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鈕店:一個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的地方
文白 韓曼 張續馨
七月下旬的一天,一輛大巴車駛進承德塞罕壩林場境內,崎嶇彎路兩側的各種樹木引起了車內眾人的議論,他們對每一種松樹的名稱、特性、樹齡、生長期、市場價格等隨口能說得出來,似乎熟悉程度成了一種習慣。
“這棵樹松樹已經得了松毛蟲病,只要用艾草在樹枝下干熏一下,產生的煙霧就能殺死蟲卵把樹救活了。”
這支對樹木格外熱心且十分專業的遠道而來的團隊,既非林業專家更不是游客,而是來自定州市鈕店社區,且30多年與植樹有著濃重情結的“兩委”干部們,此次赴塞罕壩等地,是為傳承紅色精神和學習外地共同富裕先進經驗而來,是一次主題非常鮮明的黨日活動。
變化的是時代 不變的是精神
塞罕壩,一個高海拔、無霜期短的高寒地區,曾經也是一塊不毛之地。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地無數建設者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毅然加入了開墾荒地植樹造林的洪流。在經歷了從1962年到2020年將近一個甲子時光輪回后的今天,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面積由24萬畝增加到115萬畝,增長了近5倍;森林覆蓋率從11.4%提高到82%;林木總蓄積由33萬立方米增加到1036萬立方米,增長了30倍,累計為國家提供中小徑級木材192萬立方米。英雄的塞罕壩人用生命、青春、心血、汗水成功營造起出我國人工林面積世界第一的百萬畝人工林海,創造了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史上的奇跡,摘取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桂冠。
一代接著一代干,獻了青春獻子孫,一張藍圖繪到底。塞罕壩人身上所蘊含的“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精神,不僅被納入第一批46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一,還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充分肯定:“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斗史。你們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這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范意義。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定州市高蓬鎮干部在塞罕壩機械林場造林模范王尚海的墓前獻花
對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塞罕壩精神的概括,鈕店社區“兩委”干部的內心體會頗深。30多年前的鈕店,豈止是窮和亂,還要外加一個臟。因橫亙定州南部的大沙河南岸,每逢冬春多風季節,狂風席卷沙塵遮天蔽日,如同一場薄雪落下。
隨著1993年企業老板出身的趙守坤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這個村的歷史才被改寫。趙守坤確定的發展思路是先治沙(生態環境)后治窮(增加收入),走以綠色發展為特色的壯大集體經濟之路。鈕店村黨員和村民在他的帶領下,從防風固沙入手,栽植大片防風林,這一干就是十多年。它既改善了生態環境,也保住了4400多畝耕地,為日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埋下深深的伏筆。因此,鈕店也獲取了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造林綠化千家村、中國十家小康村等項褒獎。
與塞罕壩人工林建設60多年相類似,鈕店“兩委”干部在“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而聞名遐爾的遵化市沙石峪原黨支部書記張貴順和灤平縣周臺子村黨委書記范振喜的身上也找到了同樣的答案,那就是無論社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作為一名共產黨人要始終保持住當年那股奮斗勁頭、那種拼命精神,而且始終不渝。離開了這股精氣神兒和干勁兒,則一事無成,即使有所成就,也會半途而廢。
父子兩代人“接力” 為集體經濟騰飛插上“綠色”翅膀
對于鈕店人來說,環境的改善僅僅是邁出的第一步,而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方為大問題。1999年,老書記說服村里的干部黨員,決定成立苗木合作社發展樹木種植。為此,他們流轉2000多畝地,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種植了楊樹和南京雪松。合作社所投入的資金里,有吸收村民集資入股股金600多萬,相當于戶均1萬元。但事與愿違,先是合作方毀約,栽好的楊樹賣不出去只好認賠。更沒想到的是名貴的南京雪松竟然不適合北方寒冷的氣溫,特別是一場大雪過后,絕大多數幼樹被凍死。連續兩次集體項目的嚴重受損,簡直把人逼到了絕境。這時,村黨支部的趙守坤主動地做出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讓身為企業家的兩個兒子建平哥倆把這600多萬元損失硬是承擔下來,把村民的全部股金如數退還!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項目發起人,這個責任我不負誰負?
真是危難之際識人品。老書記的這一舉動,在當時村內外引起不小震動。
不久,老書記因患腦血栓病辭掉了支部書記一職。這一來頂替這個崗位?此時,大家一齊想到了老書記的大兒子、身為石家莊一家很有實力的房地產老板趙建平。起初,趙建平面對著鄉親們的期盼遲遲難下決心,是繼續經營企業還是回村創業?他需要有一個了斷。
“我知道你是丟不下企業,但你更是一名老黨員,現在村里需要你,要是不回去當這個村書記,以后就別再來見我。”老父親的話看似囑托,其實也是勒令。
趙建平說:“作為一名有著23年黨齡的老黨員,我理解父親對理想信念的執著堅持。其實,我們兩代共產黨人苦苦追尋的是啥?就是讓村里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
這樣,年近50歲的趙建平最終經不住鎮村兩級的力薦和鄉村們相勸,把企業生意推給了弟弟,只身回村替父親挑起了村支部書記這副擔子。
“從哪兒跌倒就一定再從哪兒爬起來。當好一名支部書記必須得懂經營,發展集體經濟其實就是辦企業,容不得有絲毫的馬虎”,趙建平在暗暗地提醒自己。
“慢功夫出細活兒”。趙建平驅車幾萬公里,走訪了安徽、山西、河南、山東、江蘇等5個省,圍繞選擇合適的樹種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市場摸排,在種植發展方向上決定放棄原來的雪松等改栽植景觀樹種,從選品種、澆水、剪枝、除草、銷售每個環節他都沒放過。
2012年,鈕店終于賣出了部分白蠟等樹種,當年就為集體帶來了80萬元的收入。沒幾年的功夫,村內村外、觀賞林經濟林多管齊下,村集體的樹木遍地開花,就連3780余畝貧瘠的沙荒地也利用起來,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了整整7倍,把年收入從50萬元拉高到350萬元,兩代人、30年共同的夢想一朝得以實現。如今,鈕店的樹種已達到40多個,通過小樹養大樹賣,倒了一茬又一茬,達10次之多,為集體創收達1600余萬元。
鈕店發展集體經濟的歷史,其實是一部特色產業發展史。
2012年,趙建平利用自身多年經營企業積攢下的人脈關系,引進了河北首農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落戶鈕店。該企業占地6600余畝,總投資達10億元,主要從事奶牛飼養、牛奶生產,現飼養奶牛2萬頭。借此機會,鈕店把3500沙地流轉給了該公司,并解決了150余人就業務工,月均工資達3700元,每年為該村增加集體收入130萬元。
繼首農落戶之后,保定英利集團國香養殖有限公司、采摘園、有機肥廠等批項目入駐鈕店,3000余畝沙荒地僅每年租金收入就高達200余萬元,成了人人欽羨的“聚寶盆”。
對這些沙荒地進行招商,趙建平提出了兩條“限制”:一是不能帶有污染;二是不能賣沙土破壞村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期間,雖然也有一些企業找到了趙建平開出了較為優惠的條件,但都因受這兩條限制被他拒絕了。
定州市鈕店社區黨支部書記趙建平(左三)在遵化市沙石峪村中阿友誼樹前給市、鎮、村干部講述紅色故事
2014年4月17日,鈕店以合作入股的形式,成立定州市新明農產品農業合作社,并在成立之初與首農公司達成長期合作協議,為其提供青儲玉米的種植、加工等服務。現合作社流轉土地近千畝,年均增收達70余萬元。
同年,定州市華昕清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入駐,以每畝7.34萬元價格征用鈕店130畝一般用地,又為集體新增收入近千萬元。
趙建平深有體會地說:“通過種植樹木發展集體經濟,不僅時間短、見效快、風險小,而且選對了樹種技術再跟上,效益十分可觀,這種做法值得那些手握非基本農田的村借鑒。”
通過發展綠色產業,使鈕店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集體經濟強村,以“四個統一”(統一籌資、統一配置品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為主要內容綠色發展的鈕店模式,被省內外眾多農村干部廣為關注和復制,包括趙建平本人在內的“兩委”干部人人都成了種植樹木的行家里手。
共享發展成果 著力又富又美
公共設施、公共福利、公共住(住房)養(養老)醫(醫療)是否齊備和健全,是衡量一個村達到共同富裕的三個標志之一。
鈕店在這一過程中,開端卻充滿艱辛。
鈕店村黨支部書記趙守坤熱于慈善和公益事業,從1992年2008年他先后為貧困戶、老黨員、弱勢群體、公益事業捐款350萬元。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他一次為災區捐款5000元,交特殊黨費10000元,2008年5月榮獲河北慈善家銅質獎章。
早在1990年,身為五代書香世家傳承人的企業家趙守坤不忍心看到村小孩子們擠在破舊的幼兒園里,毅然拿出10萬塊幫助村里翻建了新處所。
上世紀90年代初,鈕店村不但房屋破,而且是街道窄,一輛汽車想要通過主要街道都費勁。1993年趙守坤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他干的另一件大事是把街道兩旁民居進行搬遷。但是錢從何而來?他拿出了自己多年企業打拼的積蓄160多萬元補貼給拆遷戶,幾乎是每家1萬元。
只要把集體的事情當作個人的來辦,幾乎沒有干不成的。自此,鈕店才有了今天的整齊劃一、一街一景;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
2019年,鈕店村被上級政府批準成為社區(農村),標志著無論是經濟還是社會發展,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靠美景怡人。自1994年開始,鈕店村對路邊、溝旁閑散土地進行整理,并按照"一路一品,一街一景"的原則,采取"騰籠換鳥"的方式,在村內5條東西街和10條南北主街、1條中心街和商業街、20條小街逐漸形成櫻花、玉蘭、法桐等相間的“一街一景一樹種”景觀體系。
種植苗木花卉,大力發展路旁經濟,建起綠色銀行。現該村種植苗木花卉17個品種,總價值達1500余萬元,年增加村集體收入80萬元。
靠鄉村文化陶冶人。2007年6月,鈕店村總投資400萬元,歷時8個月,建成占地35畝的定州市首個農村公園。內有文化墻、24節氣樁、音樂噴泉、涼亭假山、小橋流水等十幾個景觀;法桐、白皮松、華山松、油松、五角楓、馬褂木、玉蘭花、龍爪槐、百日紅等12個樹種。近年來,該村又相繼投資50余萬元進行改造升級,安裝健身體育器材、滑梯、公益宣傳欄等設施,為廣大群眾提供了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特別是將“村規民約”鐫刻在顯耀位置的影壁墻之上。
事業和待遇留住人。2012年,鈕店投資近500萬元,占地7畝,建立了一所可容納300名適齡幼兒就讀的高品質幼兒園。現有教師16名,幼兒學生300余名,共分為小班、中班、大班三個教學階段,每間教室配有鋼琴、電視、空調等,可輻射東牛村、六家村等周邊村莊幼兒就讀。
2014年、2017年,鈕店村又分別投資700萬建成占地30畝的鈕店小學和100余萬元對教學樓走廊及操場進行整體改造提升。如今,鈕店小學擁有教師20余名、學生580余名,其學習成績連年在全市名列前茅,2017年被評為全國特色足球學校。
改善民生以情感人。2015年冬,鈕店村總投資40萬元,在全村實施有線電視入戶工程,免費為村民安裝有線電視接入設備并代繳電視收視費,使村民足不出戶就可以知曉國家大事,洞悉社會變遷,積累生活常識。2016年7月,鈕店村投資1044萬元在全市率先開展天然氣改造工程。2017年3月份正式投用。工程建設過程中,該村集體出資免費為居民安裝灶具和取暖壁掛爐,并負擔除政府補貼70%以外的入戶接頭費用。2017年,鈕店利用本村500米深水井的便利,實現自來水入戶全覆蓋,讓廣大村民喝上了甘甜放心的飲用水。其中,入戶自來水管道共計32610米以及村民用水相關費用,全部由村集體"買單"。
不求個人有 但求大家富
作為全國花卉苗木之鄉的定州市,擁有從業者12萬之眾。這個在當地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樹木種植行當,卻在鈕店人手上創造了不俗的業績。伴隨著跨入定州市村級集體首富,鈕店還獲得不少其它表彰和認可:全國文明村鎮(兩次)、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敬老模范村居社區、中國村官課堂、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示范村老年友好型示范社區、河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項。
先富帶后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影響和帶動其它村共同富裕上,鈕店應當多盡一份責任、多承擔一份義務。趙建平深諳此道。
全體黨員在遵化市沙石峪村紀念館前廣場周恩來總理塑像前合影
早在2016年,趙建平再次利用個人威望和人脈引進了北方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落戶,其目的就是要發揮以強村帶弱村的領富作用,促成涉及鈕店、小章村、北高蓬村、六家村、馬村5個村9000多畝的土地流轉,實現了集體和村民雙增收。
2019年,遠在唐山遵化市的馬蘭峪鎮峪三村申請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項目資金(50萬元),因受清當地生態保護規定的限制,在項目資金面臨泡湯的情形下,鈕店及時出手相助使項目資金落了地。在鈕店具體而專業的指導下,該村黨支部流轉土地50畝,并按趙建平的建議全部種植了名貴樹種——白皮松。4年過去了,透過這一片綠油油松樹,讓人看到的不僅僅喜人長勢,更是綠色的希望。
在鄉村治理方面,鈕店甘當“穩壓器”。對于有的村每逢換屆往往是矛盾爆發期,此時的趙建平比誰都忙,他總能按照鎮黨委的意圖,對凡是在換屆穩定上存在問題的村,以個人人格魅力把政策講透、道理講明,并逐一化解,周圍很多村干部群眾自然對他個人信服頗多。
黨的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屆代表、全國人大代表、灤平縣周臺子村黨委書記范振喜國慶70周年閱兵式
借助這次外出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的契機,鈕店“兩委”干部來到灤平縣周臺子村進行現場觀摩。在村史館里的展板上一段范振喜的話引起了大家的格外注意:“沒有任何根基,比扎根于百姓更堅實;沒有任何力量,比得到群眾擁護更有力;沒有任何榮譽,比贏得民心更珍貴。”
趙建平說:“對于范書記的模范事跡,我們大都是從新聞里看到、聽到過,30多年來,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向貧窮宣戰,跟病魔斗爭,創造了脫貧攻堅奇跡也創造了生命的奇跡,是一位新時代的‘鐵人’!跟他相比,我們需要付出的努力還很多,路還很遠,很遠!”
萬里繼續走、千擔永遠挑,共富路上不歇肩。沙石峪、周臺子、塞罕壩等先進典型如此,其它地方亦應如此!
作者:文白 韓曼 張續馨;來源:紅色文化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