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雞一唱,天地和之。
2017 雞年新春佳節期間,一則消息引起了熱愛中華文化人士的廣泛關注。
1 月25 日,新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 可以說,這是多年來國家從政策方面支持傳統文化最為全面、權威的文件之一,從目標到具體政策,面面俱到,足見政府對本土文化的重視,令人鼓舞!
在“重點任務”部分,《意見》將“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列為重要工作,指出:“加強國民禮儀教育。加大對國家重要禮儀的普及教育與宣傳力度,在國家重大節慶活動中體現儀式感、莊重感、榮譽感,彰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時代價值,樹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良好形象。研究提出承接傳統習俗、符合現代文明要求的社會禮儀、服裝服飾、文明用語規范,建立健全各類公共場所和網絡公共空間的禮儀、禮節、禮貌規范,推動形成良好的言行舉止和禮讓寬容的社會風尚。”
加強國民禮儀教育重要。問題是《意見》幾乎沒有提到幾千年來規范調節國人數千年社會生活的禮義(禮之義),卻將禮儀(禮之儀)放在第一位,還稱中國是“禮儀之邦”,這種顛倒本末的提法會導致嚴重的后果。
為何這樣說?
因為這將使中國文化失去特殊性、時代性和普世性,將其最核心的元素剝離。
中國文化之所以特殊,在于她和西方一神教宗教文化不同,是一種因人情節人欲的禮義文化。錢穆先生指出:“在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2】
禮主要包括禮的本質(禮義)和禮的儀節(禮儀)兩大方面。前者是本,后者是末,二者相輔相成。春秋時代以來,先賢在這方面沒有太多疑義。《禮記·郊特牲第十一》中說:“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
所以,中國人從公元4 世紀就正式稱自己是“禮義之邦”(不是“禮儀之邦”)。事實上,“禮儀之邦”這個提法明末第一次出現時,強調的是朝鮮這些屬國與我們的習俗相類。直到民國年間,用“禮儀之邦”指稱“中國”才逐漸流行起來,大體是以訛傳訛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林存陽曾做過詳細考證。感興趣的朋友也可參閱林先生的《“禮儀之邦”抑或“禮義之邦”考論》一文?!?span lang="EN-US">3】
環顧當今世界,如果稱中國是“禮儀之邦”,將會成為笑話。人類學告訴我們,越是原始的、宗教化的文明,越重視儀式、禮儀。相反,中國這種高度世俗化、理性化的社會,禮儀會越來越簡潔方便——考察研究西方或中東的一神教文化,走進教堂,不難發現他們比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更重禮儀,甚至在首都國際機場的偏僻角落,我們都能看到按時禮拜的教徒——人家才是真正的“禮儀之邦”。
誠如《意見》所言,中華民族能夠“尊時守位、知常達變”。
禮中有因時代而變者,包括禮器、禮儀諸方面;禮中又有恒常少變者,即禮中義理,禮之義。
現在社會上和大學中一些人,顛倒本末,根本不講禮義,將恢復古禮,演習古禮作為禮學教育的重點——這種人似乎真的要將中國建成“禮儀之邦”!
禮因時因地而制,今天的禮儀怎能等同于古禮!《禮記·禮器第十》中講“禮,時為大”,“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禮也者,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制禮一定要符合時代現實和具體情境,不可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我們研究禮學,要做到《意見》中提倡的“與時俱進”“實事求是”。
為何因人情節人欲的禮義有恒常少變的特點?因為它基于人類的天然本性及社會基礎秩序?!抖Y記·樂記第十九》談到制禮時說,人性本來清靜,這是人的天性。受到外物的影響才產生各種沖動,這是由人性產生的欲求。外物的影響使人產生了不同的感覺,喜好和厭惡的情緒就出來了。人們對好的事物不會主動拒絕,外界美好事物持續存在,不斷誘惑人,若不能反省自己,就會沉溺其中難以自拔,這樣就會喪失人的天性。外物對人影響誘惑種類繁多無窮無盡,如果人的好惡之情沒有節制,在外物的影響下,就會被某一外物所誘惑而深陷其中,成為外在事物的俘虜。人變成外在事物的俘虜,失去人的天性,執著于欲望,就會有悖逆之心,虛偽之心,就會做縱欲放蕩,為非作歹的事情。文中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笥谖锒鴦?,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
人類社會的基礎秩序,指任何復雜社會都分層為上下級(古代用君臣代表)、夫婦和父子三重關系(六位),對應這六個名位的是六種社會責任和六種道德律令,即六職和六德。郭店楚簡《六德》中說:“生民斯必有夫婦、父子、君臣,此六位也。有率人者,有從人者;有使人者,有事人者;有教者,有受者;此六職也。既有夫六位也,以任此六職也。六職既分,以裕六德。”有生民以來就必然有夫婦、父子、君臣。這就是“六位”。有率領人的,有服從人的,有役使人的,有服侍人的,有教導人的,有接受于人的。這就是“六職”。有了“六位”,分別擔當此“六職”。“六職”已分,用來升華自己的德行——“六德”分別是圣、智、仁、義、忠、信。
如果說西方一神教社會的道德基礎是上帝啟示的摩西十誡,那么中華禮義文明的道德基礎是基于人類自然本性和社會自然分層的諸德行。這是《意見》中提到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21 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全球市場的深化,過去五百年來人類世俗化、理性化將會加速發展。在這一大趨勢下,建基于人類天然本性和社會基礎秩序的中華禮義文明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中華禮義文明的特殊性、時代性、普世性也會凸顯——這是作為“禮義之邦”的中國對全世界的極大貢獻。
所以,筆者懇請有關部門更正中國是“禮儀之邦”的錯誤提法。因為中國是非宗教的禮義之邦,而非自吹自擂的“禮儀之邦”。
禮義之邦,這種表達會讓中華傳統文化的“實”合乎中華文化的“名”。否則,必將以名害實。孔子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在關乎傳統文化根脈的問題上——執政者慎之!
注釋:
[1] 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訪問日期:2017 年1 月30日。
[2] 鄧爾麟:《錢穆與七房橋世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年3月,第1版,第8頁。
[3] 林存陽:《“禮儀之邦”抑或“禮義之邦”考論》. 2015 年1 月21日《光明日報》14 版。
(摘自翟玉忠先生《文脈尋根:重新發現中國文化》,該書由華齡出版社2022年出版;購買作者簽名版請加微信:zhai20050718))
來源:新法家網站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