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70年里,哪個國家最愛侵略別國?答案再明顯不過了,這個國家就是美國!他們經常被自己的所作所為打臉,一邊喋喋不休地宣揚民主自由,一邊接二連三地在世界各地發動戰爭。
美國人發動的戰爭往往極其殘酷。
我們還記得,伊拉克前國防部長、薩達姆·侯賽因的表弟阿里·哈桑·馬吉德,綽號“化學阿里”,2010 年被處絞刑。1988年,他曾下令在一次針對庫爾德人的軍事行動中使用化學武器,當時導致五千名庫爾德人喪生,后果延續至今。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人。
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軍就曾在越南戰爭期間的叢林作戰中大面積使用過各種化學武器,其中最為臭名昭著的就是所謂“橙劑”。這可不是什么橙汁,而是美軍為清除越南山區密林造成的視覺障礙所噴灑的劇毒除草劑。
當然,從表面上看,“橙劑”并不是化學武器,可它是劇毒農藥呀!當時,“橙劑”造成數萬越南人死亡,因吸入“橙劑”而患病的越南人更多達80萬之巨。時至今日,越南仍有新生兒因當年美軍播撒的“橙劑”導致畸形。
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美國人因這些罪行被絞死,美國甚至沒有對越南受害者進行過任何賠償。越南人多次試圖為這一巨大損失爭取賠償,希望美國哪怕是多少給點兒錢也行。“不,我們不知道,我們不記得有這么回事”——這就是美國給越南人的答復。
要想了解華盛頓是如何作出開戰決策的,似乎聽聽退役的美國將軍韋斯利·克拉克下面這些話就足夠了。
2007 年,韋斯利·克拉克回憶起 2001年去五角大樓辦事時,偶然從一位他所熟悉的將軍那里得知的一樁軍事機密。
韋斯利·克拉克(美國四星上將,原北約盟軍最高司令):
他(韋斯利·克拉克的那位熟人)告訴我說:
我們已經做出決定,我們就要對伊拉克開戰了!
當時大概是在九月二十幾號。
我說:
我們要和伊拉克打仗?為什么?
他說∶
我不知道!我覺得他們(白宮和五角大樓)應該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問:
也許薩達姆和‘基地’組織有關聯?
他說∶
不,不,在這方面沒有發現任何新情況。他們就是想打伊拉克而已。
我想,大概是這么回事吧:我們不知道該怎么對付恐怖分子,但我們有精良的武器,我們能夠推翻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
剩下要做的就像有句話說得那樣,“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
換句話說,華盛頓所有的人都知道,伊拉克確實沒有什么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在 9·11 事件的沖擊過后,公眾需要美國打一場大勝仗。于是,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聯合國安理會拿著一瓶洗衣粉,硬說那是所謂伊拉克所擁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此來嚇唬大家。
其實只不過是需要在某個地方打一仗而已,可憐近百萬死去的伊拉克人,真是倒了大霉!
謝爾蓋·蘇達科夫(俄羅斯政論家、美國問題專家、俄羅斯軍事科學院教授)∶
美國人非常愛作秀,他們需要的并非真實的戰爭,而是某種可以觀看的電腦游戲。要知道,問題在于——美國本土已經很久沒有發生過戰爭了,現在這一代人甚至不知戰爭為何物。
2003 年美軍入侵伊拉克恰恰成了美國的一場實力秀。
無論是克拉克將軍,還是《民主進行時》節目主持人,當年都曾嘲笑五角大樓的決策簡直荒謬絕倫。
即便當時的決策讓人聽起來簡直驚掉下巴,但時隔多年,美國的決策依然如故,而且這種決策其實也并非荒謬之舉,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國家戰略,即所謂的“萊丁主義”。
美國政論家邁克爾·萊丁在美軍入侵伊拉克之前就曾撰文指出,力求四平八穩,在國際政治上就是一條死胡同。我們不希望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甚至沙特保持穩定,我們希望這些國家的局勢能夠發生變化。當下的問題不在于這些國家目前這種死氣沉沉的局面是否應該破除,而在于應該如何破除。
顯然,擁有石油并與美國權勢集團有聯系的沙特是能夠說服華盛頓不要發動戰爭的。在此之前幾年,美國曾準備攻打伊朗,但最終還沒有下定決心,其他國家就沒那么幸運了。
以下內容為克拉克將軍在作客《民主進行時》節目時有關2001年在五角大樓的后續談話。
韋斯利·克拉克∶
就這樣,幾周后我又去見了他。當時,我們已經開始轟炸阿富汗了。
我問他∶
我們還打算跟伊拉克開戰嗎?
他回答說:
一切都在變得越來越糟!
然后,他拿起桌子上的文件,解釋說,那是一份剛剛收到的國防部備忘錄,上面寫著,我們準備五年打七國,頭一個就是伊拉克,然后是敘利亞、黎巴嫩、利比亞、索馬里和蘇丹,最后打伊朗。
我問:
這份文件要保密嗎?
他說∶
是的,先生!
把同事嘲諷了一番的四星將軍克拉克,后來自己也接到了開戰命令。當年就是他下令北約駐歐洲盟軍部隊轟炸南斯拉夫的。那是自二戰結束以來炸彈第一次落到歐洲土地上。美國電視觀眾又看了一場武力秀,又有一位總統可以把一場軍事勝利記在自己名下了。
韋恩·麥德森(美國記者、美國國家安全局前雇員)∶
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總統們就頻繁發動戰爭。朝鮮戰爭是我們美國挑起的,朝鮮想簽和平協議,但華盛頓拒絕與共產主義者打交道。非但如此,美國還想像對待越南一樣對待中國。艾森豪威爾策動了危地馬拉軍人政變和越南戰爭。肯尼迪想要結束越南戰爭,但他被干掉了。
根據最保守的估計,二戰結束后以來,美國至少在三十多個國家發動了戰爭,這還不包括美國中情局策劃的秘密行動、政變和由華盛頓幕后操縱的內戰。當然,其中部分行動是為阻止共產主義傳播,但是,蘇聯解體后,美國發動的戰爭并沒有減少。
康斯坦丁·布洛欣(俄羅斯戰略研究所跨大西洋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問題專家):
美國政客和精英階層有一個執念,就是美國必須永遠主宰世界、領先全球、稱霸天下。一位美國的時事評論員說了這樣一句話:每十年我們都得找一個小國家好好收拾一頓,向全世界表明我們說到做到。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的全球霸權越來越受到質疑。但華盛頓那些人仍固執地反復念叨著美國例外論。
2014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宣稱:
我堅信美國例外論。
2016年,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同樣聲稱:
美國是例外國家。
這種認為不完美的外部世界應該向天選之主立正敬禮并唯命是從的狂熱信念,是數百年前在所謂的“大英帝國”滋生出來的。如今,當年的“大英帝國”已然不復存在,而這種帝國的傲慢卻在其當年的殖民地美利堅生根發芽。
勞倫斯·威爾克森(美國國務院前幕僚長、退役上校)∶
自1947 年以來,美國就是一個帝國。任何一個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帝國都必須靠發動戰爭來維持自身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美國甚至已經不再將戰勝作為目標。從傳統意義上講,戰勝意味著占領并控制敵方領土,但這既代價昂貴又麻煩不斷。于是,正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那樣,華盛頓根本不需要這樣做。
謝爾蓋·蘇達科夫∶
美國改變了自己對于戰勝的評價標準,對他們而言,戰勝不再是某種終點,某種能讓戰爭和威脅持續的狀態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往傷口上撒鹽才能讓它更難愈合,往火上澆油才能讓它更難撲滅。
2015 年,《美國保守派》雜志聯合出版人約翰·阿特利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國戰而不勝的12個原因》的文章。文中有這么一句話:
相對于白宮軍事決策中的其他目標而言,在戰爭中獲勝是次要的。勝利或失敗對美國來說意義不大,畢竟華盛頓打仗并非是為了‘至關重要’的國家利益,失敗并不意味著敵人會入侵美國城市。
阿特利強調指出,一旦某個與美國相距十萬八千里的國家發生戰爭,軍工聯合體就能接到更多武器訂單,科學家也能獲得更多武器研發經費,私人承包商也能簽下更多軍事合同,分析人士和議員們又可以在電視節目里喋喋不休,電視臺則又能在播放軍事節目時投放更多廣告,結局可謂皆大歡喜。此外,在美國國內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戰爭還是一種極好的轉移注意力的手段。
最后,轟炸會催生新的敵人,然后又可以對他們進行轟炸。總之,戰爭是美國經濟和政治中非常重要且有利可圖的一個組成部分。
此外,勞倫斯·威爾克森認為,美國經常發動戰爭還有另一個原因。
勞倫斯·威爾克森∶
美國政府其他部門的軟弱無能讓五角大樓成了可用于外交政策的唯一有效工具,所以美國才會頻繁發動戰爭。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這個帝國在一場大戰中遭遇失敗或者自行解體,在我看來,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這時,我們不禁想起艾森豪威爾說過的話,他認為,任由軍工聯合體對國家領導層的影響力無限膨脹是非常具有危險性的。作為發動戰爭次數最多的總統,艾森豪威爾挑起了多達九場戰爭,也只是直到生命的盡頭才意識到這一點。但這位經歷過二戰的將軍這段肺腑之言,似乎沒哪個美國人能聽得進去。
作者:譯客老貓;來源:譯客老貓微信號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為什么美國頻繁在世界各地發動戰爭并宣稱自己取勝,但實際上卻很少真正取勝?
2024-08-25?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