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1
故事背景及史實還原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功勛》,第一個單元《能文能武李延年》講述的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故事。這個單元劇引起了空前熱烈的關注,有網友評價“戰爭戲的水準可以說是國產劇的新標桿”,還有軍事愛好者覺得“國產戰爭片有了希望”。
為什么這部劇受到如此推崇?是因為它把抗美援朝戰爭的許多細節進行了真實而又藝術的表現,讓熟悉那段歷史的觀眾看得相當過癮。可能有些觀眾也覺得這部劇好,但是還不完全明白好在哪些地方,本文就結合歷史資料與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相關展品向大家詳細解說一二。
本文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新媒體與公眾號“跟陶叔一起學”合作的“走近軍博學軍史”系列文章的第二篇。這是第一部分:故事背景及史實還原。
該劇是以參戰雙方1951年在中朝控制區開城來鳳莊舉行的第一次談判作為開場。7月10日,談判開始。在停戰談判討論軍事分界線問題時,美方以補償其海、空軍優勢為借口,無理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中朝軍隊戰線后方,企圖不戰而攫取1.2萬平方公里土地。遭到中朝方面堅決拒絕后,談判中斷。
中朝代表團(左)“聯合國軍”代表團(右)(軍博展出)
軍博展出的《朝中代表團關于停戰談判的三項原則建議》(左)《朝中代表團關于以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建議》(右)
對于停戰談判開始后可能出現的的形勢和“聯合國軍”的行動企圖,黨中央毛主席早就作了充分的估計,判斷停戰談判將是非常困難和曲折的,唯有經過堅決激烈的斗爭和作持久作戰的準備,才能取得勝利。志愿軍和人民軍在“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指導下,積極充分準備,隨時有力反擊敵人的進攻。
8月18日起美軍發動夏季攻勢,妄圖以武力壓迫中朝接受其主張,被志愿軍堅決粉碎。至9月18日,中朝軍隊共斃傷敵7.8萬余人(其中美軍2.2萬人)。“聯合國軍”付出如此重大代價,僅在東線推進陣地179平方公里,根本不能達到迫使中朝方面在軍事分界線問題的談判中接受其無理要求的目的。
心有未甘的美軍緊接著于9月29日,又向志愿軍堅守的陣地發動了“秋季攻勢”。采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首先在西線開始進攻。志愿軍在西線由第19兵團指揮3個軍擔任防御,其中47軍以2個師,展開于臨津江東岸高作洞向東北至鐵原西北大馬里約30余公里一線。戰役過程中,雙方對多個陣地進行了反復爭奪。
美第8集團軍總司令范弗里特是典型的唯火力制勝論者。在他的極力主張下,美軍夏秋季攻勢中施展所謂“鋼鐵戰術”,將炮擊數量提高至原來的六七倍,搞出了劇中提到的“范弗里特彈藥量”。47軍全線每個陣地平均每天被炮轟2萬發以上,陣地土石被炸松1米多深。
10月8日,47軍140師418團3營7連指導員李延年所在營奉命對失守的346.6高地實施反擊。敵人炮火猛烈致我軍進展緩慢,李延年和戰友發現敵人每隔3分鐘左右就會打一輪炮,掌握這個規律后,7連利用這個間隙機智地闖過炮火封鎖區,率先奪下一個山頭。經過激烈的戰斗,9日天亮時3營完全收復346.6高地。
在美軍的反攻中,面對輪番強攻和遠程炮火、轟炸支援,3營戰損慘重。當時,李延年所在連只剩下40多個人,其他連隊情況更差。李延年善于做思想工作,針對部隊的情況,先后5次整頓部隊,在營連干部犧牲較大的情況下,協調組織4個連作戰,帶領官兵兩夜一天打退敵數次反撲,斃傷美軍600余人,直到得到上級命令才撤出陣地。戰后,李延年被志愿軍總部記特等功1次、授予“一級英雄”榮譽稱號。
英姿勃發的戰斗英雄李延年(軍博展出)
至10月18日,“聯合國軍”在西線的整個進攻被粉碎。東線的戰斗于10月3日打響,至22日結束,敵人整個秋季攻勢徹底失敗。戰役期間,志愿軍斃傷俘敵7.9萬余人,而美軍陣地僅推進467平方公里 ,平均付出170人的傷亡,才占去1平方公里土地。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認為,“聯合國軍”這種攻勢在戰略上是完全失敗的。他在給杜魯門的報告中說:用這種戰法,美軍至少要用20年的時間才能到達鴨綠江。“聯合國軍”得不償失的進攻遭到美國國會的指責。前文中出現的范弗里特還被國會議員質疑使用的彈藥太多,完全是“浪費納稅人的錢”,提出對其進行調查,并召他前往國會接受質詢。雖然他僥幸過關并且死性不改,但巨量的彈藥消耗卻未能給美軍帶來勝利,使范弗里特彈藥量變成了軍史上的一個笑話。
在無法以軍事壓力迫使中朝方面接受其無理要求,并且付出了重大傷亡后,美方不得不灰頭土臉回到談判桌前。該劇也是以雙方恢復談判而結束。
美軍被打回談判桌前(軍博展出)
10月25日,中斷了2個多月的停戰談判在板門店復會。期間又經過談判場內場外多輪劇烈斗爭,終于11月27日上午11時,雙方代表才批準了按照現有接觸線所確定的軍事分界線。至此,雙方在實質性問題談判上取得了第一個協議。
美方在談判場上一貫蠻橫無理、漫天要價,只有讓他們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他們才會泄氣,才能真正地尊敬對手。直到今天他們仍然在犯著老毛病,但中國人民不慣著他們,因為從70年前起,我們就不慣這毛病。
2
能文能武的軍隊干部是啥樣?
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紹了電視劇《能文能武李延年》的故事背景與一些真實歷史情況,可以看出這部劇對歷史進行了高度還原。當然作為一部成功的藝術作品,該劇不是照著歷史原模原樣來拍,而是通過藝術加工來塑造典型人物,因此這部劇的情節很飽滿,通過多個側面反映了一位能文能武的軍隊干部的立體形象。這一部分就來解讀該劇反映了軍隊干部的哪些工作內容與業務素質。
本文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新媒體與公眾號“跟陶叔一起學”合作的“走近軍博學軍史”系列文章的第二篇。這是第二部分:能文能武的軍隊干部是啥樣?
首先,李延年是7連指導員,是一位政工干部
近些年來,有些軍事劇只表現英勇與犧牲,卻不說明英勇犧牲的動力從何而來,不解答為什么要打仗、為什么能打贏的問題,甚至刻意回避黨員、政委、指導員等角色,有的還要夾帶私貨。在那些影視產品中,革命斗爭精神被哥們義氣取代,共產黨的軍隊被拍成了江湖幫派,看著就覺得味不對,是遇到了偽劣產品。
而在該劇的開場,就告訴觀眾指導員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是政工干部的本事。
許多觀眾都評價處理小安東開小差事件這場戲拍得好,表現了李延年高超的政治工作水平。李延年非常清楚地點明了小安東要逃跑的原因:為了活著回去跟救過他命的二妞結婚。這說明他對連里每一個戰士的情況都非常了解(這一點后來從營教導員口中也得到驗證)。而做好經常性思想工作,熟悉官兵的經歷、家庭、個性、愛好和特長,就是連指導員的基本職責。接下來,李延年從個人的小家延伸到國家這個大家,結合戰士們親眼見到的朝鮮村莊的慘狀,講清了保衛國家對個人家庭的意義——只有將美國鬼子趕出朝鮮,才能保證每個人都過上安寧的生活。道理講透了,戰士們低落下去的士氣重新高漲起來,而小安東也反省了自己錯誤,邁出成為一名合格戰士的第一步。
而全劇中,隨處可見李延年進行經常性思想工作的片斷。連里每一位戰士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自己的脾氣秉性,也并不天生就是英雄。戴眼鏡的王毓文,是個書生兵,一心想當班長帶隊伍,第一次上戰場卻尿了褲子;解放戰士羅厚財,總是擅自行動去撿美軍留下的寶貝,被戰友叫老落后;五班長韓冬年看不慣羅厚財,找機會就要吼他幾句;二班長陳衍宗作戰勇猛,卻沒有組織觀念,在戰斗中扔下班里的戰士,只顧著自己追敵人……對這些同志的問題,李延年非常清楚。他關心愛護著每一位同志,始終關注著每個人的成長,解開他們的思想疙瘩,推動著他們的進步。特別是他對五班長說的那句“尊重和信任也是戰斗力”,更是揭示了7連在最后的決戰中爆發出強大的凝聚力與戰斗力的原因。這部劇里的英雄人物,并不是那種個人血勇的突然爆發,而是有著合理的邏輯與清晰的成長軌跡,這背后就是扎實細致的思想工作發揮著威力。
在最后的防御作戰中,各連傷亡減員后,李延年組織官兵進行合并整編,人事安排沒有任何抵觸,迅速融合成為一個新的團結有力的集體。這體現出他優秀的組織能力,同時因為之前的劇情已經對他的威信與影響力做了足夠的鋪墊,使得此時的情節發展顯得相當自然與合理。一名優秀的政治工作干部,就是像這樣在關鍵的時刻挺身而出,起到定海神針一樣的作用。
其他的如場景安排與道具運用,該劇也有獨特的匠心。動員會、班會討論等場景多次出現,生動反映了志愿軍的政治思想活動,同時對情節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左圖為劇中班會的場景,右圖為軍博展出志愿軍戰士班會歷史照片
左圖為劇中動員會的場景,右圖為軍博展出志愿軍動員會歷史照片
還有一個貫穿全劇的重要道具——戰斗日志。它記錄著連隊日常工作,總結經驗教訓,更重要的是記錄下戰士們的英勇事跡,讓每一位英雄的故事被銘記與流傳。要把自己的名字與事跡登上這本日志,也是每一位戰士英勇殺敵的重要動力。
劇中李延年將戰斗日志的記錄工作交給文書王毓文
軍博展出的志愿軍戰斗日志及內頁
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的最大特色、最大優勢。在敵我裝備、保障等對比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志愿軍就是因為有大批像李延年這樣的優秀政工干部,充分運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激發和調動官兵戰勝困難、戰勝敵人的頑強斗志,有力保證了作戰方針的貫徹落實,保證了戰爭的最終勝利!
反映我軍的影視作品,如果這么突出的特色不表現,這么明顯的優勢不宣揚,反而照著別的軍隊的樣子照貓畫虎搞成不倫不類,是藝術上的短視,根子則是文化上的不自信。而作為一部優秀的軍事劇,《能文能武李延年》對此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受到了觀眾的充分肯定,希望這樣優秀的作品能更多的涌現。
同時,李延年還是一位軍事過硬的指揮員
打仗不是喊一句“沖啊”就完事了,而是有著周密的戰前部署與戰前準備,在戰斗進行過程中臨場指揮必須果斷及時、各環節緊密銜接。戰爭不僅是意志力的較量,更是軍事專業素質的比拼,這些在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全劇圍繞幾場重要的戰斗進行,每一場戰斗都反映出李延年不同方面的優秀軍事素質,同時在戰斗場面的表現上也顯示出比很多戰爭片更出色的專業性。
1. 奪取346.6高地,反映對戰場全局的把控能力
戰前,營長召集各連連長指導員一起開任務分配會。7連被安排做為助攻,這引起了7連長的不滿。但此時,李延年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7連的任務是這場戰斗的關鍵,能夠影響全局,而且在完成任務之后還可以擴大戰果。這體現出李延年對戰場情況的深入理解,和對上級決策意圖的準確領會。
左圖為劇中戰前任務布置,右圖為軍博展出志愿軍對照沙盤研究戰術
接著,他又建議在正式進攻開始之前,增加一次襲擾,不光可以迷惑敵人,還能進一步暴露敵人火力布置,并留出時間做好掃雷破障準備。這個建議為奪取勝利、減少傷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李延年對戰場全局的把控能力,并有豐富的戰斗經驗與高超的智慧。
戰斗開始之后,劇中對志愿軍夜襲的實際操作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襲擾時使用稻草人吸引敵人火力,并記錄位置;破障小組剪斷鐵絲網后再搭上,排雷小組取雷后將坑填上,避免被敵人發現;正式戰斗中,每個隊伍都有明確的進攻方向,敵人的碉堡分為好幾個層次且火力交叉,炸碉堡時需要班組之間相互配合,用機槍和迫擊炮攻擊射擊口來掩護爆破手;通過吹哨子發指令,用蒙著紅布的手電筒向后方部隊發信號……這些戰斗的細節,能讓觀眾感覺身臨其境,同時也讓情節更飽滿豐富,引人反復回味。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表現志愿軍戰斗隊形的畫面體現了較高的專業性。
很明顯的就是沖鋒時的隊形。不同于一些影視劇的密密麻麻,給敵人當移動靶子的拍法,這部劇里志愿軍發起沖鋒時遵循了“三三制”的原則,以三到四人組成小組,一個班分成三個小組,各組之間相互掩護,發揮最大的作戰效益。這是我軍最有特色的步兵“班組突擊”戰術,但恰恰以往表現不多,該劇有所體現,但限于篇幅并不是重點。
上圖是劇中沖鋒場景,下圖是軍博展出志愿軍沖鋒歷史照片
很多人喜歡說志愿軍搞人海戰術,這種說法對比敵方的回憶也可以看出錯誤。美國人撰寫的《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中就記載:“有人曾說,中國軍隊就像人浪一樣,但這么說也許并不完全恰當,實際上最初只是很小的波浪,隨后越來越大,一輪大過一輪;第一輪進攻可能只是一個班,然后是一個排,隨后就變成一個連。”
劇中迫擊炮的布置也是注意分散,而不是為了畫面好看擠在一堆,生怕敵人的一發炮彈打不全。
左圖是劇中迫擊炮擺位,右圖是軍博展出志愿軍迫擊炮陣地歷史照片
2. 穿越封鎖區,反映對戰爭難題的破解能力
穿越封鎖區的戰斗雖然不是與敵人面對面的較量,卻需要指揮員有高超的觀察能力與超常的膽識。而在歷史上,李延年確實指揮連隊在炮擊間隙逐坑躍進,藏身彈坑躲避爆炸飛濺,有效降低了戰士的傷亡,成功穿越封鎖區。
戰爭作為人類矛盾斗爭的最高形式,并不僅僅因為它是最暴力的手段,同時也因為在戰爭過程中,人類需要使出最高的智慧來解決一系列難題。志愿軍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由于火力、裝備的巨大差距,在這場戰爭中必然需要解決層出不窮的難題。而志愿軍中恰恰就是有著一大批像李延年這樣優秀的官兵,能夠正視難題,不怕難題,總能找出巧妙的辦法解決難題,成就了偉大的勝利,創造了人間奇跡。
在軍博展出的史料中就有許多經驗總結材料,介紹如何打坦克、打飛機、克制敵人優勢。破解戰爭難題,是志愿軍全體官兵的共同任務,而李延年則是完成這項任務的佼佼者。
軍博展出的介紹打坦克、打飛機等克敵制勝先進經驗的材料
作為這場戰爭優勢方的美軍,卻陷入了軍事智慧短缺的困境。雖然他們新名詞花樣翻新,所謂“絞殺戰”、“鋼鐵戰”、“磁性戰”、“火海戰”、“坦克劈入戰”、“空坦炮步協同戰”……其實核心就是一招:利用其火力與裝備優勢對志愿軍一通亂炸。他們從來沒有真正研究透對手,每次都是希望把手中的利器換個姿勢使出來,靠著氣勢洶洶就妄圖壓垮志愿軍。這種戰爭思維的懶惰,注定他們取得不了最后的勝利。
3. 防御美軍進攻,反映戰斗的組織與指揮能力
作為該劇最重頭戲,陣地防御戰最全面反映李延年的軍事能力。
防守作戰并不只是依靠戰壕工事拿槍向外突突突,而是需要針對敵人的不同攻擊戰法見招拆招。這就需要敏銳的觀察、果敢的判斷與機智的決策。
敵軍狙擊手對我方精準打擊,這時如果我軍也派個神槍手對射靠槍法取勝,好看但不符合實情。劇中李延年是安排迫擊炮轟擊,迫使對方露頭,再將其消滅,這才是專業的戰場事件處置。
敵人的狙擊手同時也啟發了李延年,他將神槍手組織在一起,針對敵方重點目標集中力量清除,在后面的防守中取得了奇效。這種創造性的做法,在歷史上的原型就是著名的志愿軍“冷槍冷炮運動”。
敵人炮火猛烈,需要將部隊隱蔽,但是346.6高地反斜面過于陡峭,且通道被炮火嚴重破壞不利于部隊迅速返回陣地。李延年安排部隊埋伏在炮火沒有覆蓋的雨裂溝,等敵人上來被我方炮火打擊后,再發起進攻消滅占領陣地的敵人,打了一次漂亮的反殺。
在敵人發動坦克攻擊之前,緊急挖掘反坦克壕溝,并且構建第二道防線,在交通壕中預埋炸藥等著敵人上圈套,連環妙計迭出。劇中用一個長鏡頭完整展現了我軍的戰前準備成果:最前方是單兵掩體,用于伏擊坦克;往后是垂直于敵人進攻方向的反坦克壕;反坦克壕通過向后延伸的交通壕,連接與之平行的第二道防線;最后方是我軍陣地。
長鏡頭中表現的我方工事,左上是單兵掩體,右上是反坦克壕,左下是交通壕,右下是第二防線與陣地
軍博展出的志愿軍挖掘工事歷史照片與使用的工具
出色的戰斗智慧、積極主動的斗爭態度、超強的軍事能力,使得我軍在李延年的帶領下始終堅守陣地,沉重打擊敵人,直到贏得勝利。
能文能武歷來是對軍人的極高評價,但古代所謂的文指的是舞文弄墨、附庸風雅。人民軍隊干部能文能武是啥樣,這部劇向觀眾生動地進行了演示——就是像李延年這樣,政工能力高超兵心所向,軍事素質過硬指揮若定。
是人民軍隊發現了這樣的干部,培養了這樣的干部,重用了這樣的干部,讓他們大放異彩成為萬人景仰的英雄。正是擁有大量這樣的干部,人民軍隊才能無比強悍所向披靡,保家衛國捍衛億萬人的安寧。這也是人們看完這部劇得到的最深刻的體會。
3
武器認認看
文章前面兩個部分分別對《能文能武李延年》故事背景和人物塑造進行了解讀,而觀看軍事片時軍迷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辨識武器。最后這個部分咱們就一起認認看。
本文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新媒體與公眾號“跟陶叔一起學”合作的“走近軍博學軍史”系列文章的第二篇。這是第三部分:武器認認看。
我們隨著劇情發展來逐一辨認。首先在小安東出場時桌子上擺放的槍有3種,分別是中正式步槍、莫辛-納甘M1944式步馬槍和PPSh41沖鋒槍。
中正式步槍
最下方的兩支是中正式步槍,其中一支的槍栓被小安東拿在手里進行保養。
中正式步槍是國民政府購買了德國毛瑟槍的專利后仿制的產品。最早在1935年組織生產,以取代漢陽造八八式步槍,因蔣中正而得名。從生產的角度而言,中正式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
出于中國士兵比歐洲士兵身高矮一些的考慮,仿制時將槍管縮短,同時將刺刀加長,以加強拼刺刀時的戰力。
中正式下護木左右兩側各有一條方便把持的指槽,是那個時代許多步槍的特征。
軍博展出中正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與同一時期日軍主要配備的三八式步槍外觀很相似,但是有幾點重要區別。
三八式步槍,是日本于1905年(即明治三十八年,這是三八的來源)研制的一種旋轉后拉槍機步槍,在侵華戰爭中大量使用。
首先是長度,中正式長1110毫米,而三八式全長1280毫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步槍。雖然中正式加長刺刀長度,拼刺刀時還是會吃虧。但是小日本那個子配這么長的槍確實也是挺迷的。
其次是三八式在拉機柄(即槍栓)上方有一個防塵蓋,這就是它“三八大蓋”外號的來源。
最后是槍托。一般步槍的槍托與下護木都是用一整塊木料,三八式的卻是用兩塊木料拼的,因此槍托上有一條拼接縫。日本人的小算盤打得賊精,光這一項,就不知道得省多少木料。
軍博展出日本三八式步槍
三八大蓋與中正式的原型毛瑟槍長度對比
莫辛-納甘M1944式步馬槍
桌子最上方放的是莫辛-納甘M1944式步馬槍,是蘇聯軍隊上世紀40年代的裝備。該系列步槍最由俄軍槍械設計師莫辛和比利時人納甘兄弟共同設計。志愿軍部隊大量裝備的是蘇聯提供的1944年的改進型。
該槍射擊精度好,性能穩定,為二戰結束前蘇聯軍隊的制式步兵武器。
軍博展出的“冷槍冷炮運動”中涌現的“志愿軍特等神射手”張桃芳戰斗照片及他使用的M1944式步槍
這款槍顯著特征是扳機護圈前的三角形彈倉,彈倉上有兩道縱向加強筋,彈倉底部可以打開快速退彈。
在劇中,裝備的重度美粉羅厚財吐槽五班長“天天抱著個水連珠子”。這里的“水連珠”就是指的就是莫辛-納甘步槍。莫辛-納甘步槍傳入中國后,因其槍聲清脆,供彈、發射動作干脆,連續發射時如同水珠濺落,就得了個“水連珠”的外號。
羅厚財吐槽堅決不用美械的五班長
劇中戰士手拿水連珠的近景照
PPSh41沖鋒槍
桌子中間放的是PPSh41沖鋒槍。PPSh-41沖鋒槍,由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格里戈利·斯帕金于1941年設計完成。到上世紀40年代末,該系列槍生產了約600萬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產量最大的沖鋒槍。
PPSh41在國內被稱為“波波沙”。其顯著特征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槍管外鏤空開窗的散熱片。
散熱片伸出了槍口并有一個斜角。這個設計起到了補償器的作用,不僅抑制槍口上跳,又可以降低后坐力。這個設計還讓槍口火花變得更大更明顯。
充當槍口補償器的散熱片
另一大特征是它的彈匣。小安東桌上放的波波沙裝的直板彎曲彈匣,可以裝35發子彈。而它最惹人注目的是另一種裝71發子彈的彈鼓,后來李延年手里拿著的就是裝的彈鼓。
我國在1950年仿制了波波沙,即50式沖鋒槍,它是新中國第一種批量生產的國產制式沖鋒槍,當年即生產3.6萬支裝備部隊。50式基本是原模原樣照抄(都是社會主義兄弟客氣個啥)。
上圖為波波沙,下圖為50式(軍博展出)
PPS-43式沖鋒槍
劇中出現的另一種蘇式沖鋒槍則是PPS-43式7.62毫米沖鋒槍,是蘇聯蘇達列夫工程師設計的PPS-42式沖鋒槍的改進型,1943年正式列為蘇軍制式沖鋒槍。該槍從1943年開始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后停產時為止,共生產了約100萬支。
兩位戰士拿的都是PPS-43
國內把該槍叫做“波波絲”,結構上比波波沙簡單輕便。因為有可折疊金屬槍托,志愿軍又稱之為“鐵把子”沖鋒槍。
軍博展出蘇制PPS-43式7.62毫米沖鋒槍
我國于1954年仿制PPS-43,定型為54式7.62毫米沖鋒槍。沒錯,又是完全照抄。這款國產槍最著名的照片是雷鋒叔叔拍的這張。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羅厚財在劇中第一次出場就沖副連長要“大八粒”。大八粒指的是美軍的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M1伽蘭德是二戰中最著名的半自動步槍,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大規模裝配部隊的半自動步槍。該槍性能可靠、堅固耐用,是美國在二戰中使用量最大的單兵武器,總產量超過了400萬支。
軍博展出美制伽蘭德M1式7.62毫米步槍
M1伽蘭德步槍的供彈方式非常有特色,能裝雙排8發子彈,比一次只能裝5發的水連珠有優勢,得到“大八粒”的外號。它體現了美國一貫堅持的單兵武器火力壓制觀點。
因為羅厚財是國軍出身,對美械比較了解,但副連長明顯不清楚大八粒是啥。
大八粒的上下護木比較大,是該槍的重要特征,但是搞得比較重,像是木頭包裹的一坨鐵。
羅厚財搞到了大八粒,但被迫上交
這里順便解釋一下為什么五班長老是攔著羅厚財不讓他隨意換用美軍武器。
并不是五班長自尊心的問題,而是因為軍隊經常靠槍聲判斷敵我身份,如果槍聲不同容易造成誤判。李延年的態度和五班長是一致的,只是提醒他要講究方法,靈活管理注意尊重和信任。
后來戰場上五班長并沒有禁止羅厚財使用美軍的槍。
在最后的防御戰中羅厚財手持大八粒與手持水連珠的五班長并肩戰斗
春田步槍
羅厚財雖然愛美械,但是不專一。大八粒剛到手,還沒熱乎,又豁出命去戰場揀敵人留下的狙擊步槍,差點被炮給轟著。
他揀的這支槍就是春田狙擊槍。
春田槍聽起來特別像個日本名,卻是正經的美國貨,是生產商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的意譯。
喇叭形的擊針尾部、向下彎曲的拉機柄和向上隆起的后段上護木是其外形的顯著特征。
春田步槍在美國服役之后,一直都是美國士兵的標準配置步槍,一直到1936年,被M1式伽蘭德取代。但是二戰開始時M1式伽蘭德產量少,春田步槍略做改進后,被再次生產有了第二春(對得起它的名字)。
而羅厚財揀回來的,則是該槍專門的狙擊步槍改進型M1903A4,加裝了光學瞄準鏡。
軍博展出美制斯普林菲爾德M1903式7.62毫米步槍
M1卡賓槍
劇中還出現的一種美軍輕武器則是M1式7.62毫米卡賓槍。書生兵王毓文第一次實戰就繳獲兩支,很得意地向指導員報功。
M1卡賓槍是美國陸軍1940年左右要求研制的一種替代制式手槍的自衛武器,也是二戰中美軍使用最廣泛的步兵武器之一。
卡賓是英文carbine(馬槍)的音譯,通常為某種步槍的變型,原為騎兵乘騎作戰使用,后來也用于炮兵、傘兵、步兵和其他兵種。
M1卡賓槍是一種半自動卡賓槍,是槍械史上按照公認的卡賓槍定義,第一種專門設計及大量生產的卡賓槍。
M1卡賓槍具有質量輕、射擊時容易控制等優點。它單發射擊,自動裝填子彈,由15發彈匣供彈。與當時的步槍相比進步很多:可更換式彈匣和較大的容彈量,實際射速高而且后坐力低,其射擊精度和侵徹作用比使用手槍彈的沖鋒槍強。
由于它廣泛的用途,到二戰結束時,已生產了超過6百萬支。
劇中美軍手拿M1卡賓槍
軍博展出美制M1式7.62毫米卡賓槍
湯姆森沖鋒槍
劇中還可以看到兩種美軍沖鋒槍的亮相。第一種是湯姆森沖鋒槍,是美國二戰期間生產的著名的沖鋒槍之一。
該槍在1919年設計,由美國自動武器公司生產,并以該公司創建人之一約翰·湯姆森將軍命名。
1942年該槍的改進型M1式正式裝備美軍,成為美軍第一支制式沖鋒槍。不久又在M1式的基礎上改進為M1A1式沖鋒槍。1944年,湯姆森沖鋒槍系列總生產量達到175萬支,因造價昂貴當年停止生產,逐漸被M3式系列沖鋒槍取代。
劇中手持M1A1式沖鋒槍的美軍
軍博展出美制湯姆森M1A1式11.43毫米沖鋒槍
M3式沖鋒槍
M3式沖鋒槍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于二戰時期大量生產的廉價沖鋒槍,于1942年12月12日開始服役。
由于外型像很像用來加注潤滑油(黃油)的潤滑油槍,就有了外號“黃油槍”。
由于外型搶眼,在好萊塢戰爭片里面,M3沖鋒槍經常搶盡風頭。但是美軍其實非常不喜歡它。
設計黃油槍的初衷就是為了便宜,便宜了性能也就不太講究,不僅射速慢,彈匣還容易脫落。
美國人在二戰時采取了重歐洲輕太平洋的戰爭策略,歐洲美軍普遍裝備的湯姆森沖鋒槍,而太平洋的海軍陸戰隊卻只能用春田步槍,后來換裝時,又給的M3沖鋒槍。
畫面前景志愿軍戰士背著的就是M3沖鋒槍
軍博展出美制M3式11.43毫米沖鋒槍
DP式輕機槍
還要提一種大家印象里志愿軍的標志性武器,就是《英雄兒女》里王成使用的帶大圓盤的機槍。
這就是蘇制捷格加廖夫DP式輕機槍。槍身上面那個標志性的大圓盤,實際上是能裝47發子彈的供彈器。圓盤在射擊的時候跟著轉動,外號“轉盤機槍”,又叫“唱片機槍”。
這款輕機槍由蘇聯著名的槍械設計師捷格加廖夫于1923年開始設計,1928年正式裝備蘇軍,型號為“DP-28”,是蘇聯二戰時期最重要的輕武器之一。在中國譯為“德普式”。
有人說劇中沒有出現它的身影,其實是有的,但是沒有重點表現。
紅圈內就是轉盤機槍
軍博展出蘇制捷格加廖夫DP式7.62毫米輕機槍
這部劇中還有其它許多武器,包括重機槍、火焰噴射器、地雷、坦克等等,但由于篇幅已經比較長,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果讀者對相關知識感興趣,可以給公眾號發消息,大家想看就繼續往下寫。
另外,這些武器陶叔也不一定識別得完全準確。如有錯誤,歡迎發消息指正與討論。
對《能文能武李延年》的全面解讀就寫到這。該劇的成功是因為故事內容扎實,反映志愿軍面貌真實立體,道具細節上嚴謹細致且對情節起到了推動作用,能看到創作團隊的匠心,耐人回味,確實難得。希望這樣的軍事題材優秀作品能越來越多。
雖然這個公眾號不能回復,但是在別的平臺收到不少評論。
評論之中有很多非常專業的觀點,讓陶叔受益匪淺。
在獲得兩位原作者同意后,摘錄分享如下。
觀網網友“火流”評論說:
有一點,關于李延年指導員反對羅厚才用M1加蘭德還有個重要理由,就是“大八粒”射速太快,彈藥消耗量太大,以當時的志愿軍后勤保障水平來看,如果大家都用,就禁不起消耗;如果只有羅厚才一個人用,他一個人就帶不了太多的彈藥,而且他用慣了大八粒后,再用水連珠就會影響作戰效果。
在原先的時空,志愿軍也是到后期自己的彈藥供給不上時,才冒險從陣地潛出,摸敵人的武器和彈藥補充自己的消耗,但是要冒著敵人集火造成傷亡的危險。
觀網網友“SFA張橘座”評論說:
打過幾種沖鋒槍,借個樓聊一聊。
波波沙yyds,湯普森還不錯,M3大辣雞。另外再加一個可能劇里面沒有的司登,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小妖精。
波波沙,據槍舒適,重心舒適,重量舒適,握把舒適。射速極快,槍身震動大,但是槍口上跳不嚴重。保險,快慢機設計的匠心獨蘊,動作可靠。射擊疲勞感不強。因為射速快,老射手往往是據槍瞄準后只打短點,不掃射。
湯普森,據槍還算OK,重心靠后,感覺偏重,但實際上不太重。射速較快,槍身震動一般,槍口上跳略嚴重。加工精細,射擊疲勞感一般,動作可靠。但是彈匣設計絕對是日了狗了,需要把彈匣后面和扳機圈前面的凹凸卡槽對上。晚上操作絕對想罵娘。
然后開始吐槽M3。
M3,絕對的辣雞,據槍極其痛苦,重心集中在槍機上,而且槍機設計的極重,雖然降低了射速(射速較慢),但射擊時能明顯的感覺到槍機的后座感,因此槍口的上跳反而感覺不明顯了。整體重量比湯普森還重,槍托是鐵絲伸縮托,打開槍托后重心基本無變化,因此無依托據槍時就是練肌肉,疲勞感極強。保險就是那個防塵蓋,很有意思,但是感覺開保險的動作會比較慢。旋轉式的拉機柄容易損壞,壞了之后就很抓瞎,需要用手指伸入槍機上膛,非常酸爽!如果搞錯了,被夾了,就更酸爽了。整槍的設計連司登都不如,司登怎么說也是個圓滑的水管。M3這貨就是左右兩片沖壓的厚鐵板,包住槍機彈簧和槍管后找了個初級焊工焊起來的。焊紋粗壯,不均勻,且割手,持槍時重量都被握彈匣井和握把的左右手虎口承擔,平常持槍就很難受,運動的時候手就更容易與焊紋摩擦而被劃傷。據槍射擊的時候,后座再劃傷一次。這槍,不戴手套我不打。還好瞄具設計的極其簡陋,誰據槍瞄準射擊誰zz,直接掃射就很好。另外因為重量大,經常用背帶掛在脖子上分擔重量,因此也是頸椎病的好朋友。
而且還有一定幾率玄學走火。
哎,不說了,絕對的大辣雞。
二戰,美國能設計出這種武器,還大量使用絕對是個神奇的事情。
但想到革命前輩用這樣的武器對抗強敵,還是很欽佩。
再加一個小妖精司登,絕對的經典。重量極輕,幾乎無感,據槍很隨意。槍托比M3的好一些,但依舊太簡陋了,肩膀很痛苦。重心主要也在槍機處,但是很好控制。射速比M3快一點,也很好控制。保險和波波沙的思路類似,只是更加簡陋,但也好用。瞄具具備一定的象征性,但也能用。水平供彈的設計,使其掃射起來非常舒適。該槍整體就是輕便好用,算是簡陋設計中最好的了。但是脾氣就像小妖精,愛故障,愛走火。用它,你和你的戰友,能否活到戰爭的最后?這得看命。
軍博展出英制司登MkII式9毫米沖鋒槍
但是這些武器都是革命前輩們使用過戰勝強敵的武器,無論我是否喜愛他們,都向前輩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另外,還有一些網友說劇中出現了56式輕機槍,也就是指的下面這款槍。
陶叔認為這不是56式,而是其原型蘇制RPD-44輕機槍,這款槍1944年就已經定型,出現在1951年的戰斗,也不是不合理。
當然朝鮮戰場最主要的蘇制輕機槍,還是DP式轉盤機槍。
作者:跟陶叔學編程 來源:跟陶叔一起學微信公眾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