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春節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
回想年是怎么過的?居然有些空白,無非吃吃喝喝,走親訪友,更多的就沒有了。
大家都說缺少年味,其實是缺少文化韻味。
1962年正月初一,北京市郊區的一家人在門前放鞭炮。
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對過年時的“祝福”,即祭祖、祭灶等有引人入勝的描寫。
這些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信仰活動,人們通過這些儀式,重敘和祖先以及神祗世界的聯系,也對自己一年來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倫理,做一個檢討。
城市里,這些儀式都不再舉行了。
對這些儀式的揚棄是應該的——畢竟它代表了族權和神權的統治,但問題是我們并沒有新的儀式來代替,于是就出現了空白——春節失去了文化/信仰內核,變得空空蕩蕩了,變成了一種純粹的消費假期。
春節期間,看了幾部賀歲片。
說是賀歲片,其實和“年”無關,不過是一些低俗的搞笑,并不能填補“儀式的缺位”所帶來的空虛感。
還是在1991年的時候,黃健中執導,李保田、趙麗蓉主演,拍攝了一部電影《過年》。
這部電影其實反映并預示了走向市場社會的中國“年”的喪失——以“年”為契機重敘溫情脈脈的家庭倫理已經不可能了,兒女們想的只有一個字——“錢”!
春節文化日趨頹敗,基本靠劉德華的“恭喜你發財”支撐著,增進公眾文化認同的功能下降太快,圣誕節對春節的威脅就凸顯出來。
和許多人認為的圣誕只是商家炒作不同,圣誕節的各種儀式,具有很強的文化/信仰功能。
記得有一年,在平安夜路過北京西什庫大教堂,發現等候做午夜彌撒的人居然在寒風中排出了幾公里長的四路縱隊,令人驚訝,也令人不安。
和中國電影鮮少以“年”為主題,闡釋并再生產春節獨有的文化含義不同,西方,尤其是美國,圣誕電影已經成為一個專門的類別。
今年圣誕前后,也專門看了幾部圣誕電影,留下深刻印象,不由得不感嘆,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社會結構,的確是一個相互強化,水乳交融的關系,也難怪會贏得冷戰的勝利。
《極地特快》是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2004年上映的一部好萊塢動畫片。故事很簡單——
小男孩始終堅信圣誕老人的存在,但周圍的大人和玩伴都認為這只是他天真的一廂情愿。
圣誕前夕,小男孩終于因為堅持而得到回報,睡夢中的他忽然感到屋子顫抖起來了,一列長長的火車停在了家門口。他戰戰兢兢打開房門,和藹的列車長邀請他參加北極的圣誕老人主持的派對。惴惴不安的小男孩踏上了火車,發現很多和他一樣的小伙伴們都在車上。
于是,他們一起開始了奇幻、刺激、美妙的北極之旅……
《極地特快》的畫面瑰麗、雄奇,充滿了油畫感,“滿足了觀眾對圣誕節的所有美好想象”——從促進人們對“圣誕”這個重要的西方文化符號認同的角度來說,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足夠了。
不會有人看了這部電影之后就會真的相信圣誕老人的存在,但那有什么關系?如果他一想起圣誕節,心中就漾起美好感情——正如我們小時候一想起春節心中就漾起美好感情一樣——目的就算達到了。
北京制藥廠工人在歡度1973年春節。
《生活多美好》,是一部1946年上映的老電影,弗蘭克·卡普拉執導。這部電影獲獎無數,被視為經典,至今仍然會在圣誕期間在許多國家的電視臺播放。
電影的故事可謂俗套——
喬治從小就是一個好人,子承父業在一家小鎮上開了一家住房貸款公司。公司不為賺錢,就是為了幫助窮人抗拒為富不仁的富人的盤剝,并能夠擁有自己的房子。為了這個理想他犧牲了上大學、發財、成為英雄的機會。但在圣誕前夜,公司丟失了一筆巨款,面臨破產境地。
喬治覺得萬念俱灰,產生了投河自盡的年頭。這個時候上帝派來的天使出現了,是一位禿頂、長著圓鼻子,沒有翅膀的天使。天使為了說服喬治放棄“我這一生活得毫無意義”的年頭,帶他穿越到“假如喬治沒有出生過”的小鎮。喬治發現,因為自己的缺位,小鎮充斥著貧困、墮落與犯罪,每個人都活得不幸福……
喬治驀然意識到,自己的一生太有意義了。和自己一生的善舉及其產生的效果相比,公司破產根本就不算什么。他狂喜著奔回了家,對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大聲地說“圣誕快樂”,并準備坦然地接受牢獄之災。
這個時候,鎮上每一個被他幫助過的人都來了,大家對他傾囊相助,要幫助他度過這場無妄之災……
這部電影效果如何呢?引用一位豆瓣網友的評論——
最后五分鐘,淚水肆意橫流,內心卻極端溫暖。
哭得稀里嘩啦的,哭得胸全濕了,哭得直想叫媽媽。
為什么只有5顆星可以給呢?我要給6顆,7顆,我活了24年,我要給24顆星,我希望我可以活100歲,200歲,這樣我就可以給幾百顆星星,我要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來給這部片!
朋友們,全世界的朋友們,我愛你們!月亮上的朋友們,火星來的朋友們,真為你們感到遺憾,你們不在地球,看不到這部偉大的片子。你們快來地球吧,我愿意和你們再看一遍一百遍!
《生活多美好》的意識形態功能是顯而易見的——
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社會主義國家從一個變成十幾個,中國革命蓄勢待發。這是一個東風壓倒西風的年代。
《生活多美好》告訴觀眾,革命完全是多余的,根本不需要打破舊的社會制度,一個好的資本主義是完全可能的,我們需要僅僅是一個好的資本家,一個善良的放貸者,靠好心的資本家就可以創造“人人有飯吃,人人有工作,人人有房住”的美好生活。
《生活多美好》因此成了冷戰宣傳品,至今仍然俘獲了不少文青。
《圣誕歡歌》是1992年上映,布賴恩·漢森執導的真人和布偶聯合演出的喜劇電影。改編自十九世紀英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狄更斯的同名小說名篇。
《圣誕頌歌》故事順序剛好和《生活多美好》相反,主人公史高哲是個“壞的資本家”,他遠近聞名的吝嗇鬼,刻薄、冷漠、愛財如命。人人都討厭他,害怕他,他走到那里都帶著冰冷的氣場。
史高哲甚至對自己都是吝嗇的,平安夜他居然舍不得點燈,一個人守著壁爐在黑暗中吃點冷飯。
壁爐熄滅了,他那已經死去的、同樣吝嗇的生意伙伴雅各布的鬼魂出現了,因為刻薄,現在正帶著鐐銬在地獄里受苦。接著,天使出現了,她帶著史高哲穿越回了過去,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也看到了自己的墓碑。他意識到,由于自己的吝嗇,不僅給別人造成了痛苦,也讓自己的一生都不幸福,他幡然悔悟。
圣誕的早晨,獲得新生的史高哲對每個人都道“圣誕快樂”,他向慈善組織捐出巨款,還買了一只最大號的火雞,看望自己最忠實的員工……
《圣誕歡歌》想告訴我們,只要壞的資本家愿意改惡從善,生活就會溫暖而美好。
這是一顆滿滿“正能量”的資本主義的糖衣炮彈,是中產階級百無聊賴的自我解嘲,是加了蒙汗藥的甜蜜果汁,但這勝過一切。
資本主義社會,是是按照“資本-利潤”的邏輯來運行的,正如馬克思所言——
資本害怕沒有利潤和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得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正因為如此,吝嗇、刻薄、錙銖必較……等等,就是資本社會運行時真正被遵行的原則。
“圣誕電影”在這里所起到的功能,一方面為這種狀態進行辯護,暗示這只是那些“壞資本家”的原則,另一方面,也對資本家進行教化——如果你不那么吝嗇,你得到的會更多,不僅有金錢,還有他人及社會的尊重與愛戴。
應該說,他們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這是西方社會顯得比充斥著暴發戶的中國社會顯得“成熟”、“文明”的重要原因。
中國最近幾十年來,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富人階層形成了,但是并沒有形成相應的富人倫理,主流財富一族的臉譜不是“喬治式的溫情脈脈”,而是任志強式的窮兇極惡。
在中國的財富圈子里,流行的不是《生活多美好》、《圣誕歡歌》式的勸善,而是縱情恣意的“有錢就任性”,因為任性招致老百姓的敵意,因害怕老百姓的敵意而通過轉移資產、強化榨取等招致更多的敵意,中國的富人由此失去了安全感。
如果一定要打一個比方的話,成熟的、文明的西方,可謂偽善的資本主義;而中國,則是真小人的資本主義。
1962年春節,開灤煤礦唐山礦工人宋連起(右一)給家人表演自己編寫的快板。
童年時的春節,為什么總是給我們帶來美好的回憶?
細想起來,這是因為那是一種內在于社會主義共同體人人友愛氛圍中的春節!這種共同體能夠帶來真正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安全感。
“好的資本主義”只是一種想象,而社會主義才是真的好。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