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肖凡:為什么有人喜歡炒作所謂“活著的王成原型”?
點擊:  作者:肖凡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21-03-06 08:04:35

 

1.webp (4).jpg 

【王成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男主人公】

《英雄兒女》是導演武兆堤、編劇毛烽根據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而成,堪稱中國電影史上最優秀的影片之一。自1964年問世以來,伴隨著“風煙滾滾唱英雄”和“向我開炮!”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團圓》是小說。小說是一種以藝術虛構為特點的文學體裁。王成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虛構的人物也源于生活,源于當時現實中的類似的人物。在改編成故事片電影的過程中,電影藝術家要進行再創作,同樣要源于生活,源于當時現實中的類似的人物。

抗美援朝期間,巴金曾兩次入朝,深入到多支志愿軍部隊采訪,激發了他強烈的創作欲望。《英雄兒女》上映后,好評如潮,一票難求。一位叫趙先友的志愿軍烈士所在的部隊,是巴金采訪過的部隊。在那里,巴金曾被趙先友的事跡所感動。因此,后來趙先友生前所在的部隊194師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時候,把趙先友烈士定格為“王成式的干部”。上世紀90年代,194師582團在營區建趙先友塑像時,派人前往巴金處,請巴金題詞紀念。

抗美援朝時任194師作戰科長的鄧靜農在《懷念王成式的戰斗英雄趙先友》、《巴金筆下的〈英雄兒女〉》中寫道:

“著名作家巴金曾赴朝鮮采訪,聽取了團長和同志們的介紹,根據趙先友和眾多抗美援朝英雄事跡,構思了小說《團圓》,后改編成電影片《英雄兒女》。”

“為宣傳英雄事跡,決定在194師582團營區辦公樓前立一個‘王成式的戰斗英雄趙先友’的英雄塑像,并請我國老作家巴金同志題字。近90高齡的巴老身體不好,正在醫院治療。見到張振川將軍(抗美援朝時趙先友所在團的團長,曾向巴金介紹趙先友的事跡)的信后,他欣然題筆寫下:‘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  巴金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巴老想的很細,他寫了一份橫的,又寫了一份豎的,供塑像時選用。”

 

1.webp (5).jpg

 

還有多位當年的志愿軍指戰員和一些學者、作家,都寫過這段事情經過,例如:

巴金身邊工作人員、巴金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上海市作家協會陸正偉寫的:《巴金與〈英雄兒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在朝鮮,巴金先后寫下了《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英雄的故事》、《會見彭司令員》等文章。他在不斷地積累著創作素材,為將來能寫好戰爭題材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給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在志愿軍某團六連所在的部隊生活的兩個多月…趙先友用步話機向團長報告:敵人已沖上我軍陣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陣地射擊!…戰后,巴金到六連所在團采訪,團長張振川向巴金詳細介紹了戰斗經過和趙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跡,巴金聽后非常感動……1961年,巴金經過了七八年的沉淀,終于寫出了不朽名著《團圓》。在這部只有兩萬多字的小說《團圓》中,巴金采取第一人稱的寫法,用‘我’的耳聞目睹,向讀者娓娓地敘述著發生在朝鮮戰場上的故事。”


陸正偉還在《巴金:這二十年》中這樣寫道:

“戰斗勝利后,巴金到六連所在團采訪,團長張振川向巴金詳細介紹了戰斗經過和趙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跡,巴金聽后非常感動。”


在巴金的《團圓》中,王成并不是主要人物,著墨不多。在改編電影時,為了把王成塑造得豐滿,電影的編劇毛烽和導演武兆堤首先想到了志愿軍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楊根思在陣地上僅剩自己時,抱著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為了讓這個形象更加豐滿,毛烽和武兆堤又繼續擴大資料查閱量。

毛烽2003年7月26日接受《沈陽晚報》記者采訪時說,

“開始寫這個劇本時,每天以2000字的速度進行著,但寫到王成如何犧牲時卻卡住了。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在朝鮮戰場上保留過兩個厚厚的《志愿軍一日》通訊集。這可不是普通書,而是前線戰士親手記錄的真人真事,其中步話機員于樹昌的壯舉,深深地感動了我。”


——23軍73師218團步話員于樹昌在參加281.2高地東山腿的爭奪戰中。經過一整夜的戰斗,整連官兵全部犧牲,陣地上只剩下他一個人,他不斷用沙啞的聲音呼喚炮火支援,從早晨到中午,有時來不及調炮,他就跳出去,用手榴彈阻擊敵人。戰斗到了12時,敵人從三面包抄上來,密密麻麻的向于樹昌逼近,他連續呼叫我軍炮火:“快打周圍50公尺!打30公尺!打20公尺!”,團長孫斌急切問他:“你在什么位置,有何危險?”他莊嚴急切地呼喊:“別顧我,向我開炮!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向我開炮……”最后,他高喊:“首長同志,親愛的戰友,再見啦……”接著,拉響了手榴彈,沖入成群的敵人,同魔鬼同歸于盡。

看過這段真實的記錄,毛烽直接把于樹昌的事跡“移植”到王成身上,搬上銀幕。毛烽指出,他在寫劇本時不知道蔣慶泉這個人物,王成的原型就是英雄烈士于樹昌。

因此,在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手持爆破筒撲向敵人的壯舉是根據烈士楊根思的事跡設計的;“向我開炮”的經典情節則取自于樹昌的事跡。

再簡單梳理一下,
巴金筆下的王成,是受趙先友事跡的影響;改編成電影時,編劇和導演進行了再創作。至此,作為電影藝術形象王成的事跡,先后來自于趙先友、楊根思和于樹昌。也就是說,這三人電影《英雄兒女》中原型。按照文學藝術語解釋:原型是特指文學藝術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據的現實生活中的人。

到了2000年以后,隨著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和中美在經濟合作上的發展,社會上出現了一股否定抗美援朝的思潮。

于是,有人推出了一個新的王成的原型,一個活著的王成:蔣慶泉。他不同于前面三位王成的原型——最終都壯烈犧牲,蔣慶泉是被美軍俘虜的

1.webp (6).jpg
【右一:烘爐;右二:蔣慶泉】

推出這位王成的是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軍報記者。據他說,他寫過一篇《頑強的聲音——記步話機員蔣慶泉》。因為蔣慶泉后來被俘,因而發表不了。現在形勢變了,所以拿出來發表,并認為蔣慶泉也是王成的原型。蔣慶泉在被推出來后,是怎樣看待抗美援朝的呢?

1、2010年,《瞭望東方周刊》發表了記者對蔣慶泉的采訪:《蔣慶泉:一個人和他的戰爭》。文章寫道(文中的洪爐即那位軍報記者):
“我對農民蔣慶泉說,我想知道你所經歷的戰爭。他回答:戰爭就是一場演義。”

“我和洪爐老師良久無語。”

“蔣慶泉喜歡看書,學知識,他家有一個小小的書柜,里面最顯眼的是四大野戰軍戰史。洪爐老師送給他自己寫的抗美援朝書籍和一本23軍戰史,他愛不釋手,當場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他很想知道自己四年的從軍生涯,從國內到國外,到底打了兩場什么樣的戰爭。”

“不過,當洪爐老師跟他講,根據最近公布的資料,朝鮮戰爭是北方打了第一槍。他第一次沉默了。也許是這種心態使他能夠相對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命運。但是,正如我在文中所說,他內心的戰爭從未停止。”

2、2011年11期的《炎黃春秋》發表了蔣慶泉的口述《〈英雄兒女〉“王成”原型成為戰俘之后》。文中寫到他負傷被美軍俘虜后,
“我給自己編了一個假名,叫蔣東閣,我承認了自己是通訊兵,但是敵人問我都給首長傳過什么信,我啥也沒說。”

順便說明一下,洪爐稱,之所以他的《頑強的聲音——記步話機員蔣慶泉》未能發表是因為,是他獲悉“蔣慶泉”出現在換俘名單中,所以文章按規定不能發表。但蔣慶泉被俘后用的是“蔣東閣”的名字!他怎么知道“蔣東閣”就是蔣慶泉?!但不管怎么說,經過烘爐的推出后,蔣慶泉終于在很大程度上被社會認可為活著的“王成”。總之,烘爐們終于取得了勝利。

言歸正傳,來看看蔣慶泉在口述中關于美軍給他治療時的情況:
“這里的醫生對病人照顧得都很好,他們每天上午10點至11點之間都會來給我們換藥。這里的伙食也很不錯,一日兩餐,早餐是一杯牛奶、兩片面包,晚餐是西餐。他們在一個方形的鋼盤里放了四樣菜,有蔬菜、魷魚、火腿腸、鹵肉、雞蛋、牛肉罐頭之類,每日輪換,有時候還有雪糕和果汁。”

“有一天,醫生又準時來給我換藥,還為我打了一針,然后為另外一位難友處理傷口。我趴在床上,歪脖盯著醫生,看他如何處置那位斷腸難友的傷口。”

“那位醫生小心翼翼地用鑷子揭開難友肚皮上的紗布。我看見難友裸露的腸子在冒泡,噴出來的東西是黃色的糞湯。這時候,病房內許多難友都用手捂住了自己鼻子,然后把頭扭過去,我也忍不住,憋了一憋氣。那位醫生和護士卻沒有扭頭,也沒有捂鼻子,看不出有絲毫厭惡的反應。醫生用鑷子夾住一塊棉花,一遍一遍擦拭,直到清理干凈后才離開。”

“我現在還記得那個大夫的模樣,謝謝,美國人有惡人,但是同樣也有好人。”

他還回憶了歸國后的經歷:
“我們在朝鮮被俘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總數有2.1萬多人,最后回到大陸的只有6064人,其余戰俘全部去了臺灣。我們回歸大陸的這6000多人其實都挺悲慘,700人被開除軍籍,4600余人只承認被俘以前軍籍。在2900多名共產黨員當中,絕大多數被開除了黨籍,保留黨籍的只有120余人,但也分別給予了黨內警告和留黨察看等處分。”

“在昌圖改造完畢,我被責令復員。于是我回家了,回到錦州大嶺村,在那里耕田種地,勞作了大半輩子。”

關于蔣慶泉提供的數據,筆者沒有核對具體史料。在此就不展開了。

2011年前后,蔣慶泉迅速火起來。其中有篇最火的文章是《電影英雄兒女王成原型因曾被俘埋名數十年》。文章寫了洪爐的美國華盛頓之行:
“他曾經和幾個志愿軍老兵去過一次美國首都華盛頓,發現在城市的中軸線上,林肯紀念碑的西側立著韓戰的紀念碑,東側則是越戰的紀念碑,紀念碑上面刻有所有戰死士兵的名字。這讓他感動不已,‘對于失敗的紀念,是對戰士生命價值的尊重’”。

讀完上面這些資料,讀者會有什么印象呢?印象最深的應該有這么幾點:
1、朝鮮北方打響了第一槍,因此抗美援朝……;

2、美國軍人優待俘虜的人道主義;

3、美國政府對被俘美軍的尊重。

簡單解讀一下。

關于第一點,隨著特朗普政府的冷戰思維發酵,2020年中國紀念抗美援朝的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用所謂的“第一槍”來對抗美援朝進行污名化的現象有所收斂。

關于第二點,不否認美國有過優待俘虜的行為,但那只是極少的現象。相反,中國優待美軍俘虜是普遍的現象。關于這一點,曾經參加朝鮮戰爭戰俘遣返解釋工作的賀明將軍,生前曾用十一年時間寫出了《一筆血淋淋的人權債》一書,深刻而全面地揭露了美國在朝鮮戰爭中殘酷迫害我方戰俘的罪行,用強迫刺字(刺反G反D的言論)、寫血書(寫反G反D的言論)、訂“連環保”和種種毒打乃至殺戮等恐怖手段控制我軍俘虜人員,使其不敢回國。

 

1.webp (7).jpg

 

關于第三點,不否認我們國家當時對被俘人員歸國后的安排有不妥的地方,至今可能還有落實不到位的情況。但需要指出的是:

第一,當年志愿軍回國后,復員回鄉的很多。正如關于抗美援朝回鄉老兵孫景坤事跡的報道中所說:“和上世紀50年代許多中國軍人一樣,孫景坤的人生被時代洪流分成了上下半場——上半場征戰沙場保家衛國,下半場回歸家鄉參加建設。”他們之中很多都立過戰功,例如湖南安鄉的張庭芳和湖北孝感的張崇壽等等,不勝枚舉。他們都沒有認為自己過得“挺慘的”。更沒有認為如果自己被俘后能去臺灣就是一種“幸運”。那些自己認為過得“挺慘的”,應該主要還是自己的原因。

第二,中國的傳統是對被俘者看低一眼,對犧牲者看高一眼。今后對被俘人員的安置工作,當然有改進的空間。但是,中國在今后也不可能給參戰軍人提供象美國軍人那樣的條件:隨身攜帶有13個國家文字的投降書。這也是國情,至少短時期內不可能與美國接軌。

第三,實際上,美國很多退伍軍人的生活也過得很慘。比如,就在洪爐在華盛頓發出感嘆的那幾年,美國官方公布每天平均有22個美國退伍軍人自殺。

為什么一直有人熱衷于炒作所謂“活著的王成原型”?答案應該不難發現了吧?!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淮左徐郎”)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