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昨天公布的2018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中,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設計研究所楊啟團隊領銜的“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是上海唯一入選的項目,這也是該團隊及項目首次公之于眾。但是,由他們設計的絞吸式挖泥船“天鯨號”卻因遠海島礁建設早已聞名海內外。
據不完全統計,由上海交大船舶設計團隊設計建造的56艘大型絞吸挖泥船,先后參與洋山港、天津新港、長江口深水航道等我國沿海沿江70余項重大疏浚工程,以及瓜達爾港、科倫坡港等20余項國外疏浚工程。
這支20多人的團隊,用20多年時間,走過了其他國家100多年的特種船舶設計發展之路,打破了發達國家的壟斷,讓我國在大型絞吸挖泥船的設計、制造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并帶動了相關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在懷疑聲中誕生的“中國設計”
2004年以前,即便是國內航道疏浚,我國也得進口整船。上海交大船舶設計研究所教授楊啟告訴記者,2008年奧運會之前,首鋼集團面臨搬遷任務,必須盡快圍海造地。當時的天津航道局打算花高價進口大型絞吸挖泥船,但外方無法滿足搬遷時限要求。無奈之下,他們找上海交大共同開發。
經過雙方共同努力,2006年9月“天獅號”誕生了。即便此時,也沒人相信“天獅號”能夠滿足船東的需求。2007年2月17日,在一片懷疑聲中,船東讓所有同類船只在曹妃甸圍海造地工程的施工中開展“勞動競賽”,最終“天獅號”以22小時40分挖泥85177立方米,創下國內絞吸挖泥船單日挖泥量的新紀錄,超過了當時的進口船,而它的造價僅為進口船的一半。“天獅號”總設計師顧敏童說,“天獅號”的研制成功,在我國絞吸挖泥船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使我國大型絞吸挖泥船第一次有了完整的“中國設計”。
寂寞長跑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壟斷
因為設計的是特種船舶,過去20多年,團隊不能公開亮相。“即便我們一輩子隱姓埋名,也得做自己的設計,否則我們永遠受制于人。”對此,“天鯨號”總設計師譚家華感觸很深。
20多年前,沒人相信中國可以自己設計、建造大型絞吸挖泥船。2006年開始籌劃“天鯨號”時,船東特地在深圳孖洲島造了船塢和船廠,德國人去參觀時斷言,中國人絕不可能造出來,因為技術難度太大。可“天鯨號”2010年就參與了廣西防城港建設,在惡劣的環境下絞挖礁石,毫無壓力。
譚家華告訴記者,“天鯨號”的初始方案由外國公司提出,但經全面計算、分析后發現,原方案排水量嚴重不足,航速預報有重大失誤。當時,所有合同都已簽訂,采購合同也已發往世界各地,外方認為中方不可能自己解決問題,提出了苛刻的修改條件。最終,上海交大船舶設計團隊對其進行了重新設計。
完工后的“天鯨號”成為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大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它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大型絞吸挖泥船的設計、制造能力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徹底打破了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
從中國設計到中國制造
特種船舶僅有中國設計還不夠,整個行業的配套能力還得跟上。“否則,讓別人來造我們自己設計的船,還得任人宰割。”譚家華說,當他們剛剛踏入這一領域時,國內的配套廠家和技術都跟不上,船東連軸承都得進口。“即便是齒輪,國外公司賣給我們的價格也是正常報價的八到十倍。”
“再難,也得帶著整個行業一起完成國產化!”據楊啟介紹,研究所聯合了上海交大的多個學科,從力學、機械、材料、控制等領域一起著手共同研究,為廠家的生產制造提供技術支持,并形成標準。“從設計走向設計研究,這是真正解決核心技術瓶頸的途徑。”譚家華說。
【本文原載“文匯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