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先進典型與英雄人物。在知青上山下鄉歷史進程中,也毫不例外地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奮勇當先、甘于奉獻、作出成績、受到表彰的知青先進個人與集體。“知青先進群體”身上所展現的本質特征是那個時代黨的光榮傳統與政治優勢的重要顯現,是接續發展并弘揚至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鋪墊,永遠彌足珍貴。】
知青上山下鄉歷史進程中的“知青先進群體”,與新中國建立以后前3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它產生于知青上山下鄉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事件之中,又在這一特殊時期的特定環境及群體中發揮過重要的引領作用。對廣大上山下鄉知青在農村、邊疆作出的歷史貢獻,黨和國家自始至終給予了高度贊賞和肯定。經中央審定并批準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2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對廣大知青在廣闊天地里,經受鍛煉,接觸實踐,增長才干,為開發、振興祖國的不發達地區作出的貢獻,對涌現出的一批英雄人物和事跡,給予了充分肯定。本文擬對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產生的“知青先進群體”的本質特征與當代價值作一探析。
一、“知青先進群體”產生的歷史必然
這里說的“知青先進群體”,是指在黨和國家持續推進27年之久的知青上山下鄉歷史進程中,由各級黨委政府、群團組織等教育、培養和宣傳的從城鎮上山下鄉到農村、邊疆并取得一定成績的先進知青的集合體。作為群體,是全國1700多萬上山下鄉知青的一個特定部分;作為個體,又是千千萬萬知青中普普通通的一員,其群體性、層次性特點都較為明顯。
(一)知青先進群體與知青上山下鄉同生共長
中國知青上山下鄉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結束于80年代初期,知青先進群體與此相伴而生。可以說,沒有知青上山下鄉,就沒有知青先進群體;而知青先進群體,則是知青上山下鄉進程中的必然產物。
由于先進群體的主體是“知青”,因此,它不僅涉及這些知青在勞動、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優良表現,而且表現為他們在農村、邊疆發揮作用、大有作為的先進事跡;它不僅內含著與知青上山下鄉密切相關的城鎮動員、農村安置、社隊教育、基層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成效,而且還展示著社會風貌、思想引導、輿論宣傳等方面的價值導向。這些客觀表象與實際成效,從一開始就顯露出健康向上的形象和積極正面的品質,受到廣大農民的贊賞、社會各界的尊崇和黨政組織的表揚。
毫無疑問,先進知青群體僅是知青隊伍或知青大群體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所起的模范帶頭、典型示范、教育引領作用,所創造的實績和榜樣效應,以及受到各級黨政表彰肯定和多方面宣傳推動等,在知青上山下鄉不同歷史階段中所發揮的正向作用,卻是不可低估的。一般地說,他們更能在艱苦的環境中吃苦耐勞,更能在平凡的勞動中腳踏實地,更能在農村需要的崗位上默默奉獻,更能在曲折的環境中磨礪自己,更能在廣闊天地里大有作為。因此,在這些方面中那怕是某一個側面取得了一定成績,都可能是他們能夠成為知青隊伍的先進人物或“排頭兵”的必備條件之一。
也正是由于這種形象與品格及其所展現的各方面業績,已溶化在農村山山水水的改造之中,已轉化為鄉村文明潛移默化的變化之中,已鐫刻在當地老百姓的言傳口碑之中,因此,在知青先進群體身上所體現的這種品質與精神,并不因知青上山下鄉的結束而消失,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與日俱增、日久彌新。
(二)知青先進群體在農村社會實踐中產生
與全國數千萬知青一樣,后來成為“知青先進群體”的這一批知青,在不同的時期奔向農村、邊疆,盡管其中有些人曾一度有過徬徨和苦惱,但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磨練中陶冶了情操、堅定了信念。他們以廣闊天地為校,以農民大眾為師,與當地干部群眾一道,戰天斗地、改良土壤、科學種植、興修水利、駕駛鐵牛、開辦民校、傳播文化、防治疾病等,為改變所在地方的落后面貌揮灑了汗水、奉獻了青春。在如火如荼的生產實踐和生活磨練中,許許多多的知青不畏艱辛,勇往直前,得到了鍛煉,逐步成長了起來。他們中的先進人物,理所當然地會受到各級各部門的肯定與褒獎。
實踐出真知,困境創業跡。一大批先進知青在農村、邊疆經風雨、見世面,在火熱實踐和艱苦磨練中鍛煉成長。他們來自知青,來自平凡而偉大的生產第一線,同時他們又勞動、生活在廣大農民群眾和知青中間,成為知青隊伍中的先進代表。知青先進群體的產生及受到表彰,集中展現了特定歷史時期廣大知青共有的精神特質,體現了農民群眾的愿望、社會輿論的期待和黨與政府的工作導向。
(三)知青先進群體的培育展現黨的政治優勢
培養典型、表彰先進、宣傳經驗、以點帶面,這是黨的傳統優勢與重要工作方法,它在動員組織知青上山下鄉工作實踐中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運用與體現。在這期間,其重要載體就是由各級黨委、政府召開上山下鄉知青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大會,通過報紙、廣播、書籍等進行廣泛宣傳,通過交任務、壓擔子等方式培養他們,使他們能夠更快更好地鍛煉成長。
在知青上山下鄉歷史進程中,無論是起始的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還是興起的六十年代初期,也無論是高潮的六十年代末期,還是結束的八十年代初期,不同階段的知青上山下鄉雖然有著一定差異的指導原則、工作重心、政策措施等,但其貫穿始終的緩解城鎮就業壓力、培養接班人、建設新農村、屯墾戍邊的知青上山下鄉的初始動因是沒有根本變化的,黨所指引的“青年與工農相結合”的方向、把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并進行多方面的關懷與培養也是沒有根本變化的。這其中也必然內在地包含了黨培養、教育、宣傳、引導知青先進群體的傳統作法與展現其中的政治優勢。
二、“知青先進群體”體現的本質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本質與現象、主流與支流之分。作為一個群體,這批先進知青也有著共同的本質特征。其中愛黨、愛國、愛人民是他們的本質屬性;為國分憂、艱苦奮斗,為改變所在地區貧困落后面貌作出貢獻是他們的顯著特征;扎根廣闊天地,奉獻農民、農業、農村的需要,受到農民群眾普遍好評和贊賞,是他們的基本特點。知青先進群體的這些共同點,是他們本質特征和主流發展的基本方面。
(一)這些基本方面,與知青上山下鄉的本質與主流是緊密聯系并融合為一體的
持續27年之久的知青上山下鄉是新中國建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并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的政府行為。在這期間,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既是取得輝煌成就的年代,又是曲折探索道路的時期。伴隨著這一歷史發展的知青上山下鄉,也同樣走過不平凡的歷程。誠然,知青上山下鄉歷來就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在不同階段也有輕重、廣薄及地域之分,特別是“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鄉在一些地方一度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隨之而產生的問題會突出一些。但是,這些都不是整個知青上山下鄉歷史發展的本質特征與主流方向,都不會改變這期間廣大知青堅持走黨指引的與工農相結合正確方向的客觀事實,都不會改變知青上山下鄉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客觀事實,都不會改變廣大知青始終與廣大農民群眾一道奮力改變農村、邊疆落后面貌的客觀事實。
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產生的知青先進群體,歷史地肩負起了“當先鋒”的使命,承擔起了“打頭陣”的責任。如早期的邢燕子、侯雋、董加耕、趙耘、張韌等,后來的蔡立堅、朱克家、程有志、孫立哲、薛喜梅等一大批知青先進典型,以及山西省平陸縣毛家山30名知青和1名教師、河南省光山縣必鐵鋪公社鄭堂青年隊等一大批知青先進集體,還有為搶救國家和集體財產而英勇獻身的金訓華、張勇等烈士。他們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業績,他們領引了時代風尚,他們是可愛可敬的知青典型,共和國歷史將會永遠銘記他們!
(二)這些基本方面,反映了數千萬知青在廣闊天地艱苦奮斗、作出貢獻的主流趨向
不可否認,許多知青是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而主動奔赴農村、邊疆的,也有不少知青是被動隨大流到農村、邊疆去的。不論何種情況到農村、邊疆的,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艱苦磨練后,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地方的知青隊伍開始有所分化。就多數而言,盡管不少人也有過動搖與猶豫,可以說,在困境中勇往直前,在磨難中不懈奮斗,則是這一知青群體的本質特征;努力為改變本地貧瘠而落后的面貌獻出力量、干出成績,則是這一知青群體的主流趨向。
也不可否認,由于黨政機構、群團組織是分層級的,從中央到省、地、縣以及區社,各級都發揮自身的優勢,培育、宣傳了一批與各層級相適應的知青先進群體。一般來講,越是基層單位,其知青先進群體的基數越大,并呈寶塔狀層級發展。在這期間,全國數千萬知青在農村、邊疆鍛煉成長,據1973年7月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知青工作會議提供的數據,全國下鄉知青中已有5.9萬多人入黨,83萬多人入團,14萬多人被選進各級領導班子,更多的人成為各種各樣又紅又專的人才。1977年底,四川對當時尚在農村的55.95萬名下鄉知青進行過一次統計,其中有黨員0.32萬人、團員23.01萬人,擔任生產隊以上干部的有6.49萬人,擔任農機員的0.65萬人,擔任農業科研員的2.72人,擔任赤腳醫生的0.51萬人,擔任民校老師的3.28萬人,擔任政治夜校老師的10.52萬人。可以說,這一大批知青就是這一時期“知青先進群體”的基本隊伍。
還不可否認,知青先進群體是呈動態發展的,在一定時間、空間范圍內其統計數據具有相對的意義。隨著廣大在鄉、在邊知青通過招工、招生、征兵、提干和病退、頂替等方式調離農村、邊疆,以及一批又一批新知青奔赴農村和邊疆,知青先進群體的人數、布局、結構等都會有相應的變化。再則,知青先進群體也不是“鐵板”一塊,正處于世界觀形成期的他們中的一些人,思想、興趣、追求等也會隨著實踐和時間的變化而有所調整。在曾經的知青先進群體中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適應、不合拍甚至相背離的人和事,這也本屬正常情況。但是,它并不表現為知青先進群體的本質特征與主流方向。
(三)這些基本方面,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追求與立志改變農村面貌的豪情壯志
基本上與共和國同生同長的知青先進群體,沐浴著毛澤東思想和黨的陽光雨露成長,從小就受到革命理想和傳統的教育,他們從心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堅決聽從黨的召喚,祖國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為改變祖國“一窮二白”面貌奉獻青春,這是他們共同的思想基礎。以“為國分憂、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知青精神”,以及他們為祖國和人民的事業而甘灑熱血、奉獻青春的自覺行動,是對革命前輩創造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等寶貴遺產的繼承與弘揚,又是與同時期的“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大寨精神等一樣,共同創造并組成新中國的時代精神,并與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緊密結合,共同匯入意氣風華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洪流之中。
與此同時,他們以農村為家,視農民群眾為衣食父母,把廣闊天地作為大有作為的戰場。無論是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工地上,還是在農業科學試驗的田野里,又無論是在民辦學校、山鄉教育的課堂上,還是在治防疾病、翻坡越嶺的小道上,還無論是在訪貧問苦、走村串戶的院落里,還是在學雷鋒、做好事的隊伍中,時時都有他們的身影,處處留下他們的足跡。也正是因為他們在農村建設、邊疆發展中的突出表現與貢獻,才受到各級各部門的表揚、鼓勵,才受到當地老百姓的好評、贊揚,成為知青隊伍中的佼佼者。
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與農民群眾打成一片,以人民利益為重,把自己的青春獻給改變所在地方貧窮落后面貌的事業上,獻給當地老百姓盼望多年迫切需要改善的科教文衛等各項事業上,這是知青先進群體的共同價值取向與自覺實踐。可以說,正是在這樣的理想追求與信仰感召下,才有他們一步一個腳印的實際行動,才有他們取得的一個又一個豐碩成果,也才有至今都鐫刻在當地老百姓心中和中華大地的塊塊豐碑。
三、“知青先進群體”的當代價值
作為一段歷史,知青上山下鄉固然塵封在國家、社會的記憶之中,也塵封在曾經有過這段經歷的數千萬知青的個人、集體記憶之中。但是,作為一種文化,卻正在被發掘與升華;作為一種精神,也正在被倡導與弘揚。曾經的知青先進群體,是當時知青隊伍的先進代表;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品質與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傳承性,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以至將來,都是彌足珍貴的。
(一)這種品質與精神,是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繼承與發展
黨的優良傳統、作風是一個不斷傳承、持續發展的過程。新中國建立以后的前30年間,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在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國家的繁榮、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奮斗的主題、主流中而得到不斷傳承與發展。作為基本貫穿這一階段始終的知青上山下鄉,涌現其中的知青先進群體所體現的聽黨召喚、為國分憂、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顧全大局、執著奮進的品質與精神,是他們用熱血和汗水親身踐行黨的優良傳統、作風的生動體現,也是他們用青春與忠誠繼承與發展黨的優良傳統、作風的重要內容。
我們不能因為這期間黨的傳統、作風曾一度受到過一些影響甚至危害,就否認這一優良傳統、作風在這段曲折發展和探索實踐中仍然占有主導地位的基本事實,也不能因為知青上山下鄉進程中一度出現過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就否認知青先進群體所煥發出來的社會所需要的正能量的基本事實。從某種角度上說,這種正能量也正是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在特定歷史時期得以繼承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在新時代,這種精神與品質,仍然是人民渴望、社會需要和國家倡導的。
也應清醒地看到,經過返城后的時代變遷、思想演進、社會影響等,曾經的“知青先進群體”對自己青春的“閃光點”也會有不同的理解與認識。其中,也不乏有人對知青上山下鄉持不同見解,但是,即或這樣,其大多對自己曾在農村所付出的努力、所奉獻的力量也是不容他人玷污和否認的。這可以說是他們矛盾心理的一種現實反映,也可以說是知青先進群體的品質與精神具有頑強生命力的一種現實表現。
(二)這種品質與精神,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鮮活的印證與詮釋
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聽黨話、跟黨走,把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腳踏實地的現實目標結合起來,這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的主流思想與道德品質,它在知青先進群體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現。
無論是知青時代的激情與奮進,也無論是返城之后的創業與艱辛,又無論是下崗分流的感嘆與奮起,還無論是后知青時代的回味與感慨,這批知青先進群體的大多數從未忘記“聽黨話、跟黨走”的初心,從未忘記“愛祖國、愛人民”的承諾,也從未忘記“養育恩、故鄉情”的誓言。
正是在這樣的思想、信念感召下,無論是在現代化建設的第一線,還是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無論是在維護穩定的關鍵時刻,還是在各行各業的工作崗位,以至在退休以后的時光里,這批知青先進群體大都以國家利益為重,以人民利益為先,大講中國精神,講好知青故事,義無返顧地走在前、奔在先。他們中的大多數身體力行,言傳身帶,與廣大知青戰友一道,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程中,成為對其宣傳、教育、普及、提高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他們是時代驕傲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三)這種品質與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力量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子孫綿延不斷、接力追求的夢,也是包括知青先進群體在內的中國數千萬知青跟隨共產黨不懈奮斗追求的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征途上,無數革命先驅求真理,尋出路,探索民族復興之路;無數共產黨人拋頭顱,獻生命,換來振興中華之基。新中國建立以后,數千萬知青用青春與熱血,同數億工農群眾一道,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面貌。包括知青先進群體在內的全國數千萬知青,在為建設新農村、新邊疆中,所灑下的汗水,鋪下的石子,打下的糧食,種下的樹苗,那怕是做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為改變祖國面貌作出的一份貢獻,都是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點積墊。
曾經的知青先進群體早已過了花甲之年,很多已過了古稀之年,而他們中的不少人卻初心未改,繼續前行。許多人回望農村、感恩農民、服務農業,受到當地老百姓的贊嘆;許多人為傳承知青文化、弘揚知青精神老驥伏櫪、壯志不已;許多人繼續成為社會正能量的踐行者、傳播者,不少人在社區聚會、知青匯演、抱團養老以及力所能及的活動中繼續發揮骨干作用。值得自豪的是,當年知青先進群體中的杰出代表,繼續支撐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大業,引領著中國社會主義航船破浪前行,成為當今中國的頂梁之柱。
歷史已經證明,當今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目標,經過風雨洗禮和考驗的包括知青先進群體在內的廣大知青曾經為此作出過重要貢獻,他們過去擔當起了這一代青年應擔負的歷史責任,他們現在仍然是共和國值得信賴、值得依靠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他們必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一道獨特的印記,閃爍出一道耀眼的光芒。
(作者孫成民,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1969至1978年在四川省開江縣紅巖公社插隊落戶;本文載于《毛澤東思想研究》2020年第4期。來源:“知青問題研究”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