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6月1日,2020中國兒童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此次論壇的主題是"明天會更好:疫情下的社會關愛與兒童成長"。論壇分為家校共育、社會支持、自我賦能三個單元。本次論壇由全國婦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共同指導,中國兒童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聯合主辦。
論壇上,中國兒童中心主任苑立新就"家校共育"話題做了主題演講。他談到,因為疫情,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被改變,因為疫情引發的觀念、意識及教育領域的沖突和挑戰也顯現出來。
面對世界的不確定性,該如何對孩子進行世界認知教育?面對思想的明潮暗涌,教育應當讓孩子何以立身?特殊時期,教育如何維持應有的秩序?苑立新認為,這些都是值得思考、需要回應的問題。
中國兒童中心主任苑立新
(以下內容根據中國兒童中心主任苑立新當天演講內容整理。)
面對疫情,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被改變,因疫情引發的觀念、意識及教育領域的沖突和挑戰也顯現出來。
面對未知,孩子們應當如何應對?
面對世界的不確定性,對世界認知的教育不同于以往。疫情襲來,城市管控、學校關閉、街道空無一人、社區閉門禁行,孩子們可能會有很多的疑問,比如,新冠肺炎是什么?為什么大家都很害怕?
正如北京師范大學的張華軍教授所說:"在孩子習慣的認知模式中,常常是以明確的目標去掌握確定的知識,用確定的知識去解決確定的問題。"這也是現代社會追求的效率和效果,但是自然界對人類出其不意的一擊提醒我們,盡管人類在認識自然的歷程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我們依然無法以絕對自信面對自然界的挑戰。世界的不確定性始終存在,對世界的未知始終存在。而當不確定性、未知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孩子們應當如何應對?
面對思想的明潮暗涌,教育應當讓孩子何以立身?
如果說新冠病毒是危害生命健康的有形病毒,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流行,國際社會面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時候,種族主義這一破壞世界和諧的無形病毒也趁亂而起。面對信息轟炸、思想沖突,孩子們應當如何知善惡、辨是非?
特殊時期,教育如何維持應有的秩序?
在疫情期的超長假期里,家長居家辦公、孩子居家學習,親子關系、在線教育一時間成為網絡熱詞。各種網絡熱詞也不斷涌現,孩子變"神獸",家長變"王者",教師化身為網絡主播,釘釘成為同場競技的大舞臺。家長們期盼"神獸歸籠",老師們為上網課操碎了心……
一方面這些幽默自嘲的網絡熱詞呈現了疫情期間孩子、家長和老師的現實狀況,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學校教育突然轉嫁到家庭教育而出現的教育失序和無奈。孩子居家學習應當如何是好?
面對這些問題,教育工作者如何理解?教育如何回應?我覺得以下三個方面值得我們重視:
在困境當中重習教育當中的人文精神
一是呼吁對教育賦予更深的人文關懷。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看,人文的需求恰恰來自于混亂中對正確價值觀、對真善美的追求。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面對每天攀升的確診的病例數字、死亡病例數字,我們是冷漠還是恐慌?是慶幸還是心生悲憫?
疫情期間,白衣天使逆行出征,只有當我們眼里有他人,我們的內心才會有真正的悲憫,才會有國家大義、民族大愛,才會心存敬畏、滿懷深情。
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在于讓人體會自我和他人、自我和世界之間的感通,讓人真正的去體察他人的處境,關心他人的冷暖,共情他人的命運。在變動、沖突、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當中,學習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對待他人。
從孔孟儒學的“禮樂教化、仁者愛人”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要培養“真善美的活人”的教育理念,都體現了對人性進化的追求,對道德現實的追求。在困境當中重習教育當中的人文精神,就是再次認識人性之育的重要性,再次認識立德樹人的重要性。
疫情突來,猶如一次對家庭教育的大考,檢驗了家庭教育的智慧和水平
二是呼吁對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的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教育。重視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疫情突來,猶如一次對家庭教育的大考,檢驗了家庭教育的智慧和水平。也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家庭教育當中的各種問題和不足。
在長時間的停課不停學當中,家長不僅要安排各種活動,豐富孩子疫情期間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教師的部分職責。還要想辦法消解不能外出對孩子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聽到很多家長叫苦不迭,家庭教育急需要支持。
家庭教育包括家長、兒童、家長的角色定位和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不是讓家長代替老師,也不是讓家長不遺余力的為孩子報班,不斷擠占孩子的時間和空間。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品德教育,是在一點一滴的互動當中,對孩子價值觀的培養,讓孩子在有溫度的日常生活當中,作為獨立的個體去學習、了解各種規則和做人的道理。
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賦予了家庭重要職責。家庭雖然通過各種方式發揮功能,適應變遷,但是家庭的脆弱性也逐漸的顯現。工作和家庭的沖突是當下很多雙職工家庭面臨的困境,制定執行家庭友好型政策,給家庭增權賦能,提供切實可行的支持勢在必行。
中國兒童中心在全國婦聯的指導下,把加強家庭教育指導作為重點工作。不斷加強家庭教育工作頂層設計,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機制,構建更加有效的部門統籌聯動機制,以及家、校、社協同的育人機制。逐步拓展家長接受家庭教育指導的渠道和平臺,回應家庭需求,增強家庭功能,保障兒童發展。
呼吁有靈魂的網絡教育
三是呼吁有靈魂的網絡教育。隨著互聯網、移動通信、云技術的實現,以及人工智能等其他信息技術的發展,以網絡為紐帶,任何人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學習任何內容成為現實。
此次疫情將網絡教育的重要性極度凸現,讓我們看到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結合勢在必行。個性化教育并非遙不可及,但是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側重于有用性,功利性的導向明顯。
現實的網絡教育在市場經濟的主導下,在技術發展的局限下,也被納入到"學習即書本、教育即講課"的怪圈。孩子們主修的網絡課多為語、數、英等學科教育,依然是教案、課件、試題講解,孩子們只是把書本式、講課式學習從學校搬到了家里。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老師在鏡頭前唱獨角戲,孩子在鏡頭外當聽眾,對孩子的交互式學習需求缺乏關注,教學效果反而相距甚遠。
同時,面對網絡教育,孩子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也凸現出來。孩子是在老師、家長的監督和管理下有序學習還是自主安排有序學習?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價值和意義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各類網絡教育平臺擁有爆炸式的知識量,網絡教育的所謂個性化更多傾向于對知識的需求、興趣培養的個性化滿足。對孩子們對世界的認知,對個體生命獨特性的關注,對自我和世界關系的構建則顯得缺失,德育缺位。
著名的教育學家張伯苓說過:"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教會學生鍛煉身體,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無論是傳統教育還是網絡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即是教育的靈魂所在。
此次疫情讓網絡教育在全民教育當中匆匆登臺,集中亮相。如何讓教育從知識傳授轉變為以能力為本?如何讓孩子從被動學習當中走向主動學習?如何讓網絡教育也有靈魂?也成為了教育面臨的必答題。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認知未知世界的過程。
疫情讓我們對教育變革和發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信息化時代,對兒童的成長發展比起教很多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能夠明德格物,立己達人。少時養成鴻鵠之志,長成方可高飛遠翔。孩子是先哲思想的傳承者,更是民族文明進步、國家發展強大的后備力量。
中國兒童中心將秉持“德潤童心”的教育理念,攜手各方力量,致力于人文關懷,培養兒童的健康人格,努力讓兒童的未來更加美好。
謝謝大家!
轉載自:搜狐新聞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中國兒童中心黨委書記叢中笑:挖掘家庭教育的獨特價值,打開家庭教育的廣闊天窗
2020-06-08?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