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穩步發展,生產力的進步,生產方式的變革,早就使得封建禮教在中國立足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坍塌了。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今年是新文化運動一百周年紀念。
這場運動的偉大功績之一就是對封建禮教的深入揭露和批判。
回望一百年前,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向封建禮教發動猛烈攻擊,斗爭鋒芒直指封建禮教思想。“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成為中華大地最響亮的口號。魯迅先生更是用如匕首、如投槍般的筆觸,一下子刺破了封建禮教的外衣,直指其“吃人”的本質。
然而,“好了傷疤忘了疼”,一百年過去了,我們卻奇怪地看到,一些當年被先輩們批判過的現象,又在粉墨登場。黑格爾嘗言:歷史往往會發生驚人的重復,但第一次是正劇,第二次是鬧劇。且讓我們來觀賞一下這些鬧劇。
——有學者重申男尊女卑的舊道德。他們聲稱,現代《婚姻法》保護妻子,提升妻子在家庭中地位的做法,“完全背離了‘家無二主’這種自然的道理,非常不利于家庭的穩定,消極后果極為明顯”。應該怎么辦呢?有必要“重申男尊女卑的道德”,讓現代女子好好學習“以做一個母親為榮,以輔佐自己的丈夫為志,正所謂母以子貴、夫貴妻榮。這才是高貴的女性典范”。似乎只要做到夫為妻綱,丈夫做主、妻子聽從,自然就會天下“太平”,家庭“和諧”。這不是在把死而不僵的舊道德、舊倫理、舊禮教統統還魂,把放開的小腳再裹上,把倒下的牌坊再豎起,把夫妻的獨立平等再變成“溫情脈脈”的人身依附嗎?
——有學校要求學生集體磕頭讀經,如果不跪拜,會被校方“在大會上嚴厲批評”。中國人所稱道的一句俗話是“男兒膝下有黃金”,中國共產黨人更是在嚴峻殘酷的環境中“寧愿站著死,不愿跪著生”,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一些學校又搞起中國封建時代的跪拜禮、誦經儀,這究竟是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還是在開歷史倒車,讓封建禮教沉渣泛起?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向先賢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有很多,通過降低人格、奴化心靈的磕頭跪拜,只會徒增學生對學校、對圣賢、對經典的怨聲和誤解,對學生平等人格的培養有百害而無一利。
——還有商家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外衣下兜售封建糟粕。例如,在某國學館“女德班”拜師禮上,“女人們列隊向孔子像下一個神情肅穆的男人鞠躬、叩首”。經過一系列繁復程序,學員正式“入門”,獲得了成為“賢淑女人”的入場券。再經過一些時日的修煉,就可以練成“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的“忍者神功”。想當年,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一文中為娜拉設想了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F代版的娜拉沒有墮落,通過“讓圣賢洗腦”,在“溫良恭儉讓”的傳統“女德”中找到了一條救贖的回歸之路。只不過不知這些女子是在“磕頭磕得頭暈眼花”中升華了自己的靈魂,還是在“迷信”、“盲目”、“順從”中誤食了精神的鴉片?
當我們一些領域的人士熱心“復活”這樣的所謂“傳統文化”時,可見封建禮教還沉渣猶在。魯迅先生曾說:“中國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換來的。無論中國人,外國人,凡是稱贊中國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份。”對于怎么理解這句話,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看法,但它至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對封建文化照單全收,食古不化,則只會造就一個主子與奴隸,特權者、獲利者與被侮辱者、被壓迫者森嚴對立的等級社會。這個道理直到今天仍不過時。無可否認,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科技進步的現代中國,進行道德建設和文化發展,需要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精華,但對那些荼毒心靈、戕害人性的腐朽思想則應以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堅決剔除。絕不能讓21世紀的中國人,再吃封建綱常禮教的苦果。
在復興傳統文化的大潮之下,隱藏著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表面上的封建禮教惡行可以較容易地辨識和清除,而傳統文化思潮的政治化、制度化走向則更為本質和棘手。這是兩種文化、兩種制度、兩種發展方向的矛盾沖突,即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或者說文化保守主義的二元對立。一些極端文化保守主義者,他們貌似對西方文化保持警惕,實則對新文化運動以來的馬克思主義懷著貶斥的態度。他們宣揚,“源出于西方之馬克思主義如何能成為指導中國現實的普遍真理?此問題從來沒有得到嚴肅審慎的思考”,“唯有根植于本土之實際情況、有著數千年歷史經驗的儒學,才有指導中國現實之無可辯駁的合法性”。這種一廂情愿的想法當然是不顧現實、脫離社會的。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穩步發展,生產力的進步,生產方式的變革,早就使得封建禮教在中國立足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坍塌了。在社會主義中國的大地上,矗立起來的只能是社會主義文化大廈。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新文化運動由前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啟蒙運動,轉向后期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化運動,已經對問題做了響亮的回答。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這里講的繼承,是科學的揚棄,是批判的繼承,絕不是不分良莠、不明是非,全盤照收,搞文化復古主義。從新文化運動走過來的共產黨深切知曉: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吃盡了封建禮教的苦頭,不徹底肅清封建主義的余毒,中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現代化。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們的態度是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和外國的思想。我們既反對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同樣重視以科學的態度,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分析與繼承弘揚。他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有理論的指導,更需要切實的行動。我們的政府主管部門和文化部門、教育部門、其他相關部門,在文化建設上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拿出針對性措施,采取有力行動,堅決防止封建糟粕死灰復燃,絕不允許陳腐落后的封建糟粕再毒害中國人。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