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筆者曾帶安徽合肥大圩鎮二十多種植戶去浙江麗水參觀無土栽培,四季掛果年復一年收獲的以色列西紅柿、三層樓高的火龍果、球狀薄膜(冬天不會被大雪壓塌)、內墻四壁鋪滿無土栽培PVC管的農家樂飯莊,以及麗水農科院介紹他們為高山邊防哨所、西沙島礁官兵建設的遠程控制無土栽培菜園等,讓人大開眼界。
不久前,央視四套《記住鄉愁》節目,介紹了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代村的蘭陵國家農業公園。該公園主打的也是立體無土栽培。園區將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結合,首先建設了10萬平方米5個大型智能溫室和數百個冬暖式大棚,打造了“四季如春,常來常新”和“一園攬四季,一日跨千年”主題現代農耕文化奇觀;同時融入人文歷史、農耕文明,生動展示了蘭陵作為“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南菜園”的美麗畫卷。節目中,園區工人站在10來米高架上采摘蔬菜瓜果的場景,給人強烈印象。
其后不久,又看到央視節目中,一位高齡女專家介紹“植物夢工廠”,核心技術也是立體、無土栽培,而且栽培范圍除蔬菜瓜果,還包括水稻麥子玉米等糧食作物。
同樣是央視一節目中,曾經暢想:如果北京城區東南西北中,各建一個幾百米高的透明蔬菜種植大廈,采用立體、無土種植技術,完全可以保障北京城區2000萬人的蔬菜供應。
如果說以上內容讓我感興趣,還只是局限于農業技術的創新突破,那么此次上海疫情,蔬菜鮮果難以保障,更讓我感到,城區建設立體、無土種植摩天大樓,甚至關乎國家安全,值得上升為國家戰略。
第一,立體、無土栽培,一畝地可以當十畝地甚至更多土地使用,且打破傳統農業“靠天收”的弊端,可以大大緩解中國18億畝耕地紅線的緊張形勢。
第二,無土栽培,至少無需用農藥殺除土壤中的蟲害,無需頻頻使用除草劑之類清除雜草,傳統農產品中農藥、化肥、重金屬含量超標等質量問題,將迎刃而解。
第三,立體、無土栽培,實行控濕控溫、精準施肥、用藥,實現了精準養護,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比如用水,大水漫灌無疑浪費,即便采用滴灌技術,仍不免有大量的水滲入土壤中白白流失。室內立體、無土栽培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再如傳統種植,施肥打藥后,一部分肥料農藥滲漏流失;遇到暴雨,許多肥料農藥不待起效,就白白流入河流、湖泊。
第四,可以極大改善生態環保形勢。應該說,工業污染一般通過管道集中排放,管控源頭的難度相對較小。而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產生大范圍面源污染,河湖“富營養化”更成為生態治理頑疾。如果實施工廠化生產,傳統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問題則從根本上被釜底抽薪。
第五,立體、無土栽培,真正形成生產力,必須土地、資金、技術高度密集,屬于典型的高技術設施農業。從農產品質量保障角度看,土地集約化經營,更便于質量把控、源頭追溯,可以根本解決我國農產品長期存在的質量問題;從“畝均論英雄”的角度看,立體、無土栽培雖然投資強度大,但收益也高,高效回報勢必會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入場。
如何振興立體、無土栽培?首先,中糧集團等央企可率先投資,引導示范,帶動民間資本匯聚。其二,要像打造工業品牌一樣強化立體、無土栽培農產品品牌建設。立體、無土栽培起步之初,因為不成規模,成本難以降低,銷售價格必然不是一般人難以承受;更大的威脅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社會誠信危機,導致好的產品賣不上好價錢。破除“叫好不叫座”的僵局,主流媒體應加強公益性推廣宣傳,努力爭取市場認可。這其中,有一個因素我們必須看到:立體、無土栽培出的農產品,在規模未起之時,難免成本高價格貴,但如果能引入城區建設這樣的基地,大大降低的物流成本、保鮮成本可以沖抵生產成本,讓立體、無土栽培出的農產品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第三,國家農業部等部門,應進一步出臺政策,加大對立體、無土栽培規?;a業的獎補力度,提高立體、無土栽培產業化推廣的“初速度”,從而快速完成“產能不足--漲價--資本下場擴產--產能過剩--降價--產能出清--頭部企業出現”的完整閉環。
作者:陶余來 合肥市包河區總工會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