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劉備決定啟用諸葛亮,主要是因為諸葛亮的隆中對打動了劉備的霸業之心。諸葛亮說,曹操既順天意,又有人謀,現在沒人能打敗他,東吳孫家已經經歷三代,即孫堅、孫策,現在到了孫權這一代,也算是賢能之主,而且得到百姓的擁戴。別人要想奪他的地盤,也不太可能。只有蜀地,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是那里的劉璋暗弱,就是他既不明事理又實力不強,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即百姓也不窮。地方上也有錢,但不知道體恤民情,智能之十思得明君。那里的有能力的人希望能有明君來領導。劉將軍你難道不想試試嗎? 劉將軍你既是帝室的后裔,信義又傳播于四海,而且思賢若渴。如果占有荊州和益州,西邊與戎族和好,南邊則安撫夷人越人,外交結好孫權,內政要善于治理,將來你如果率領益州之軍出秦川,天下的百姓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 如果真的能做到這樣,你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聽了這一番話,劉備當然信心滿滿。事后證明諸葛亮確實預料到如果劉備占據西川,確實能夠雄霸一方。但是,劉備在占據了西川之后,到底如何能夠實施進占中原的霸業,諸葛亮雖然提出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但后來呢? 到底要實施怎樣的戰略才能取得中原,恢復漢室? 估計諸葛亮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如果四川真的如此富庶,那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劉備和諸葛亮在四川經營多年,老百姓如果也確實能夠安居樂業,那么四川的老百姓為什么要跟隨著劉備和諸葛亮去進兵中原。四川的老百姓一般不會有這樣的欲望,而且蜀漢的士兵也不太可能因此就愿意出去打仗。在中國古代,只有當士兵認為自己去打仗能夠保護自己的家園,才可能有更高的士氣。如果只是要去一個跟自己的家庭,跟自己的生活關系不大的北方去打仗,普通士兵們很難有更高的士氣。
遠的不說,單是在中國共產黨最初通過武裝割據創立紅色根據地的早期,那時紅軍內的黨組織還沒有召開古田會議,紅軍中的很多戰士都還沒有認識到紅軍不僅僅只是革命的武裝力量,而且還應該成為做政治工作的工作隊。所以,當時很多出生于閩贛地區的紅軍戰士都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家鄉去打仗。我們可以看到,在黨領導下的革命武裝力量要動員戰士去離開家鄉的地方打仗都存在一定的困難,更何況在古代中國,軍隊中的士兵同樣也不太愿意離開自己的家鄉去更遠的地方打仗。
或者在諸葛亮看來,軍隊是要講紀律的。軍中號令一出,誰敢不從? 當然,士兵肯定是要聽命令的,但是沒有合理的戰斗動員,士氣是不可能自動提高的。后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都未能成功。蜀漢士兵的鄉土情感不能說不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另外,當劉備離世之后,諸葛亮要出兵北伐的決心并沒有放棄。在他給劉禪上奏的《后出師表》中,諸葛亮列舉了大量應該出兵北伐的理由。第一個理由是,你后主不如當年的高祖劉邦,我諸葛亮也不如當年高祖手下的良臣陳平、張良,他們有機會有理由對于統一天下可以從長計議,但是我們不行。所以諸葛亮的理由是,我們只能現在就必須要出兵北伐,我們不可能像高祖那樣,走從長計議的路。我們只能現在就不停地進攻再進攻。這個理由說起來是有點牽強的,但諸葛亮卻一定要這么說,估計就是讓后主劉禪無話可說。
《后出師表》中還講了一些理由,今天看起來都不能成為北伐的理由。例如,諸葛亮說,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這樣讓我也不能理解。這實際上是在說,今天的蜀漢民窮兵疲,但是北伐的大業是不能停下來的。如果大業不能停,那么我們出兵和不出兵,所花費的辛勞和錢財都是一樣的。我們打仗要花這么多錢,不打仗也要花這么多錢,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出兵呢? 這話說得在今天看來,確實道理很不充分。
對諸葛亮來說,他已經看到,蜀漢的北伐已經不可能成功了。但是為了當初他對劉備的承諾,他就不可能把北伐的大業停下來。加上他看到的所謂北伐有可能成功的理由,其實都不充分。明知不可能成功,但他還要把事情繼續做下去?;蛘咴谥T葛亮看來,當初對劉備承諾的大業,是絕對要放在第一位的。至于這個大業對于蜀漢的民眾會帶來怎樣的困苦,諸葛亮似乎不想過多地考慮。事實證明,諸葛亮完全不計后果的反復出祁山,再加上后來姜維的九次北伐中原,真正把蜀漢的家底掏空了。這為后來魏國最終滅亡蜀漢提供了有力的條件。
民間尊崇諸葛亮,也是因為在《后出師表》中,諸葛亮所表示的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諸葛亮是在說,這個大業無論是不是能成功,對他來說都無所謂,只要他對得起對先主劉備的忠心,對得起他許下的承諾,就足夠了。這也是在當年那個時代,民間百姓非常尊敬諸葛亮的主要原因吧。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諸葛亮在他的所謂大業中,其戰略戰術都存在著不小的問題。在《三國演義》里,這本書的作者是講天命的。在他看來,諸葛亮非常優秀,非常有本事,但就是天命難違。諸葛亮的失敗是天命所為。
當然,三國時代,魏蜀吳都希望是自己的一方能夠完成華夏的統一大業。雖然最終是魏國的司馬氏實現了這個大業,而東吳與蜀漢都成了犧牲品。他們未能成功也都有各自的主客觀原因。司馬氏雖然統一了中國,但在西晉和東晉的治理上都存在著很多問題。后來出現的五胡亂華也證明了兩晉本身在國家治理上所存在問題的嚴重性。
或許,如果三國時代的統一最終是由諸葛亮來完成的,那么后來的歷史是不是會不一樣了呢? 只是歷史無法假設。歷史所走的曲折的道路沒有任何人能夠加以改變。
諸葛亮的隆中之對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他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依靠蜀地的條件就要謀圖中原,實現國家的統一,漢室的復興,對于自身的實力與蜀地的條件畢竟估計不足。諸葛亮確實算得上戰略大家,但畢竟也有他實踐中的局限性。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