動究竟是好得很還是糟的很,這是大是大非問題,但是《人間正道是滄桑》在處理的時候,對這個問題實際上采取了回避的態度,默認了那個國民黨學員的質疑。
瞿恩聽了以后笑了一下,說這個問題也許我們應該去問毛澤東同志,然后鏡頭就拉開了。
1965年有一個電影叫《大浪淘沙》,反映的歷史時段和《人間正道是滄桑》是同一時段,里邊的幾個人是結拜兄弟,其中兩個結拜兄弟就是因為對湖南農民運動的看法,究竟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最后大打出手,互為敵人。而《人間正道是滄桑》里邊則做了一個與之完全不同的處理。
把國共之間比作兄弟其實不是改革開放以后的電視劇才有的,在《大浪淘沙》里邊也有。《大浪淘沙》里是結拜兄弟,但最后他們的階級屬性壓倒了他們之間的兄弟情誼;而到了《人間正道是滄桑》,兄弟情誼則壓倒了階級屬性。楊立仁和楊立青是一對親兄弟,因此也就不可能像《大浪淘沙》那樣最后真正的決裂。
《人間正道是滄桑》里還有一個細節很有意思,抗戰開始以后國共合作,楊立青(共產黨)終于有了回家的機會,他到家以后跪拜父親,完全給人一個浪子回頭的感覺——你經過十年內戰,在外邊辦了很多的錯事,然后重新回到了父親身邊——讓人想起張國燾見到蔣介石就說是兄弟在外糊涂多年。
另外,劇中楊立青楊立華的姐姐和瞿霞(一個女共產黨員)在南京陸軍監獄里有一個對話。
楊立華說我去過莫斯科,那個地方不是天堂。瞿霞反過來問,難道這里是嗎?
這個對話讓人感覺:莫斯科不是天堂,國民黨陸軍監獄也不是天堂,大家都不是天堂,既然都不是天堂,就誰也不要說誰。
這些年的民國熱和國民黨重新在歷史敘述中獲得一個正面的地位,跟很多電視劇這樣一種表述是有關的。
《人間正道是滄桑》表現的歷史時期非常長,從1925年開始一直寫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實際上還有最后一集到了1955年,跨越了整個變化最激烈的時段,給了國民黨非常正面的描述。
劇中延安的人到重慶去工作,楊立仁首先帶他到一個防空洞里去,然后就是日本飛機不斷的轟炸,楊立仁就告訴他:這就是重慶!
現在網上,你只要用“延安、轟炸”組合搜一下,大量的帖子是“日本人為什么不轟炸延安?”,傳遞出來的暗示是共產黨是日本人的合作者,所以日本人不轟炸延安,而重慶則時時刻刻處于日軍的轟炸之下的。
《人間正道是滄桑》里,唯一一個在抗戰當中犧牲的主要人物是一個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共產黨的人在抗日戰爭中沒有犧牲,楊立青實際上還在抗戰當中做了一些買空賣空的事,他帶了幾十個公章,發給他手下的人,讓他們自己去拉隊伍,并說,現在就封了你們做軍分司令員了。
《人間正道是滄桑》給人的感覺共產黨的抗戰是非常不嚴肅的,國民黨的抗戰是認認真真的,就是通過這樣一種講述,重新為國民黨建立了一個正面的形象。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也為共產黨尋找了一個立腳點。
以前的人民革命,階級斗爭那一套講不下去了,于是從民族主義這個角度為自己尋找到了一個立腳點,但付出的代價是非常慘痛的,因為首先你必須承認國民黨是一個比你更資深的,更重要的民族主義政黨,第二你要承認國民黨是大哥,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才有自己的立腳點。
實際上《人間正道是滄桑》里國民黨是站不住的。
大革命就是被國民黨出賣的,當時大革命的口號是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但是到了四一二政變時候,國民黨實際上投降了帝國主義,同時他自己變成了一個新軍閥,這兩個口號都被國民黨自己拋棄了。
關于《北平無戰事》,我簡單講一點。
這個戲被人們看成是歷史正劇,但是它在細節上有很大的瑕疵。
比方說一開始崔忠實乘火車從南京返回北平,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抗戰勝利以后,橫貫南北的兩條鐵路線,一個是平漢線,一個是津浦線,這兩條線都是中斷的,因為它中間要通過解放區。崔忠實是不可能從南京坐火車到北平的,他要回北平的話,要么乘飛機,要么只能先到上海,然后從上海坐船到天津,然后從天津再到北平。
還有一個是在這個戲里邊,李宗仁的行營一直是個很重要的機構,但李宗仁在1948年的3月份選上副總統以后,這個行營就撤了,而且名稱也不是行營,而是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李宗仁是行轅的主任,名以上是華北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實際上沒有實權,是蔣介石為安置李宗仁因人設事設立的機構,他當了副總統以后,蔣介石就把這個行轅給撤了。
這樣一些重大的瑕疵的出現,實際上影響了這個戲的真實性。
曹雪芹寫《紅樓夢》,雖然寫出了賈府必然的衰敗,但是他把所有的同情都給了賈府。
《北平無戰事》也是在用一種無限惋惜的語氣,無限惋惜的心情寫國民黨。
尤其是到了最后一集,所有作者寄予高度感情的人物,要么死了,要么走了,只有一個謝老留下了,就是說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凈。
我為什么說他是一個哭墳的戲呢?
因為戲中流露出如果蔣經國把反腐給搞成了,那國民黨這樣的一個政權是可以繼續保留下來。劇中對此充滿了無限的同情和無限的傷感。
而對于解放以后是不是能夠給中國帶來一個新的更好的前景,戲中又是非常不確定的,因為從地下黨在整個戲里邊那么拙劣的表現,我們很難相信解放后會有什么更好的表現。
因為大環境的變化,整個講述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也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而這些電視劇對重新塑造人們對民國的認識,對現在體制的合法性的認識或者挑戰,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