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珠還,嶺表帆歸,萬方樂奏,九州同慶。
這一天走過漫漫一個半世紀的長路終于分分秒秒地臨近了!在億萬中華兒女的翹望中,五星紅旗與紫荊花旗將在祖國的香港冉冉升起。光榮與夢想伴著凌空的禮花綻放在天際,屈辱與血淚隨著荏苒的逝波流淌成歷史。
歷史將銘記——公元1997年7月1日,這是中華民族的世紀之約,是全世界炎黃子孫的盛大節日。她標志著百年屈辱史的終結。預示著中華民族與世紀的霞光一起到來的新的偉大復興。在這個盛大節日即將來臨之際,回望香江“一百五十里路”的漫漫歸程,追溯那奔涌激蕩了一個多世紀的愛國潮、強國夢,哪一個中華兒女能不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一
香港,一個詩意浸染、牽人情思的名字,有人說因其“古時盛產香木”而得名,也有人說因港島之薄扶林一帶,有一股泉水清冽而芬芳而著世。孰說更確,無從考證,也不須考證。總之,香木、香江,蓊郁和澤潤了“贈伊相思夢亦香”的香港。今天的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本土及離島四部分,陸地面積約1092平方公里,是鑲嵌在祖國大陸南端、閃爍在南中國海海岸的一顆璀璨的“東方之珠”。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作證,早在史前時期,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已開始生息繁衍在這一片土地,其與祖國大陸有著一脈相承的文化淵源。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在此地置番禺縣,而后香港與祖國一樣朝代興替,歲月播遷,在不同時期曾分屬寶安、東莞、新安等縣治。由于中華民族世世代代不輟的開拓耕耘,至近代,香港的農業、漁業、鹽業、采珠業、制香業、商業和文教事業均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非如殖民主義者所說的那樣,是“一片不毛之地”。
歷史的車輪駛向近代,這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東方之珠”卻受到帝國主義強盜的覬覦和垂涎。1836年,英在華商的喉舌《廣東紀錄報》公然宣稱:“如果獅子(指英國)的腳準備攫取中國南方一塊土地,那就選擇香港吧。”事實表明,19世紀30年代,香港就成為英國殖民勢力蓄意吞并的目標,并成為英國對中國進行罪惡鴉片貿易的主要登陸口岸和走私巢穴。
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的第一戰即在今香港地區的九龍打響。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6·3”林則徐虎門銷煙后,英殖民主義者不甘罷休,9月4日,英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等率軍乘炮艇再次到九龍武裝挑釁,遭到中國水師的英勇反擊,被擊斃17人以上。是役,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保衛祖國領土的英勇氣概。
1840年6月,英國政府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7月5日英軍攻占浙江定海,8月9日侵入天津白河口,義律在白河口向直隸總督琦善遞交了英外交大臣的照會,提出割地賠款的無理要求。昏聵的道光皇帝居然認為這是林則徐等人惹出的禍,罷了林則徐的官,改派在白河口“撫夷”有功的琦善為欽差大臣。琦善在英國強盜的威逼恫嚇下,一再退讓。
1841年1月25日,英軍強行侵占了香港島。2月1日,英國駐華全權代表義律和遠東艦隊支隊司令伯麥聯名發表布告,謊稱已與清朝欽差大臣琦善“成立協定,將香港全島地方讓給英國統治”。這種野蠻的侵略行徑,立即遭到了香港居民的強烈反抗,史料記載,“香港紳民以不愿為夷,聯名控諸撫院。”內地愛國官員、人士也大聲疾呼,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民眾紛紛上書請愿。表達了“白叟黃童,群思敵愾;耕氓販豎,共切同仇”的民情。
即使是顢頇的清政府一開始對拱手送出香港也是于心不甘的。1841年廣州戰役前后,道光皇帝一再命令靖逆將軍奕山“香港地方,豈容給予逆夷泊舟寄住,務當極力驅逐,毋為所據。”直至1842年5月,他還下諭廣東方面相機“收復香港,以伸國威。”但由于清廷政治上的腐敗,經濟上的落后和疏于武備,英軍得寸進尺,有恃無恐。1842年6月,英軍得到增援后,闖入吳淞口,溯江而上,攻陷鎮江,直逼南京,清政府進退失據,驚慌失措。8月29日,清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猥猥瑣瑣地登上英艦康沃利斯號,簽定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在答應支付2100萬銀元的巨額“賠款”的同時,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這是中近代史上第一個寫滿恥辱的黑色日子。從此,神州大地寇禍日亟,中華國運江河日下,一步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難深淵。
一直在關注著東方民族命運的馬克思早在上個世紀就對英國殖民者的強盜嘴臉揭露無遺。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后,馬克思就犀利地指出:“1842年8月29日亨利.璞鼎查爵士簽訂的,并且像新近與中國訂立的條約—樣,也是在炮口下強加給對方的對華條約。”在1858年所著的另一篇文章《鴉片貿易史》中,馬克思還就鴉片戰爭評論道:“在這場決斗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取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的悲歌。”
英殖民主義者并不以攫取香港島為滿足。1856年10月,英又借口“亞羅號”事件,糾集法國組成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3月12日,英軍在九龍尖沙咀登陸,占領了九龍半島南端的呷角。10月31日,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大肆劫掠,并將“萬園之園”—圓明園付之一炬。10月24日,在英國人的炮口下,清政府又與英屈辱地訂下了《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及昂傳洲等島嶼割讓給英國,劃為“英屬香港界內”。
迨至19世紀末,清王朝國勢更加衰弱,甲午海戰一敗涂地,寶島臺灣又成了勝利者——日本的戰利品。于是,世界列強群起效尤,英國更不甘瞠乎其后。l 8 9 8年4月,英以“保衛香港安全”為由,向清政府提出“展拓香港界址”,的要求。風雨飄搖、朝不慮夕的清政府只得俯首聽命。6月9日,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在英國一手炮制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上簽字,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及周圍200多個島嶼“租借”給英國,租期9 9年,自當年7月1日“開辦施行”。至此,英采用明火執仗的搶奪和刀架在脖子上的“談判”,占領了整個香港地區。
香港的割讓是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史的肇端,也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謀求國家統一的一個半世紀之久的斗爭的開始。具有深厚愛國主義傳統的中華民族,特別是香港同胞,為反抗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爭取香港旱日回歸祖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1856年香港華人商店大罷市。1858年香港英資廠商工人大罷工。1898年,英國“租借”九龍半島的消患傳來后,當地一萬多戶居民群情激憤,據有關史料記載。居民“一旦聞租與英國管轄,咸懷義憤,不愿歸英管。”“租界內各鄉聚眾,揚言集資備械,專與洋人為難,眾情洶洶,不可復遏” ,匯成了風云激蕩、聲勢浩大的抵抗運動。致使港英當局宣布的正式按管“新界”的日期不得不臨時改期,草草收場。英國宣布接管“新界”之后,當地居民的抵抗仍沒有止息。4月17日英軍在大浦的軍營遭到當地居民的襲擊。18日。英軍在上涌同200多群眾發生激戰。5月,英軍進攻錦田吉慶圍,遭到當地居民的頑強抵抗,英軍用炸藥將圍墻炸開,才得以進圍。新界中國居民反抗英國武裝占領的斗爭是中國近代愛國史上耀眼而悲壯的一頁。英方定界委員洛克后來心有余悸地說:“······要是有近代化武器,我們的軍隊恐怕要更為難了。即使如此,他們用原始武器開火的那股勁頭,也顯出他們渾身足膽”。
基于中國人民的強烈呼聲,清王朝覆亡后,中國政府一直也沒有放棄收復香港的努力。1919年1月,世人矚目的巴黎和會在巴黎凡爾賽官開幕,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廢棄勢力范圍、歸還租借等七條希望條件,以及廢除二十一條的正當要求,指出英國在香港“無繼續存在之充分理由”。但由于和會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兩個主要戰勝國英、法所把持,中國代表收回香港的努力形同與虎謀皮,被和會主席、法國總理克里蒙梭借口“不在和會權限范圍之內”而輕易拒絕。非但如此,這個不光彩的“和會”還同意將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移交”與日本。帝國主義在巴黎和會上的蠻橫無理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五四”愛國運動的導火索,古老的睡獅怒吼了。6月2 8日,在國內“五四”運動和旅法華工、留學生拒簽和約運動的強大壓力和推動下,中國代表團致電北京政府,指出:“弱國交往,始爭終讓,幾成慣例,此次若再隱忍簽字,我國前途將更無外交可言。……不得已,當時不給簽字。”巴黎和會,雖沒能收回香港,但畢竟拒簽和約,表達了中國政府和人民要求維護中國主權的意志。
1921年12月3日,中國代表顧維鈞在華盛頓會議上,又重新提出廢止各國在華租借地議案。當時,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中國人民“外爭國權”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浪潮洶涌澎湃,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相互爭奪也日益激烈化。這些因素使得英日兩國不得不分別同意放棄威海和膠州灣的租界地。而對九龍租借地,英卻以“沒有九龍租借地香港不能自衛”的強盜邏輯拒絕歸還。
華盛頓會議的結果使中國人民大失所望。1924年1月,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同月23日通過大會宣言中,明確提出了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的奮斗目標。宣言寫道:“一切不平等條約,如外人租借地、領事裁判權、外人管理關稅權以及外人在中國境內行使一切政治權力侵害中國主權者,皆當取消,重訂雙方平等互尊主權之條約。”這段話成了后來一個時期中國外交的指導方針。
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盡管對英、美等帝國主義有很大的依賴性,但也不能無視人民的意愿,不敢公開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遺教,在一段時間里,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條約”的外交方針,多次要求列強廢除租界和租界地。但這一“修約”外交收效甚微,雷聲大,雨點小,“王顧左右而言他”。直至太平灣戰爭爆發前,南京國民政府甚至從來沒有向英國正式提出過歸還九龍租借地。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英軍在香港抵抗不力。僅18天即棄甲曳兵而去,中國人民包括香港人民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了不屈的斗爭。此時,中、美、英已成為抗日的盟國。1942年10月10日,在國民政府的正式要求下,美、英兩國不得不分別發表聲明,準備與中國政府談判“立時放棄在華治外非法權及解決有關問題”。這時正值香港割讓百年之際,應該說這是歷史給予中國人民的一次寶貴機遇。但由于國民政府的軟弱無能,此次談判,中國雖然取得了廢除英在華治外法權和1901年辛丑條約,收回了天津、廣州的英租界等重大成果,但關于收回九龍租借地的交涉卻不了了之。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后,收復香港的良機再至,可是,由于蔣介石奉行的矛頭對內、堅決反共的政策,急于搶奪抗戰勝利果實,結果英國捷足先登,重新占領了香港,蔣介石為了換取美、英帝國主義的支持而妥協退讓,中國收回香港的機遇又一次失之交臂。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宣告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統治的結束,中國人民為香港回歸祖國的斗爭揭開了新的一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政府多次闡明了對香港的一貫立場,即: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不承認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三個不平等條約;對這一歷史遺留的問題,中國政府主張,在適當時機通過談判和平解決;未解決前暫時維持現狀。考慮到香港的特殊地位以及新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中國政府采取了“暫時不動香港”的政策,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于自己所肩負的實現香港回歸和祖國統一的歷史使命則旦夕未敢忘也,從來沒有懈怠過。毛澤東、周恩來在六、七十年代會見英朝野人士時,都說明了中國的立場。1972年10月19日在會見英保守黨上院議員湯姆森時,周恩來對他說:香港是中國的領土,割去的領土總是要收回的。“但是,中國有個政策,就是不要急急忙忙搞這個事。總要在適當的時候,談判這個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不久,鄧小平同志即提出了八十年代的三件大事,把解決包括香港問題內的祖國統一問題提上具體日程,并把“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運用于解決香港問題。
從1982年開始,中英兩國就香港問題舉行了長達二年之久的談判。會談之前,面對英方放出的抱著三個條約不放的試探性氣球,鄧小平一言九鼎,開宗明義:“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他說如果中國在1997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8年以后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針對英方所謂中方如收回香港會產生“災難性影響”的危言聳聽,鄧小平說,如果真的會有什么災難性影響,“那我們就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作出決策”!
1983年7月,會談第二階段開始,英方不得不收起其“三條約有效”的論調,又花樣翻新。企圖“以主權換治權”。對于這種“狙公”的伎倆,中國政府當即予以了駁斥。談判陷入僵局,緊接著英國又借機大打“經濟牌”,希圖迫使中國就范。鄧小平正告英國有人士:想用主權換治權是行不通的,英國政府必須改弦更張,以免出現到1984年9月,中國不得不單方面公布解決香港問題的方針政策。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終于在北京正式簽署。雙方確認:中國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英國政府將于同日把香港交還給中國。1985年5月27日,中英雙方在北京互換經兩國政府首腦簽署并經雙方按各自法律程序批準的《聯合聲明》批準書,《聯合聲明》自即日起生效。這標志著香港從此踏上了回歸之路。
12年的過渡期充滿了風風雨雨。英國不甘心于其殖民主義勢力在香港的喪失,不斷地節外生枝,給香港的平穩過渡和順利交接制造障礙。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任何節外生枝都動搖不了中國和人民收回香港的堅強決心,任何風風雨雨也阻擋不住香港撲向祖國懷抱義無反顧的歸程……
“陌上花開,宜緩緩歸矣。”中華民族等了一百五十多年。這一天終于來臨了。啊!香江,你雖千回百轉仍癡心不改地奔向大海的懷抱,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的縮影嗎?
二
香港這顆一度蒙塵而又重光的“東方之珠”,折射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而又歷久彌新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光譜:
1、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情感是華夏文化長期滋養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在民族心理上的一種積淀。
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中形成的,已經植入我們民族基因中的那種對于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是任何力量也無法割斷、無法改變、無法征服的。這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是我們的祖國統一事業和民族振興事業一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雜英紛已積,含芳獨暮春,還如故園樹,忽憶故園人。”這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首詠紫荊花的詩,用來描述一百五十年來香港人民那種“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祖國情結十分恰切的。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根須延伸了五千年,中華民族在這片古老的東方土地上,共同開發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共同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也形成了“心有千千結”的祖國觀念,形成了血濃于水的民族親情。正如那首由一位香港歌手首唱、并很快風靡全國的歌中在唱到的:“我的祖先已將我的一切,打上中國印。”
一百五十多年來,香港雖然被殖民主義霸占,與祖國相互離散,咫尺天涯。
但在香港人民的心目中,他們永遠是中國人。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香港人民仍頑強地固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傳統。一個半世紀的潮起潮落,云卷云飛,他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休戚與共,道義爭擔。孫中山創立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和同盟會曾先后在香港建立重要機構,香港一度成為革命運動的指揮中心和活動基地,香港愛國商人在財政方面給予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支持功不可沒。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香港工人階級與祖國內地的反帝愛國運動相呼應,舉行了震驚中外、山呼海嘯的省港大罷工。抗戰時期,香港各階層民眾自始至終關心和支持祖國抗戰。日軍占經香港后,活躍在這兒的抗日武裝——港九大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五個大隊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民眾更通過各種渠道支援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對祖國內地的建設特別是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起飛發揮了幅射作用。每當內地發生重大的自然災害時,香港人民總是感同身受,踴躍募捐。祖國更是沒有一刻也忘記香港人民。從困難時期修筑的東深引水工程到奔行了近30年的三次特別快車,都凝聚了祖國對香港人民的濃濃的情思。香港這個祖國南陲的彈丸之地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奇跡,是以中國人為主的香港人勤勞智慧、勇于開拓,善于把握機遇的結果,同時也是與祖國的關愛和呵護密不可分的。祖國像不竭的源泉澆灌了紫荊花的絢爛,祖國用無盡的潛能點燃了東方之珠的亮麗。
2、維護中華民族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近代以來中國不絕如縷的愛國主義主題,在這一問題上觀點和態度如何,是檢驗一個中國人是不是愛國、是真愛國還是假愛國的試金石。
中華民族是酷愛自由的民族,有著反抗侵略,抵御外侮,捍衛主權,維護統一的光榮傳統。近代中國飽受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和欺凌,山河破碎,金甌殘缺,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留下了巨大的心靈創痛。愛國志士譚嗣同曾飽蘸血淚寫下這樣的詩句:“世間無物抵春愁,合為滄溟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種特定的歷史遭遇使中華民族別無選擇,使衛國權、爭統一成為中國近現代愛國主義的基本內涵。
鄧小平同志在談到港人治港要以愛國者為主體時曾經指出:愛國者就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誠心誠意地擁護祖國對香港行使主權,不做損害祖國利益的事。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無論何人,無論他政治信仰如何,無論他屬于什么黨派團體。只要他是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的,只要他是擁護祖國統一的,都應該受到人們的敬仰;相反,不管任何人,不管他怎樣閃爍其詞,天花亂墜,只要他甘愿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鼻息,拾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牙慧,制造分裂,維護分裂,就是民族的罪人。
鄧小平同志在親自領導了用“一國兩制”解決香港問題的偉大實踐之后,在如畫的人生夕陽里,望著維多利亞灣那一片已經在望的歸帆,他曾動情地說,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在97年7月1日以后到香港——咱們自己的土地上去走一走,看一看。這位中國人民偉大兒子赤誠的愛國情懷,令每一個炎黃子孫為之動容。
站在世紀的門檻我們終于可以告慰于我們的先輩的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在我們這一代結束了。如今香港的歸帆已經進港。澳門也已鳴笛啟碇歸心似箭。然而由于人為的因素,解決海峽兩岸的暌隔分裂狀態卻迄無大的進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的世紀之憾。臺灣當局:你們本來是可以為祖國的統一作出貢獻的呀?你們聽到了中華民族從歷史深處發出的呼喚了嗎?我們在期待著。
3、中國共產黨人是最堅定的,最熱忱,最徹底的愛國者,中國共產黨的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最高風范,中國共產黨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領導力量。
從1842年作為鴉片戰爭的直接結果的香港的失落,到1997年7月香港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浩蕩長風回歸,香港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歲月滄桑正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一個縮影、一個見證。
近代中國積弱積貧。從南京條約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不平等條約有1000多個之多。這些條約像一把把刀子,宰割著祖國母親的血肉;象一把把鎖鏈,使中國人民受盡奴役和欺凌。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是一個國家發展經濟、強國富民的基本條件,而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使近代中國完全喪失了這些條件。“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蹁躚。”百年來,為了拯救自己的祖國,為了復興偉大的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運動象一浪高過一浪的潮涌拍擊著世紀的堤岸,從來就沒有止歇。但夜是那樣暗,路是那么長!實踐證明,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不可能真正實現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獨立,依靠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官僚買辦資產階級政府收回國家的主權也只能是緣木求魚。
只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斗爭才為之一新,才有了先進的、堅強的領導力量。借助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相統一的科學理論——毛澤東思想,中國人民才有了正確觀察和掌握自己國家命運的武器,才找到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革命和建設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從根本上改交了中華民族的命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社會主義中國的長足發展和中國共產黨為實現祖國統一所制定的既堅定而又靈活務實的政策,更使中華民族徹底洗雪民族恥辱的百年之夢在世紀末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歷史雄辯地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復興和騰飛。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了中國各族人民的利益的黨,是有決心有能力解決民族所面臨的世紀性的歷史課題的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維護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勝利之路,是中國走向富強、走向復興的希望之路。
4、“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人解決祖國統一問題的偉大創造,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實踐的偉大創舉。
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香港、澳門問題及臺灣問題,實現中國的主權完整和統一,是全中國人民的愿望,是一百幾十年的愿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都把解決祖國統一問題作為自己對于民族的莊嚴的不容推卸的責任和承諾,但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卻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充分考慮了和平的發展趨勢,充分考慮了這些地區歷史形成的社會制度和現狀,充分考慮了整個中華民族的長遠的利益。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中成立前夕,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即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以深遠的戰略眼光看到香港“自由港”和“國際通道”的特殊地位及其對新中國發展可資利用的作用,明智地作出“暫不動香港”的決策,為日后創造條件和平解決埋下伏筆。
50年代毛澤東和周恩來就曾提出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60年代初,經毛澤東審定,周恩來曾將我黨的對臺政策概括為“一綱四目”——“一綱”,即臺灣必須統一于中國;“四目”集中起來就是臺灣統一于中國后,除外交由中央統一管理外,保留原有社會經濟制度不變。這實質上是“一國兩制”構想的胚胎。
“一國兩制”的完整構想最初是在臺灣問題上提出來的,但首先應用于解決香港問題。這一構想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既堅定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與尊嚴,又考慮到這些地區的歷史的和現實的情況,照顧到了方方面面使之可以接受,這是和平共處原則在處理歷史遺留問題上的推廣和運用,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不僅如此,鄧小平同志還把實現這一構想與我國社會發展戰略聯系起來,慧眼獨運地把香港、澳門、臺灣已經形成的發展基礎和發展機制作為整個中華民族大團結、大發展的一種寶貴的獨特機遇,他說:“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是符合中國的切身利益的。所以我們講‘五十年’,不是隨隨便便,感情沖動而講的,是考慮到中國的現實和發展的需要。”這樣,就使這一戰略構想有了更深、更有時代感的愛國主義底蘊。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鄧小平同志為什么把“一國兩制”看作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東風已放第一枝。解決香港問題的成功范例使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用“一國兩制”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終將得到圓滿的實現,化為輝煌的現實,中華民族澎湃了一個多世紀之久的歷史潮流是任何力量也擋不住的。
三
守著滄海桑田變幻的諾言,東方之珠風采浪漫依然,她的明天將更加燦爛美好。我們贊美“東方之珠”,我們擁抱“東方之珠”,而與香港這顆東方之珠交相輝映的中華民族光焰四射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同樣也是一顆應該永遠珍藏、永遠也不應失落的“東方之珠”嗎?
明珠本無價,國脈世所珍。江澤民同志指出:“為了將我們的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必須在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中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應該乘伴隨香港回歸撲面而來的中華民族大團結、大發展的世紀風,更加深入持久、生動有效地搞好愛國主義教育,使愛國主義真正成為凝聚、激勵和鼓舞中華民族以嶄新的面貌邁向新世紀的偉大的精神力量:
1、把愛國主義教育與歷史教育特別是中國近代史的教育結合起來。
有一首小詩寫道:“1997,是一個\只有軀體才能充分跨越的\歷史的門檻\而思想卻要留一點在\門外\以緬懷歷史。”的確,在這歡慶回歸、暢想未來的時候。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應忘記歷史。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懂歷史是當代中國發展的一種精神動力。”回望歷史本身,就是我們今天面向未來獲得力量與信心的最好的方式。不忘昨天,才能更好地認識今天,創造明天。一部近代史就是中華民族不甘蒙受屈辱,誓死反抗壓迫,一次次從血淚中奮起并終于走向勝利的歷史。我們要向人民青年深入進行近代史教育。通過教育使人民和青年懂得:由于帝國的侵略,我們的民族曾經承受多大的恥辱,遭受多么深重的災難,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為民族獨立和解放曾經進行了怎樣艱苦卓絕的斗爭,從而倍加珍惜幾代人流血犧牲贏得的國家獨立和國家主權;使人民和青年懂得: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所作出的歷史性選擇,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從而以更飽滿的熱情投身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要使人民和青年從歷史中得出一條信念: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是壓不倒、摧不垮,拆不散的民族,中華民族既然有能力站起來,就一定能夠以更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曾經為人類文明作出過輝煌的貢獻,今后也一定能夠為作出自己應有的、更大的貢獻。“東方之珠,我的愛人……每一滴淚珠都說出你的尊嚴。”可以預期,回到祖國懷抱的香港必將以更加絢麗的光焰閃耀在世界的東方,全世界將驚艷洗卻歷史塵埃而更加容光煥發的“東方之珠”!
2、把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防教育結合起來。
隨著英國“米字旗”在香港的降落,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將正式進駐這塊神圣的國土。駐軍,是國防的標志,也是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象征。近代中國吃盡了有國無防的苦頭。以香港的割讓為濫觴的百年恥辱,其深刻原因固然在于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落后,但國防意識淡薄、武備廢馳也是重要原因。曾幾何時一向以驍勇著稱八旗子弟,在酒綠燈紅中逐步失去了戰斗力。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兵臨南京城下時,清庭亦有人主張借長江天塹與英一決雌雄,道光卻愁眉苦臉地說:“無人無兵無船,奈何,奈何?”這是不重視國防不得不吞咽的苦果。歷史告訴我們:國防是國脈國運之所系。軍隊和國防建設關系國家的安危,民族的存亡,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敗,涉及國家的最高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事業。我們要在全體人民中深入進行國防教育,教育人民把國家的安全和主權始終放在第一位,大家都來關心國防和軍隊的建設。鴉片戰爭所造成的香港的割讓還說明:先進戰勝落后首先表現在國防上,大刀長矛是不足以與堅船利炮相抗衡的,我們必須加強我軍的現代化建設,貫徹注重質量建設,依靠科技強軍的方針,不斷提高我軍在現代條件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自衛作戰能力。全軍同志要從香港的回歸中進一步激發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情系國防,獻身國防,為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而努力奮斗。
3、把愛國主義教育與“一國兩制,統一祖國”的基本國策教育結合起來。
“一國兩制”的構想為中國人民實現一個半世紀之久的團圓統一之夢提供了現實的可行的途徑,香港的回歸,已經令人信服地證明了這一點,但今后的路還長。一方面,香港按照這一構想實現回歸僅是成功的一半,今后仍然有一個按照基本法的規范把這一國策貫徹到底的問題。我們要用香港在祖國懷抱里的成功實踐,向世人生動地說明“一國兩制”是保證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政策,香港的明天將更加美好,而不是相反。另一方面,我們還要運用這一基本國策,繼續做好澳門回歸的后期工作,并下大力解決臺灣的問題。因此,我們千萬不能把“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僅僅看成的國家領導人需要掌握的事,看成是做港澳臺工作人員需要掌握的事,要在全民族普及這方面的教育,使之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深入人心。要學習領會鄧小平同志在這一問題上所闡述的一系列充滿辯證思維的重大原則,例如關于國家主權是第一位的問題;關于“一國兩制”的構想同我們改革開放和“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關系;關于“一國”前提下的“兩制”與“兩制”(特別是主體部分)都不可改變的關系;關于香港高度自治與中央保留一定權力的關系;關于“港人治港”與必須以愛國者為主體的關系等等。引導人們正確認識這一國策的科學內涵,自覺為“一國兩制、統一祖國”貢獻力量。
4、把愛國主義教育與黨的基本路線教育結合起來。
一百五十多年來中國人民為收回香港作過多次努力,都失敗了,為什么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能夠圓了這個世紀之夢?這固然得益于一定的歷史機遇,得益于鄧小平同志的政治智慧,得益于我們黨制定的正確的戰略和政策,但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已經發展了,已經不是昔日“東亞病夫”形象了。“青春作伴好還鄉”。只有有了祖國大地的滿眼春光、繁花似錦,香港才在“潮平兩岸闊”的航路上揚起了歸帆。沒有中國在世界上所樹立的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形象,香港問題的順利解決是不可能的。鄧小平同志有一段話說得非常好:“香港問題為什么能夠談成呢?并不是我們參加談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領,主要是我們的國家這幾年發展起來了,是個興旺發達的國家,有力量的國家,而且是個值得信任的國家。……”為什么我們的國家能夠迅速發展呢?根本的原因,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所確立的是一條正確的路線,逐步開辟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這是近代中國歷史反復告訴我們的不易的法則。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富強與其說是兩個相對獨立的任務,毋寧說是同一主題的兩個變奏。從這一意義上來觀察: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有誰能說沒有對實現祖國統一的深遠的戰略考慮在里邊呢?歷史已經證明,黨的基本路線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路線,也是一條真正愛國主義的路線。每一個真正愛國的中國人。每一個希望祖國統一、富強的中國人都應該竭誠擁護黨的基本路線,維護黨的基本路線,在這條基本路線的指引下勠力同心,團結奮斗,去開創祖國更美好的明天。
祝福你,回到祖國懷抱里的香港!
閃耀吧,中華民族心上的“東方之珠”!
(作者系原軍事科學院軍隊建設部副部長;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原載1997年6月25日《解放軍報》,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王幸生|閃耀在中華民族心上的“東方之珠” ——寫在香港回歸祖國之際
2022-07-01譚亞娣:打疫苗后死亡率更低?看一篇關于香港疫情的學術論文謬誤
2022-04-25?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