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環球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華為Mate60 pro背后的大棋局
點擊:7959  作者:花貓哥哥    來源:北大縱橫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3-09-12 10:05:34

 

 

 

最近幾天的中國數碼圈,華為Mate60 pro是當之無愧的頂流。

 

無數人纏著老婆要換新手機,幾十萬人熬夜看一個修手機博主拆機扒芯片,還有人屏幕都快點爛了也搶不到Mate60 pro,更有人一遍一遍聽著“遙遙領先”而熱淚盈眶。

 

全民熱議Mate60 pro之中,似乎所有人都忘了,這一切,本來應該在9月中旬才發生。

 

那么,Mate60 pro為什么提前上市了?背后又有哪些隱秘?

 

01

Mate60 pro和雷蒙多訪華

到底有沒有關系?

 

說實話,當829日華為Mate60 pro發售的那一瞬間,估計不僅廣大吃瓜群眾,就連數碼圈和業界也都是一臉懵的。

 

為啥?

 

因為Mate60 pro完全不符合任何一種新手機發布流程。

 

新手機的發布,并不是把手機往商城一上架就完了,而是一整套系統工程。

 

要發布新手機,首先要沒有放風進行提前預熱,讓消費者提前了解手機的外觀、功能、特性等信息,提高消費者的期待值。

 

然后,要及時對各個經銷商的網點(包括京東等線上網點)開始鋪貨,畢竟你發布了,消費者買不到也是白搭,然后準備宣傳口徑、物料以及人員培訓,保障銷售效果。

 

最后就是發布會了,官宣賣點、配置、價格,以及購買方式等等,然后線上線下同時發售。

但是這次華為呢?

 

完全顛覆了這種模式。

 

原計劃,華為將在912日召開發布會,一切的時間節點都是針對912日準備的。但是在829日,發布會沒開,手機就直接在官網開售了!

 

也就是說,手機沒有經過媒體預熱,直接就拿來賣了!

 

結果就是整個銷售過程火爆與混亂共存:

 

 

除了部分營銷網點,大部分網點都沒有完成鋪貨,甚至連展示機都拿不到!

 

以往的新手機發布主力京東、天貓等旗艦店,也完全沒有上架,想買的人只能涌入華為商城去搶,而且基本搶不到。

 

當然,最關鍵的是,無論是華為官方,還是合作方以及經銷網點的宣傳物料,都對芯片型號、是否5G等問題諱莫如深。

 

你就是問銷售網點的工作人員,他們也不會告訴你的,這簡直不像在賣手機。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你去買車,總要知道這車是啥發動機吧?你不告訴我發動機,我怎么買呢?

 

但是華為這次的做法,就是不告訴你到底是啥發動機,還要把車賣出去的節奏。

 

既然官方不說,那就別怪好奇心過剩的吃瓜群眾去自己探尋答案了。

 

于是,第一批Mate60 pro就遭了大罪了,有人測冷凍,有人測跌落,更有甚者,在829日,一個數碼維修博主把Mate60 pro大卸八塊,而且直播全過程,最高時有20萬人在線觀看,真是驚人!

 

拆機結果表明,該手機的核心電源管理芯片和CPU都是華為海思,CPU型號疑似海思麒麟9000S

 

 

此外,雖然這款手機不會顯示任何4G5G字樣,但經過網友測速,實實在在能達到500Mbps,這不是5G是啥?

 

但是對于這些網友們自己測試的結果,華為官方一直表示沉默,不承認也不否認,似乎在和公眾玩一個猜謎游戲。

 

如果說華為偶然反常一次,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營銷手段,那么這么多反常的事情湊在一起,我們就不能說這是偶然了,而是必然。

 

一切的一切,都說明此次Mate60 pro提前上市,是一個臨時、故意且得到授權的行為。

 

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了,而是有著明確的指向性。

 

指向誰呢?我們看看,Mate60 pro提前到829日發售,和誰的時間點撞車了?

 

雷蒙多訪華。

 

所以很多人把雷蒙多訪華遇到Mate60 pro,和當年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時候中國試飛殲20相提并論。

 

當年,蓋茨曾經叫囂,中國絕不可能造出五代機,結果當蓋茨訪華當日,中國試飛了殲20,事后蓋茨說,中方在未告知美方的情況下就放飛了一款隱身機,這簡直就是對我個人莫大侮辱。

 

現在,雷蒙多訪華之前,還放出狠話,“如果華為繼續進行高科技研發,美國將采取更加嚴厲的制裁”。

 

結果呢?

 

雷蒙多就體驗了一把蓋茨的恥辱。

 

不過,雷蒙多被打臉,和蓋茨當年被打臉,有很大不同。

 

我們知道,如果想取得打臉效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密。

 

比如當年殲20試飛的時候,能取得打臉效果,是因為軍工系統是一個獨立、封閉的系統。

 

美國人知道中國大概在研發殲20,但并不知道進度,所以殲20出乎美國人意料地試飛,才取得了打臉效果。

 

但華為能做到這個級別的保密么?

 

光是華為系統內就有研發、設計、生產、品控、營銷等多個環節大量人員知曉此事,加上供應鏈的企業人員,再保密也做不到軍工水平。

 

所以,雷蒙多對華為要發布Mate60 pro,是有心理準備的, 甚至是有預案的,這從雷蒙多訪華之前的一系列表現就能看出來。

 

一方面,雷蒙多放話“我絕不會軟化我的立場,我們注重的是實際行動,中國不能出現超過美國的科技,同時堅決不允許華為搞高科技研發,這就是我的態度。”

 

雷蒙多還說,會不惜一切代價的阻止中國在芯片方面的投資。

 

雖然雷蒙多嘴上很硬,但是在訪華前做的卻是另外一回事。

 

—宣布將27個中國實體從未經驗證的清單中剔除,不再限制其向美國企業購買產品;

 

—同意把韓國、臺灣省對大陸的半導體設備豁免延長一年;

 

—決定把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延長半年。

 

一手硬,一手軟是啥意思?這就是美國人的擰巴態度。

 

因為雷蒙多知道,華為已經攻克了芯片制造技術了,美國精心策劃的科技封鎖失敗了,那么必須調整戰略,換一種方式對付中國。

 

比如,傾銷芯片,比如允許韓國和臺灣省繼續向大陸運送成熟制程(28nm以上)芯片設備等等。

 

目的都是想在中國芯片已經取得突破但沒有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以低價傾銷的方式破壞國產芯片產業市場,來達到扼殺整個產業的目的。

 

這樣一來,在與中方談判時,就有了牌(不要以為雷蒙多是務實派就不會“虛空造牌”),以放松管制為誘餌,以破壞市場為籌碼,以繼續制裁為威脅,逼中國讓步。

 

這就是雷蒙多訪華前的如意算盤,但是中方能讓她如愿么?

 

當然不能!

 

這時候,中國就需要一個事件來打破僵局,于是在雷蒙多訪華第三天,Mate60 pro橫空出世了!

 

中國知道,雷蒙多知道912日發布Mate60 pro的事情,也有預案,但對于提前上市并引發輿論海嘯的事情,大概率是沒有預案的。

 

這樣一來,就打了雷蒙多一個措手不及,讓雷蒙多必須調整自己的談判策略甚至談判底線,為談判桌上的一系列交易爭取主動。

 

所以,如果你把Mate60 pro視為對雷蒙多的打臉,那么只能說你太小看中國的格局了,打臉除了爽有什么實質性好處?

 

Mate60 pro提前發布的最大作用,不是打臉,而是向雷蒙多發出三個信號:

 

第一,不好意思,中國已經突破了芯片制造環節,你過去的制裁沒用,未來的制裁也不會有用!

 

第二,你說的“中國不能出現超過美國的科技”,中國不認可,中國不會屈從美國的壓力,放棄半導體產業投資。

 

第三,不管你愿不愿意看到,中國在芯片制造技術上已經取得突破,你再有意見也沒用,這是既成事實,與其暴跳如雷,不如老老實實放下身段談一些務實的合作。

 

同時,華為偏偏就不發布芯片型號,不承認是5G,至于真相如何,我不說,讓你自己測。

 

這是給美國留下最后一點顏面,以免美國狗急跳墻,對華為搞什么金融制裁或者外國經銷商制裁。

 

果然,Mate60 pro發布后,雷蒙多迅速偃旗息鼓,華為啥啥的也不提了,并且迅速與中方達成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成果。

 

從這個層面來看,中國這一招達到了預期效果。

 

02

華為發布Mate60 pro

意味著什么?

 

Mate60 pro的發布,麒麟芯片的回歸,意義再怎么估計都不為過,我們可以從技術和政治角度去理解它。

 

技術層面,Mate60 pro意味著中國基本打破了美國的芯片封鎖。

 

目前的世界芯片產業,基本上是設計—代工—封裝模式,也就是說設計的只搞設計,代工的只搞代工,封裝(可以理解為把從晶圓切割下來的芯片安上引腳)的只管封裝。

 

華為的芯片設計水平,是全世界頂尖的。

 

比如2020年華為發布的麒麟9000芯片,5nm制程,力壓當時世界最好的芯片驍龍865,穩定世界第一。

 

但問題在于,麒麟9000設計出來了,自己卻生產不出來,只能找臺積電代工,但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后,臺積電無法再為華為生產芯片,結果導致華為手機一蹶不振。

 

但是這次Mate60 pro亮相的麒麟9000S芯片(其實其內部架構和麒麟9000完全不同,我們姑且先叫這個名字),很多軟件竟然識別到了7nm(三星標準的5nm)的級別!

 

現在問題來了,芯片是華為設計的毋庸置疑,那么是交給誰生產的?

 

大概率是中國境內生產的(這個中國境內包括不限于中國企業,外資在中國企業,華為自己新建的芯片生產企業)。

 

但是,國內可是沒有能生產7nmEUV光刻機的。

 

目前國內技術能力最強的芯片生產企業之前公開報道的量產芯片只有28nm啊,怎么可能一下子跳到7nm

 

這就要從去年的一個新聞說起了。

 

2022年,國外著名的科技網站Tech Insights拆了礦機廠商MinerVa的礦機芯片,然后發現其中的芯片晶體管密度達到8900/平方毫米。

 

這個參數已經非常接近臺積電與三星的第一代7nm工藝!最為關鍵的是,這些芯片是中國境內企業生產的!

 

這說明了三個問題:

 

1、中國境內芯片企業已經具備了7nm的生產能力;

 

2、既然是礦機產品,那么就意味著這些芯片具備工業化批量出貨能力(而不是使實驗室搞出來幾片7nm試驗品);

 

3、查詢了芯片生產時間,發現是20217月生產的,也就是說,早在2021年,國內芯片企業已經突破了7nm

 

那么國內企業是怎么突破7nm芯片制造的呢?

 

以下是我個人的分析與推理。

 

一般來說,7nm芯片,需要EUV(極紫外)光刻機,但當年臺積電在試制7nm的時候,因為EUV光刻機還沒到貨,就是用DUV(深紫外)光刻機,通過多次曝光和疊加,實現了7nm工藝制造。

 

對國內芯片企業而言,雖然受限于美國制裁拿不到EUV光刻機,但DUV光刻機卻是有的。

 

也就是說,國內芯片企業理論上同樣有使用DUV光刻機達到7nm制程的能力。

 

但從生產步驟、生產成本、良品率來看,DUV光刻機都遠不及EUV光刻機,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產品良品率低。

 

良品率低,意味著一塊晶圓上切割下來的好芯片數量少,但前期成本一個都不能省,那么這些好芯片的價格,就要覆蓋那些壞芯片的價格,出廠價翻幾倍都是少的。

 

本來這種高成本的生產模式在商業上是無法成功的,但是似乎老天都要給中國芯片產業一個機會,一個天賜良機出現了。

 

2021年,隨著美聯儲大放水,受益最明顯的就是有著去中心化金融屬性的虛擬貨幣,帶來的結果就是比特幣價格暴漲,這讓很多挖礦公司趨之若鶩,礦機需求量也是達到了歷史高點。

 

但是,礦機要想高效率挖礦,就必須依賴高性能芯片,而當時的臺積電和三星都因為芯片荒而忙著給英偉達和AMD保供,根本不會理睬這種小眾的礦機市場。

 

這時候,礦機老板們找到了國內芯片企業,你們的7nm成本高點就高點吧,能供貨就行!

 

于是在國內芯片企業市場化無法突破的時候,出現了一個不在乎良品率也不在乎成本,而且錢多的花不完的甲方!

 

然后,國內芯片企業的7nm生產線就這樣運轉了下來,并在運轉中不斷更新工藝和流程,不斷提升良品率,結果等華為需要生產麒麟9000s的時候,這個生產線剛剛打磨好!

 

所以,麒麟9000s芯片的正中心刻上了2035-CN的字樣,而此前的麒麟芯片,印的都是代表臺灣省的TW,而不是代表大陸的CN,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象征性意義。

 

在美國的嚴防死守下,中國仍然能夠批量出貨7nm的芯片,不僅證明了我們不屈的意志,更證明了美國的封鎖并沒有起到效果,就算你禁了EUV又如何?

 

我用DUV一樣能達到目的,而且一下子突破到了天下第二的層級(和驍龍gen1差不多),這說明中國無論從技術開發、技術儲備、人才儲備方面,都已經完成了從追趕到超越的準備。

 

7nm了,5nm/3nm還會遠么?

 

要知道,隨著生產工藝和基礎材料的限制,人類在沖擊高制程的進程只會越來越慢。

 

也就是說,隨著中國加入賽道不斷進步,中國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小,遲早能達到和臺積電、三星平起平坐的地步!

 

既然中國頂著制裁都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那制裁還有什么意義呢?

 

所以我才會說,Mate60 pro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基本打破了美國的芯片封鎖。

 

從政治層面,Mate60 pro的上市,意味著拜登“小院高墻”計劃的破產。

 

現在,別看民主黨和共和黨斗得死去活來,但是在遏制中國崛起問題上,兩黨的觀點是高度一致的。

 

只不過,在具體方法上有所區別。

 

在特朗普政府時代,貿易戰是兩國競爭的主旋律。

 

但到了拜登時期,中美競爭的主戰場已經切換到了科技層面。

 

所以我們發現,美國政府開始頻頻用一個自創的新詞“小院高墻”(small yard, high fence),來替代特朗普時代的“脫鉤”(decoupling)。

 

如果我們回顧拜登的對華政策,就會發現拜登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戰略來實施的。

 

早在2018年,拜登還沒當上總統的時候,拜登就提出了“小院高墻”這一概念,大概意思是美國政府需要確定與國家安全直接相關的特定技術和研究領域(即“小院”),并劃定適當的戰略邊界(即“高墻”)

 

20212月底,拜登剛當上總統沒幾天,就簽署行政令,以“保護美國供應鏈”為名,要求聯邦機構對四種關鍵產品進行100天審查,包括半導體芯片、電動汽車大容量電池、稀土礦物質和藥品,將“科技遏華”的主打路線擺上臺面。

 

今年8月初,拜登又簽署行政令,限制美國在所謂敏感高科技領域的部分對華投資,包括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以及特定人工智能系統。

 

為什么拜登要選擇“小院高墻”呢?

 

因為經歷了貿易戰之后,拜登很清楚地認識到,直接選擇與中國經濟硬脫鉤代價太高,也不符合美國利益。

 

要遏制中國,美國就必須進行戰略調整,以己之長攻人之短。

 

美國的長處是什么?

 

是科技,是創新。

 

拜登很自信地認為,中國的幾乎一切科技進步,都是建立在西方的理論基礎和技術基礎之上的,光伏如此、新能源汽車如此、手機也是如此。

 

就算中國有創新,但也是只是從12,而不能從01

 

所以拜登認為,只要建立個小院子,然后拉幾個盟友共享技術,再排除掉中國,不讓中國學會1,就可以讓中國技術失去發展方向,最終被美國遠遠甩在后面。

 

在科研圈子,交流和借鑒是至關重要的一種啟發思路的辦法,誰不去國外網站看英文論文?誰不去國外開學術會議?

 

所以拜登認為只要卡住了技術這一點,就卡住了中國的脖子,只要中國技術不再進步,那么美國就可以放心地當世界老大,而不擔心被中國超越。

 

這樣一來,美國永遠占據高端,中國永遠徘徊在低端。

 

中國被按在一個遠低于美國和西方的發展水平上,讓雙方保持一種不平等的商品交換,中國做美國科技產品的消費市場,并為美國長期繁榮做出中低端的貢獻。

 

這樣下去是危險的,因為技術停滯意味著無法完成產業升級,只能在低層次徘徊。

 

如果美國再把低端產業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去的話,那么中國就會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高不成低不就,人口大量失業,最終因經濟問題而引發的社會矛盾會導致中國“自爆”。

 

如果不想“自爆”,那么就要找美國談,放松一點技術管制,但代價就是出讓經濟利益、金融利益、安全利益。

 

你看,這種方式是不是比戰爭風險小多了?

 

所以,雷蒙多訪華的任務之一,就是說服中國接受拜登的“小院高墻”戰略。

 

比如,雷蒙多訪華期間強調,“美國對華的技術出口管制主要是基于國家安全考慮,而不是其他原因”。

 

但是,“限制的領域是比較有限的”,“兩國之間99%的貿易與出口管制無關,在這些方面中美經貿合作是可以開展的”。

 

這話的意思就是,小院之內,中國不要打主意,高技術關系美國國家安全,不要指望美國會在這個問題上松口。同時;小院之外,生意該做還是做,不能影響美國從中國賺錢。

 

不得不說,美國人這種不要臉已經到了極致了,一方面刻意打壓,一方面還要從你手中賺錢。

 

但是,這樣的霸權主義安排中國不可能接受。

 

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天賦權利,中國人不能接受被強行指定處在一個弱勢位置上。

 

那么中國就必須以一種方式,向美國發出不接受“小院高墻”的信號,這個信號,沒有什么比華為更合適了。

 

在被你打壓最狠的半導體領域,中國都實現突破了,那么你玩“小院高墻”還有啥意義呢?

 

所以雷蒙多在見到新手機后,只能不斷的重復著“中美經濟穩定的重要性”,只談中美合作,不談中美分歧。

 

哪怕臨走的時候,也不忘說句好話“我持樂觀的態度離開中國,我們將進行對話,一步一步地解決問題,我們進行了坦誠、公開、建設性的對話”。

 

03

Mate60 pro

幫助中美達成了一定成果

 

此次雷蒙多訪華,高科技領域是重點之一。

 

因為華為Mate60 pro橫空出世,無可奈何的雷蒙多只能選擇偃旗息鼓,態度好了很多。

 

這一點,從中國通稿中:“雙方進行了理性、坦誠、建設性的溝通。”的用詞就能看得出來。

 

在中國外交語言中,坦誠和建設性這倆詞經常用,而“理性”一詞卻不常見。

 

這說明什么?

 

說明雷蒙多在會談中,并沒有像布林肯那樣扯一些人權啊、制度啊、民主啊之類的意識形態的東西,而是就事論事,相對來說務實很多。

 

對于這種態度,中國自然是歡迎的,所以中美迅速達成一系列的富有成效的成果。

 

第一是兩國商務部建立直接的聯絡溝通機制。

 

雙方宣布,在中美兩國商務部之間建立新的溝通渠道,成立工作組,由中美副部長級和司局級的政府官員組成,以尋求解決具體商業問題的辦法,工作組將每年舉行兩次副部級會議。

 

為啥要溝通呢?

 

這和美國利益有關。

 

中國對美國來說既是龐大的生產基地,也是巨大的市場,美國商界無法與中國真正割裂。

 

雷蒙多與美國企業界有廣泛聯系,很多時候美國在華企業的意見也會直接反饋到她那里。

 

7月底的時候,高通、英特爾、英偉達三巨頭曾經聯名找雷蒙多,警告拜登政府出臺的出口管制措施,只會影響美國企業在該行業內的領導地位,讓“替代品”更受歡迎。

 

要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大國,每年要進口千億美元級別的芯片,是最大的單一市場,也是很多美國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

 

今年中國出臺反制措施后,美光公司的產品在中國遭部分禁售,英特爾的一項收購計劃被叫停,這就讓美國企業非常難受,生怕自己會成為下一個,丟掉中國市場。

 

所以美國想建立這個工作組,向中國提出美國的重點關切,同時,中國也可以通過這個工作組,更加直接地提出對美國商務部的一些意見。

 

有了這個機制,雙方有商有量,很多事情都好說,就算談不攏,也能提前通報,給對方反應時間。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溝通小組會有企業代表加入。

 

相對來說,企業是最務實的,加入的目的就是讓相關協議能夠落地。

 

所以這個溝通小組不會是泛泛談論怎么解除制裁(或者開放市場)的問題,而是拿著企業案例一個一個來談,一個一個來解決,對等交易,真正兌現中方提出的“合則兩利,斗則兩傷”的原因。

 

第二是出口管制信息交流機制。

 

根據官方說法,這個出口管制信息交流機制,主要作用是解釋各自出口管制制度和改善溝通的機制。雙方將按照各自法律,就出口管制信息進行交流。

 

簡單來說,這個機制,是出于雷蒙多的雙標而建立的。

 

我們都知道,近年來,因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頻繁實施技術限制,特別是對中國,不管啥都要管制一下。

 

但是美國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一招,很快被中國學去了。

 

202010月,中國頒布《出口管制法》,對出口管制體制、管制措施以及國際合作等作出明確規定,然后就是今年我們所熟知的對于鎵和鍺的管制了。

 

說實話,中國管制出口,不代表美國完全得不到這些原材料,但多了一道管制手續后,會帶來成本的增加,更嚴重的是供應的不確定性,因為你根本無法確定在需要的時間能獲得足夠的工業級鎵和鍺。

 

這一招讓美國很難受,這也是美國芯片企業頻頻向雷蒙多施壓的原因之一。

 

雷蒙多推動這個出口管制信息交流機制,作用就是打壓的同時保持溝通,在美國出口管制之前給個理由,避免中國“誤判”并報復。

 

這就相當于,在打你之前喊一聲:注意,我要打你耳光了!

 

但是現在中方也有足夠的籌碼,比如對鎵和鍺出口的管制,比如對無人機相關技術的出口管制,雙方都有籌碼,這個出口管制信息的交流機制同樣就成為一個平等博弈的平臺。

 

特別是在Mate60 pro就橫空出世的背景下,就是告訴美國,你的管制是沒用的,不但付出巨大的代價(美國高科技企業丟掉中國市場),而且促進了中國芯片產業鏈的崛起。

 

在這種情況下,傲慢的美國人才會老老實實坐下來與中方“交流”出口管制信息,過去美國不管是制裁還是管制出口什么時候與其它國家交流過?

 

第三是中美航班增加。

 

我們都知道,由于中間隔著廣闊的太平洋,飛機成了中美兩國人員往來的最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在疫情之前,中美航班每周達到150班,人員來往非常密切。

 

特別是旅游,疫情前中國是美國第一大亞洲游客來源國,每年游客人數超過300萬。

 

雖然人數次于加拿大和英國,而且中國游客的消費能力非常強,中國游客在美消費總額占美國對華服務出口總額的61%,中國游客在美消費達到330億美元!

 

但是,疫情的打擊和美國的脫鉤戰略,讓中美航班受到極大影響,如今,中美之間來往航班數量僅有16班,連疫情前的八分之一都不到。

 

這種航班的脫鉤,讓中美都很難受。

 

經貿關系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可是航班少,你想來商務談判、考察市場都來不了,那還怎么搞商務合作?

 

對美國來說,也很難受,游客的匱乏極大影響了美國旅游業的復蘇,2023年,美國預計將迎來6280萬外國游客,仍比疫情前低21%

 

所以,美國旅游官員一直在渴望中國游客的回歸,中國在取消赴美旅游限制時,雷蒙多稱贊此舉是“美國旅游業的重大勝利”。

 

旅游限制取消了,剩下的就是航班問題了,經中美商定,美國同意增加中美直飛航班,每周由現有的12架增加到24架,執飛中美航線的美國航空公司,也將享受同等的待遇。

 

也就是說,中美直航航班將達到每周48班,基本上達到2019年的三分之一水平。

 

這樣一來,中美人員往來的出行成本將大大降低,雙方人員無論是商務往來還是旅游探親,都將方便很多。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雷蒙多和中國達成的這些共識和談判成果,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美國。

 

畢竟這幾年中美之間又是貿易戰,又是科技戰,中美還輪著玩出口管制,美國跨國企業付出的代價也很大。

 

現在馬上面臨總統大選,拜登政府也需要從中方這里拿到一些訂單,才能對跨國企業有所交代。

 

雷蒙多就毫不掩飾表示,一方面希望中美保持7000億美元貿易額,在中國對美出口下滑的背景下,保持2017年度7000億美元貿易額意味著中方要擴大對美國產品進口。

 

同時雷蒙多也表示,希望增加對華出口咖啡、保健品、美容產品,還期望恢復中美航班和旅游等等。

 

看來這一次雷蒙多訪華拜登給他的KPI考核指標很高。

 

正是這個原因,雷蒙多眼見科技打壓起不到效果后,立馬放棄這個策略,哪怕被國會大佬罵,也要談一些務實的東西,對拜登有所交代,對美國企業有所交代。

 

從這一角度來說,這次華為發布Mate60 pro再次印證了“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

 

偉大領袖對美國曾經有一段很精彩的論述:

 

美帝國主義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這一次雷蒙多氣勢洶洶而來,最后卻能務實理性與中方達成一系列的成果,實實在在就是華為Mate60 pro橫空出世,逼得雷蒙多不得已開始“講一點理了”。

 

04

未來

 

Mate60 pro上市不是華為一家企業的成就,在華為Mate60 pro后面,更是國產芯片產業鏈的集體努力。

 

這是中國人民對百折不撓的華為,最大的褒獎。

 

但同樣值得褒獎的,是Mate60 pro誕生背后,那些憋著一口氣,拼命996的芯片產業鏈的企業。

 

當年中興被罰、華為被禁的時候,幾乎刺痛了所有中國人的心。

 

于是,中國從官方到企業萬眾一心團結起來,死磕芯片。

 

工信部給政策,發改委財政部給錢,中科院給技術,證監會給社會融資,然后就是整個產業鏈條都加入進來。

 

曾經有一位網友用一個擬人化的動畫,描述了這個國內芯片產業鏈這個萬眾一心的悲壯過程:

 

“缺設備,上海方陣議論了一會兒,中微站起來,說我是中字頭,我先上,把蝕刻做了。華創說,哥,我來搭把手。上微看了華為一眼,說光刻我從二十多納米開始追。

 

缺大硅片,滬硅想了一會兒站起來,看了一眼京津冀方陣,說我還年輕,死就死了,我上。中環握緊拳頭致意。

 

缺光刻膠,一眾個頭小的企業手拉手站起來,說我們一個人干不成,但可以一起干。

 

EDA,大家都面面相覷,北京方陣站起來個小個子,華大九天哭著說,大家幫幫我,我去試試。設備出來總要有人試。中芯才要站起來,華虹按住他,說我先來。華潤微說,咱一起來。

 

中芯問那誰來做下游,誰來做應用。封測三雄站起來說義不容辭。

 

兆易匯頂韋爾瀾起也紛紛站起來。整個深圳方陣都站起來,還坐著的企業幾乎都站起來了。

 

華為沉默著抽完最后幾口煙,站起來說,只要我一天不死,就和大家努力自建IDM一天!”

 

如今,整個產業鏈的沒日沒夜的努力,短短3年時間已經讓中國人看到了初步的成果:

 

華為Mate60 pro,王者歸來!

 

當然,在這場揚眉吐氣的斗爭中,更應該贊譽的,是我們全體中國人。

 

中國人嘛,幾千年歷史積淀,讓中國人最敬佩寧死不屈的英雄,鄙視茍且偷生的孬種。

 

項羽性格有缺點,一把好牌打爛,但今人說起來,仍然記得他“不肯過江東”的壯舉。

 

錢謙益呢?哪怕是大儒,如今中國人記起的,卻仍是“水太涼”的鄙視。

 

本來,已經逐漸富足的中國人,覺得在現代社會不會再看到這種寧死不屈氣節了,可是萬萬沒想到,美國制裁的驚雷,打碎了中國人的歲月靜好。

 

然后,中國人看到的是美國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陰謀,甚至把孟晚舟扣留,其無恥程度讓所有人都捏一把汗,畢竟阿爾斯通殷鑒不遠。

 

哪怕和華為沒有一丁點關系的人,恐怕心中也在高呼:站起來,不要跪!

 

在萬眾矚目之下,華為真的沒有跪,真的站起來了!

 

中國人怎么能不歡呼,怎能不雀躍?

 

還有什么比買買買更能體現中國人內心對民族基因中英雄情結的支持?

 

還有什么能阻擋中國人經歷百年屈辱后對“遙遙領先”的追求?

 

華為其實并不完美,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曾被人詬病,但那又如何?

 

自從華為死磕美國制裁的那一刻起,華為就當之無愧成為中國科技自主的一面旗幟,成為中國人心中英雄夢的象征!

 

中國人買的不是華為,是在為華為不屈不撓的英雄史詩而打賞!

 

很多人評價華為,華為能在打壓中取得如此巨大的突破,非常可貴,但更可貴的,是那些一直用Mate20Mate30不換機,一直默默等待華為5G歸來的人,還有在華為最灰暗的時候,仍然買Mate50的中國人。

 

也許,這樣的中國人,才是華為,乃至中國,在這場關系國運的斗爭中,最大的底氣。

 

文章來源于貓哥的視界713 ,作者花貓哥哥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