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天是紅軍長征85周年,現選編一篇郭松民的文章,紀念這個日子。
中國革命對于中國現代化的意義,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懷疑了。質言之,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現代化絕無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而長征對于中國革命的意義,則只能用起死回生、開啟輝煌來形容。長征不僅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更重要的,長征還打開了中國革命走向高潮的大門,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從此不斷成長壯大,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直至建立新中國。用毛澤東主席的話說,就是“長征一結束,新局面就開始。”
那么,長征為什么能夠成為通向新局面的“轉折點”?這里最關鍵的原因,就在于毛澤東和共產黨在長征途中做出了堅持北上抗日的正確決定,這一面對歷史大是大非的正確選擇,使中國共產黨贏得了中華民族絕大多數的熱烈支持與擁戴,由此獲得了極大的歷史主動性,并最終奠定了革命勝利的基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政治形勢
三十年代的中國政治形勢,和二十年代有了很大不同。1931年發生的九一八事變,強烈震動了中國社會,一個波及到社會各階層的抗日救亡運動,隨即在全國興起。許多大中城市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集會及游行請愿活動,參加人數之多,情緒之激烈,前所未有。
比如上海、北平舉行的各界抗日救國大會,動輒十幾萬人參加。南京、天津、漢口、青島、太原、蕪湖、長沙、重慶、桂林、汕頭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勞動群眾,也都以拒絕為日本輪船裝卸貨物、募集捐款、禁售日貨等形式,掀起抗日救亡運動。
青年學生更是走在救亡運動的前頭。從9月末開始,各地學生均派代表或自行結隊匯集到南京向國民黨中央請愿,憤怒的學生甚至毆打了南京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
11月,蔣介石表示“個人決心北上”,學生乘機發起“送蔣北上抗日”運動,一時間到南京敦促蔣介石出兵抗日的學生達2萬多人,待發現蔣介石不過是說說而已,并企圖以承認日本占領東北來謀求對日妥協時,學生更加憤怒,立即改請愿團為示威團,再次掀起抗議浪潮。
亡國滅種的嚴峻形勢,也引起國民黨內各派系之間矛盾的激化。陳濟棠、李宗仁等反蔣派就在廣州“另立中央”,打出抗日旗號,同蔣介石分庭抗禮。知識界、輿論界,許多人也發出了要求國民黨當局在政治上“改弦更張”,抵抗日本,實行民主的呼聲。商辦的上海《申報》和《新聞報》甘冒風險,刊登學生的抗日宣言。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東方雜志》發表評論,指責國民黨當局斷送東北三省,“不知尚有何顏面以對人民?”天津的《大公報》也發表主張抗日的評論。北平的《世界日報》發表社論,反對再對日本退讓,勸告蔣介石等人改變不抵抗政策,否則,“異日即起諸公之白骨而鞭之,亦何足贖罪于萬一?”
事實表明,在日本大舉入侵東北以后,中國的政治形勢已開始發生深刻變化。日本竭力用武力擴大在中國的獨占范圍,成為中華民族的首要敵人。中國一切不愿做亡國奴的階級、階層都把救亡視為中華民族最緊迫的任務,這是中華民族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最主要的大是大是大非問題,當時中國社會的一切政治、軍事力量,都必須對這個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回答正確,則能夠獲得全民族的支持與擁戴;回答錯誤,則將被歷史無情淘汰。
中共在抗日問題上的政策演變
在涉及到民族命運的大是大非問題上,中共不是沒有教訓的。1929年爆發的中東路危機期間,李立三主導的中共中央就提出了“武裝保衛蘇聯”這個脫離了中國社會基本民意的口號,至今仍是自由派“公知”不斷撒鹽的一個歷史傷口。
但當時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口號,也是有歷史原因的:一方面,三十年代共產國際逐漸從支持世界革命的機構,演變成了蘇聯外交政策的工具,向中共下達了錯誤的指令;另一方,當時中共在政治上也不夠成熟,還不能根據中國的實際獨立決定自己的政策。
但隨著全國性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中共開始逐步調整政策。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中共中央迅速發表宣言和決議,號召全國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并隨后派遣楊靖宇等干部赴東北組織抗日。
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戰爭宣言》,正式對日宣戰(相比之下,國民政府直等到10年之后——1941年12月9日才追隨美國對日宣戰)。
1933年1月,中共首次提出中國工農紅軍準備在三個條件下同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共同對日作戰的協定。同年10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與起兵反蔣抗日的福建政府及十九路軍簽訂了《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共中央和紅軍被迫進行長征,這無疑是一種軍事上的戰略轉移,但從更深遠的歷史背景上來看,這同樣也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任務的情況下主動做出的政治選擇——軍事上的戰略轉移和政治上的戰略轉變被緊密結合在了一起,紅軍長征的大方向與北上建立抗日前進陣地也被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長征途中決定命運的遵義會議,由于需要解決迫在眉睫的軍事指揮和軍事路線,所以并沒有直接討論抗日問題,但遵義會議后繼續堅持了長征出發時提出的北上抗日政策。
1935年8月1日,駐共產國際的中共代表團以中共中央和蘇維埃政府的名義發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即《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主張聯合抗日。11月28日,中共中央又以蘇維埃政府和軍委名義發表的《抗日救國宣言》中,提出組織抗日聯軍和國防政府及抗日救國十大綱領。12月,勝利到達陜北的中共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政策。在瓦窯堡會議上,中央通過了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提出了“猛烈擴大紅軍”“準備直接對日作戰的力量”“以堅決的民族戰爭,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中國”。
北上抗日的旗幟在長征途中被高高舉起,這對后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命運、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北上抗日還是南下逃跑?
北上抗日是中共在長征途中所確定的政治路線,也是軍事路線。但這條路線的落實與執行,在一、四方面軍會師之后,卻經歷了驚心動魄的斗爭。
1935年6月26日,在兩軍會師后召開的兩河口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和毛澤東主導的中共中央在長征方向上出現了重大分歧,具體說就是南北兩個大方向:一是南下川北,這是張國燾提出的方案;二是北上陜甘,這是毛澤東提出的方案。還有一個就是張國燾作為妥協而提出的西進新疆的方案(這埋下了西路軍悲劇的伏筆)。
長征是應該往川康走,往陜北走,還是往新疆走?當時張國燾自恃槍多勢眾,個人野心膨脹,公然向黨爭權,還企圖挾黨中央南下。
為了中國革命勝利發展、毛澤東和黨中央不得不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單獨北上,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
后面的歷史我們都知道了:北上抗日的路線使中國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南下路線遭遇了慘重失敗,紅四方面軍由八萬多人銳減到了不足四萬人,歷史最終證明毛澤東的路線是正確的。
單從軍事的角度看,似乎很難解釋北上的成功和南下的失敗。作為北上目的地的陜甘地區不僅貧窮,敵人的實力還非常強大,張學良的東北軍、閻錫山的晉軍、楊虎城的西北軍合計約有五十萬大軍,這些部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而作為南下目的地的四川,不僅號稱天府之國,盛產大米,而且敵人的實力也較弱,四川軍閥總共只有二十多萬的兵力,這些部隊訓練很差、武器破舊,很多還是吸食鴉片的“雙槍將”。
原因只能到政治當中去找。1935年,日本已經吞下了東北,正在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華北,紅一方面軍北上抗日,迎擊日寇,這是堂堂之陣,正正之旗,不僅符合全國人民的愿望,也贏得了楊虎城將軍和與日本有殺父之仇的張學良將軍的同情,甚至也贏得了受到日本巨大壓力的山西軍閥閻錫山的同情。
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很快就和他們結成了統一戰線,張學良、楊虎城不僅不肯全力“剿共”,反而讓出地盤,對紅軍接濟錢糧和武器,使得中共中央順利在西北建立了抗日大本營,為全面抗戰爆發后八路軍能夠迅速深入華北、山東,開辟敵后戰場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而與紅一方面軍的前進方向相反,張國燾率領四方面軍南下時,由于與日寇兵鋒所向的區域越走越遠,實際上是背向日寇,所以無法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幟,而只能以“赤化全四川”相號召,這不僅不能獲得四川地方軍閥劉湘、鄧錫侯、楊森等的同情,反而引起他們的殊死抵抗。他們傾盡全力,與紅四方面軍在百丈關展開大戰并大敗紅四方面軍,迫使紅四方面軍退出四川。
在紅軍內部,張國燾也無法以“驅逐日寇,救國救民”相號召,而只能提“跟著張主席,打到成都吃大米”這樣非常物質化的口號,其在政治上的失敗已成定局。對一個紅軍指揮員或戰士來說,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是:難道出生入死參加革命,僅僅是為了吃到大米嗎?
退一萬步說,張國燾的南下路線即便取得暫時成功,在四川搞到了一塊根據地,又能如何呢?一年多之后全面抗戰爆發,紅軍在四川遠離抗戰前線,政治上的處境將是何等被動?還會出現成千上萬的愛國青年投奔延安那樣局面嗎?還能夠順利深入敵后,開辟抗日根據地,并迅速成長壯大嗎?
這些答案都將是否定的。如果中共采取南下路線,而不是像毛澤東主席所主張的那樣堅決北上,在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各派政治力量的新一輪整合中,中共由于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的錯誤,很可能會被邊緣化,成為政治舞臺上一支無足輕重的力量,這樣的話,整個二十世紀的歷史也都將會被改寫。
在1935年到1936年,還有一個人對當時中國的大是大非問題做出了錯誤的選擇,這個人就是蔣介石。
當抗日成為中國最大的政治正確的時候,蔣介石仍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幻想能夠通過最后一擊消滅紅軍。但在陜北,蔣介石面對毛澤東在“聯合抗日”旗幟下建立的統一戰線無可奈何,楊虎城、張學良不愿意把中國有限的國防力量消耗在內戰中,蔣介石的一切軟硬兼施都無法讓他們繼續進攻紅軍,情急之下,蔣介石決定來霸王硬上弓,命令西北軍、東北軍讓出戰場,讓中央軍入陜“剿共”,結果引爆“西安事變”,最后的結果是蔣介石被迫接受了中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在一定意義上說,這是軍事上處于極度弱勢的毛澤東,把自己的政治意志強加給了軍事上占盡優勢的蔣介石。
今天的中國仍然有大是大非問題
長征的勝利,留給中國最主要的經驗,就是無論是政治人物也好,政治力量也罷,在歷史的大是大非面前必須做出正確的選擇,否則的話無論擁有怎樣的優勢,都必然會出局。盡管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大是大非問題的具體內容會有所不同,但判斷大是大非問題并做出正確決斷,永遠是絕對必要的。
那么,今天中國的大是大非問題究竟是什么?簡言之就是中國自1840年被強行納入了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之后,經歷了將近200年的浴血奮戰、臥薪嘗膽,今天終于來到新的歷史三峽的出口——沖出去,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榮與夢想;就地沉船則萬劫不復。
今天我們做出的選擇,有可能會影響今后一千年的歷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引領人類走向一個更加平等、更加具有社會主義實質內涵的新時代,這既是中華民族的“天命”,也是我們對人類的義務,如毛澤東主席所言“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貢獻”。中國社會的一切政治力量,都必將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面前做出自己的選擇,同時也將被歷史所選擇。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獨立評論員郭松民”微信公眾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中國醫生》不提中西醫結合,就如拍《長征》竟然不提毛澤東思想:張定宇就是當代張聞天
2021-07-11?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