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3年《雷雨》刪除魯大海的形象,不正是時代再次塑造的結果嗎?至此,那個被30年代進步思潮裹挾而背叛本階級的曹禺,又被80年代的新思潮裹挾回了他出身的階級;魯大海被刪3年后,曹禺與世長辭,他的人生隨著近百年的時代大潮從左到右,走了一個輪回,又回到了起點。
作者:秦明
前幾天有網友爆料,在某購票平臺所售的曹禺經典巨作——話劇《雷雨》合肥站的演出介紹中,提到“劉兵導演的新版《雷雨》對原劇結構進行了大膽而巧妙的調整,將原著中的魯大海這條人物線索以及工人與資本家的對立斗爭情節全部刪除,化繁為簡使整個劇目顯得更加輕巧、集中,凸顯了曹禺先生的整體立意。”
刪除了魯大海,《雷雨》還剩什么?
《雷雨》是劇作家曹禺于上世紀30年代創作的一部話劇。這部劇的大致情節是這樣的:(不熟悉或已經忘記劇情的朋友可以再溫習一下,熟悉的可以略過這段)
三十年前,當周樸園還是一個涉世未深的青年時,他愛上了女傭梅媽的女兒侍萍,并與她有了兩個兒子。但后來為了給他娶一位門當戶對的小姐,周家逼得侍萍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大海投河自盡。侍萍母子僥幸被人救起后,侍萍帶著二兒子流落他鄉,靠做傭人為生,而大兒子周萍被周家留下。侍萍后又嫁與魯貴并與之生女四鳳。周樸園所娶的那位小姐沒有為周家生兒育女便去世,周又娶蘩漪,并與之生子周沖。在周樸園封建家長的專制意志下,蘩漪過著枯寂的生活。周經營礦山等現代產業,常年在外,蘩漪便有機會接近周的大兒子周萍,并與之私通。周萍既懾于父親的威嚴,又恥于這種亂倫關系,對蘩漪逐漸疏遠,并移情于使女四鳳。與此同時,周沖也向四鳳求愛。蘩漪得知周萍變心后,說服周萍未果。周萍為了擺脫蘩漪,打算離家到父親的礦上去。蘩漪找來四鳳之母侍萍,要求她將女兒帶走。侍萍來到周家,急于把四鳳領走,以免重蹈自己當年之覆轍,但又與周樸園不期而遇。此時大海正在周家礦上做工。在作為罷工代表來與周樸園交涉的過程中,與周萍發生爭執,結果遭周萍率眾毆打。魯家一家人回到家中,四鳳還在思念周萍。夜晚,周萍跳窗進魯家與四鳳幽會,蘩漪則跟蹤而至,將窗戶關死。大海把周萍趕出,四鳳出走。雷電交加之夜,兩家人又聚集于周家客廳。周樸園以沉痛的口吻宣布了真相,并令周萍去認母認弟。此時周萍意識到了四鳳是自己的妹妹,大海是自己的親弟弟。四鳳羞愧難當,逃出客廳,觸電而死,周沖出來尋找四鳳也觸電而死,周萍開槍自殺,大海出走,侍萍和蘩漪經受不住打擊而瘋,周樸園則一個人在悲痛中深深懺悔……
周樸園是曹禺這部《雷雨》的核心人物,劇中所有的矛盾沖突都與他糾結在一起。原著中的周樸園的形象是這樣的:先是“始亂終棄”,在封建傳統意識和封建家庭觀念的高壓下,拋棄了侍萍和她剛生下三天的兒子;后來則干脆當上了以這種意識和觀念壓迫他人的封建家長,成為周、魯兩家兩代人悲劇的根源所在。這個封建色彩濃厚的礦主,實際上是專制獨裁的象征。對于這樣一個人物,無論怎樣指斥批判似乎都不為過……
但“左青”曹禺卻并未簡單塑造一個臉譜化的周樸園,作為一個封建家長、一個私營企業家,他的思想和行為一樣罪孽深重;作為一個人,他還有一點尚未完全泯滅的人性:他的歉疚,他的懺悔,他在孤寂時偶爾萌生的“慈愛”……周樸園未泯的那點“天良”,突出地表現在他對侍萍的“紀念”上:客廳里,擺放著侍萍三十年前的舊照片;廳內的家具,多是侍萍“頂喜歡的”,搬了多少次家,“總不肯丟下”……他還要把這種“紀念”傳給下一代,他要求周萍記住,“因為母親叫“侍萍”,自己才有了“萍”的名字……應該說,周樸園的這些作為并不是虛偽的,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真心的……
應該說,曹禺這樣的劇情設定即便與今天的愛情肥皂劇相比,一點也不過時。張藝謀甚至根據《雷雨》的部分情節改編出古裝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以今天愛情劇的視角,風流倜儻的民營企業家周樸園如此戀舊,恐怕也能圈粉無數。最近,那位“臉盲企業家”強奸案不就有很多人站出來為這位企業家鳴不平嗎?又是仙人跳、又是敲詐勒索,似乎“臉盲企業家”有了錢、女人們不自己脫了衣服送上門就是不合理的。周樸園還主動給侍萍“一張五千塊錢支票”作為“補償”,這似乎比“臉盲企業家”“有情有義”多了。
然而,原著中魯大海這個角色的出現,徹底撕碎了周樸園的假面。
魯大海出場時二十七歲,是位年輕的煤礦工人,周樸園和魯侍萍之子。魯大海剛生下來就被母親魯侍萍抱著投河,僥幸地跟著母親屈辱地活下來,又飽嘗了人間的痛苦。后來他到周家礦上當工人,由于具有較高的覺悟,成了罷工工人的代表。他看透了周樸園為了賺錢什么都干得出來的階級本性。
劇中,魯大海怒斥,“只要能弄錢”,周樸園“什么都做得出來”。為了能從每個死亡工人的補償中“扣三百塊錢”,他在哈爾濱包修江橋時,竟“故意讓江堤出險,淹死兩千二百個小工。”這段經歷并未在劇中展開,但已足以令人想見周樸園罪惡的發家史。金錢是他瘋狂掠奪的對象,也是他為所欲為的工具。有了錢,他可以“收買少數不要臉的敗類”,輕而易舉的便瓦解了工人的罷工;有了錢,他可以讓“礦上警察開槍打死三十多個工人”,而不承擔半點責任……
《雷雨》對周樸園罪惡史的揭露,多采取側面的、他人敘說的方式,而對其人性中隱微善良的開掘,卻著意放大并在舞臺上做直接的形象化展示,而對周樸園罪惡史揭露的主要任務就承擔在魯大海這一角色上。這種設定和表現方式是極具藝術創意的。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將人生有價値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雷雨》正是通過主人公周樸園靈魂深處最后一點懺悔之心、憐憫之心的“毀滅”,展現出整個時代深入骨髓的悲劇性,同時也吹響了打破鐵屋子的革命號角。正是因為這部劇,魯迅先生把曹禺列為左翼作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然而,刪了魯大海,悲劇的層次和意義就大不一樣了。從階級和社會的悲劇,降格為企業家周樸園個人的恩怨情仇和家庭悲劇。說的難聽點是亂倫、三角戀、拋妻棄子娶新歡;說得好聽點是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民營企業家的風流倜儻和辛酸往事。
而改編者還遠遠不滿足于這種悲劇設定,演出介紹中提到:“導演把劇中兩個最為純粹、干凈、圣潔、善良的理想化人物四鳳和周沖,作為全劇的首尾呼應,平衡了原劇中無處不在的閉悶與絕望氣息,就像沉悶的雷雨之夜偶然吹過的一縷清風,讓觀眾透一口氣領悟到對純真愛情的向往與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愿望與憧憬 ,是我們掙脫“狹之籠” 的可能途徑。”
就這樣,悲劇就徹底改編成了愛情狗血劇……
但不得不說,這種改編,讓這部創作于80多年前的老劇瞬間脫掉了革命外衣,融入到“躲避崇高”的新時代,有了所謂的“現代”氣息。
喧囂了20多年的雷雨刪改風波
根據購票平臺給出的演出介紹,合肥上演的這版《雷雨》由齊齊哈爾市話劇團進行演繹,導演劉兵將原著近四個小時的戲分凝縮為現在的1小時50分鐘。
在演出介紹中還提到,齊齊哈爾市話劇團建團60年以來,已經三次演繹這部雷雨。早在2006年的一篇報道,其中就曾提到,劉兵導演的這部《雷雨》當時就已經將原著中的魯大海這條人物線索全部刪掉。據說,這樣修改可以讓年輕的觀眾更易于接受。
2006年,劉兵在接受北京青年報采訪時曾表示:“對名著進行改編是本著保留原著精華的基礎上,彰顯人性的沖突和矛盾。”劉兵是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碩士,北京電影學院、上海師大、東華大學客座教授。這部所謂的青春版《雷雨》是劉兵根據幾年表演教學經驗創作的。后來,青春版《雷雨》還曾應臺灣發展研究院邀請,在臺北市國際會議中心大劇場進行演出。
對于青春版《雷雨》將魯大海去掉這件事,知名編劇汪海林在微博表示,他1993年上學的時候青藝演出的版本就去掉了魯大海。
中國國家話劇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王曉鷹透露,當初改編《雷雨》、刪除魯大海這個角色是獲得曹禺肯定的。
王曉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1992年自己在中央戲劇學院攻讀博士研究生時,曾有一個“狗膽包天”的想法——刪去魯大海這個人物,換一個思路來解讀《雷雨》,穿越人物之間社會階層差別帶來的表面沖突,進入人物復雜的情感世界。
王曉鷹在采訪中稱,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曹禺先生的認同。曹禺說:“《雷雨》這個戲非常非常難演!你有個新的看法,來個新路子,別人想不到,這就占便宜了,開辟個新路子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王曉鷹就刪掉魯大海這個人物向曹禺先生述說了自己的想法后,曹禺反應十分爽快:“我在《雷雨》里寫一個魯大海就是為了要進步一點,要革命一點,其實我哪里知道什么工人啊!所以在整個戲里這個人物最嫩,最不成熟,刪掉他很好,很大膽,我贊同。不過有些人的腦袋瓜子可不像你我這么想,將來有批評罵你,你要沉得住氣,就說當時你和作家商量好的,作家同意的,就拿我來當擋箭牌。”
曹禺興致勃勃地接著說:“刪掉魯大海,罷工這條線就沒有了,這很好,道理就是罷工這個內容跟整個戲是不大諧調的,你細想一想他就不那么諧調,其他的沖突都和這個沒什么大關系,把這條線抽掉,對劇本沒有傷筋動骨的影響。年輕人就是這點好,有新路子,敢于創新,這能讓《雷雨》進入一個新的世界,它已經很舊很舊了。”
被“裹挾”的“左青”曹禺
曹禺1910年出身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其父曾任總統黎元洪的秘書。曹禺出生三天,其母薛氏因產褥熱去世,其母孿生妹妹嫁給其父成為曹禺繼母。曹禺3歲即隨繼母看戲,受到了熏陶;1922年秋考入南開中學為二年級插班生,并加入南開新劇團;1929年,曹禺父親中風逝世,同年九月由南開大學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二年級,在清華潛心鉆研戲劇,廣泛閱讀從古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戲劇及契訶夫、易卜生、奧尼爾的劇作,這為他后來的創作帶來巨大影響。
1933年,曹禺創作了《雷雨》,那時的曹禺只有23歲;25歲時曹禺創作了《日出》,從而奠定了曹禺中國現代戲劇作家、新文化運動開拓者的地位。
曹禺的家庭出身讓他對那個時代沒落貴族階層有了近距離的觀察,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整個中國教育界、文化界又深受進步革命思潮的影響。對戲劇的酷愛使曹禺產生要寫一部大戲的強烈愿望,他根據自己多年的親身經歷和見聞,構思了話劇《雷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清華大學的學生們組織起抗日宣傳隊,曹禺擔任了宣傳隊長。他和宣傳隊的同學們坐火車到保定去宣傳。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姓趙的魁梧大漢,是長辛店鐵廠的工人。曹禺從心里欽佩這位工人的愛國之心,這便有了魯大海的人物原型。
新中國成立以后,魯大海這個角色形象又有了進一步的藝術加工,從一開始的“煤礦工頭”變成了“煤礦工人”,一個形象更加突出、認識更加自覺的工人階級形象躍然紙上。
創作周樸園的形象,對于有親身經歷的曹禺可謂信手拈來;而創作魯大海這樣一個工人階級形象,對于當時的曹禺多少有幾分受那個時代左翼進步思潮“裹挾”的成分。曹禺的主要代表作品正是誕生于1933年(創作《雷雨》)-1940年(創作《北京人》)這個時期,與其說《雷雨》是曹禺的天才創作,更準確地講《雷雨》是那個年代追求革命與解放的時代產物,是時代造就了曹禺的創作方向和基調,而不是曹禺的文化自覺、思想自覺創造了影響時代的作品。畢竟那時的曹禺還不到30歲,其人生閱歷、其個人思想成熟度與他當時的藝術成就是極不匹配的。
正因為曹禺寫出了魯大海這樣一個進步形象,他才受到了當時左翼文化領軍人物魯迅先生的賞識和提攜——畢竟那時才子有不少,進步的才子卻是不多的,那時的魯迅正在向鴛鴦蝴蝶派猛烈地開火——這樣一個頹廢的文學派別,無異于在向麻木的大眾繼續灌輸精神鴉片。
用調侃今天普遍極右化的公知的那句話來講,“30年代的公知都信仰共產主義”,曹禺不寫點進步的東西,恐怕都不好意思在當時的文化界混。正如曹禺在90年代初贊同刪除魯大海的角色時所講,“寫一個魯大海就是為了要進步一點,要革命一點,其實我哪里知道什么工人啊!所以在整個戲里這個人物最嫩,最不成熟,刪掉他很好,很大膽,我贊同”。
回看這段歷史,曹禺這樣的左翼文學青年其實是有不少的,周揚、夏衍、田漢都是類似出身的左翼文青公子哥。他們少年得志,很早就取得了左翼文化界的領導地位,因為其中某些人玩弄進步女青年的事以及輕浮、驕躁的作風,魯迅先生晚年對他們中的某些人印象頗為不佳,他們筆下寫的都是進步文學,骨子里卻是一個個花花公子哥。曹禺雖不至于此,但在感情問題上也是輕浮的。1932年,曹禺開始熱烈追求自己的清華同學鄭秀;抗戰爆發后,二人在長沙成婚;生兒育女之后,曹禺很快失去了對這段婚姻的興趣,與女學生方瑞發展起了長達十幾年婚外情;1951年,曹禺與鄭秀離婚、與方瑞結婚……文革以后,婚姻問題曾是曹禺受到批判的原因之一。
所以,像曹禺、周揚、夏衍、田漢這些人,被一個時代裹挾進來,成了“進步人士”、甚至是某些方面的領軍人物,他們寫的一手好文章,對于共產主義也能談出ABC,但很難說他們確立了什么真正的信仰與主義,對工農有什么真感情。80年代,周揚開始大談所謂的“人道主義”,早就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立場;80年代興起的躲避崇高、告別革命的風潮席卷大陸,傷痕文學泛濫、靡靡之音乍起;魯迅滾蛋了,魯迅深惡痛絕的鴛鴦蝴蝶派成了主流;用下半身思考成了新常態,革命文學的“高大全”被誣為“假大空”徹底打翻在地。93年《雷雨》刪除魯大海的形象,不正是時代再次塑造的結果嗎?至此,那個被30年代進步思潮裹挾而背叛本階級的曹禺,又被80年代的新思潮裹挾回了他出身的階級;魯大海被刪3年后,曹禺與世長辭,他的人生隨著近百年的時代大潮從左到右,走了一個輪回,又回到了起點。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