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從人人互聯到萬物互聯,從海量數據到人工智能,從消費升級到生產轉型,互聯網+正在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然而,盡管如此,在促進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方面仍存在瓶頸,互聯網的應用更多的還是在虛擬經濟領域,在實體經濟領域還不太突出。”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陳肇雄認為。
在12月17日由國研智庫承辦的“互聯網+”支撐環境建設研討會上,陳肇雄介紹,互聯網+行動實施兩年以來,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成效顯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2.6萬億元,同比增長25%,占GDP的比重超過30%,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但是,當前仍有不少因素制約互聯網+深入發展。陳肇雄分析,首先,數字化基礎薄弱。我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多數企業數字化水平較低,網絡化智能化基礎薄弱,中小企業經營者對互聯網+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投入不足。
其次,平臺支撐能力不足。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實體經濟全要素連接的樞紐,是智能制造的大腦。全球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已經超過150個,而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起步較晚,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平臺商業成熟度存在一定差距。
再次,安全隱患突出。線上線下融合,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從虛擬網絡空間向現實物理世界蔓延擴散,網絡威脅向制造、金融、交通、能源等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領域傳導滲透,嚴重威脅經濟社會安全乃至國家安全。
“再就是環境有待優化。”陳肇雄說,以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新模式、新業態,給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也帶來新挑戰。平臺經濟開創了人人即商家,人人即媒體的新時代,由于準入門坎低,良莠不齊,網絡售假等不規范經營現象時有發生。
互聯網+支撐環境問題究竟該如何營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表示,需要加強信息化技術的創新,核心是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的自主可控;同時,要提高網絡設施的普惠性、開放性、連通性、便利性,加強對農村和偏遠地區的投入,加強數據資源的整合和開放共享,打破地域、部門、行業之間的壁壘,形成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此外,要加強對個人隱私保護的力度,盡快將大數據產權交易規則納入議程。
“同時,也要看到互聯網+的支撐環境建設不僅涉及面廣,而且與現有的法律法規存在諸多矛盾和沖突,建設難度很大,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需要遵循前瞻性、包容性、系統性和漸進性原則,當前應就一些重要領域,如基礎設施以及一些共性問題加快制度建設步伐。”李偉說。高福院士團隊這項研究擴展了人們對黃熱病毒NS1蛋白的認識,也為進一步闡明不同黃病毒NS1致病機制奠定了基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