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經歷了從貶低、否定到肯定的過程。直到今天,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仍將其稱為一場偉大的農民革命運動。
在辛亥革命前,滿清朝廷以及其御用文人,一直在否定、貶低太平天國。他們為太平軍安上“粵賊”、“發匪“、“發逆”、“偽賊”、“逆”等種種輕蔑之名,還編造大量不實之詞,將屠城、搶掠等各種罪名安在太平軍頭上。然而實際上,清軍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其所犯下的暴行可以用罄竹難書來形容,其惡行遠超太平軍。然而即便如此,曾國藩、鮑超、陳國瑞等屠夫,仍被冠以“人瑞”“忠臣”之名。甚至連幫助清廷鎮壓太平軍的洋人,如華爾、戈登等人,也被滿清吹捧為英雄。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隨著革命思想的流行,太平天國的形象逐漸出現了逆轉。“洪秀全起自布衣,驅逐異族,雖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敗論豪杰也,因深慕其為人”。
孫中山是廣東人,和洪秀全是半個老鄉。早在幼年時,他便經常聽太平軍遺老談及天朝故事,深受感染,而這也成為他領導反清革命的動機。他曾說:“革命之最初動機,則予在幼年時代與鄉關宿老談話時已起。宿老者誰? 太平天國軍中殘敗之老英雄是也!”
就這樣,孫中山以及同盟會一直以“太平天國繼承人”自居,將洪秀全、楊秀清視為民族革命的先驅。
辛亥革命勝利后,滿清朝廷土崩瓦解。然而在社會上,對于太平天國的污蔑仍屢見不鮮,而這主要體現在地方志的修訂上。據不完全統計,民國年間尤其是20年代以后出版的地方志書中,仍遍布有大量不實之詞。甚至在太平天國起事之廣西桂平,縣志中仍是滿篇的“發逆”、“賊匪”,與滿清時期無異。為了進一步為太平天國正名,宣傳國父精神,國民政府于1929年發布專項法案,禁止大眾繼續抹黑太平天國運動。而這項法令被稱為《禁止誣蔑太平天國案》。
太平天國“在清廷對于革命民眾,當然視如深仇宿怨,既將其完全撲滅,又復加以種種誣蔑之詞。而當時民眾處于專制淫威之下,復不解民族主義之謂何,遂致仰承鼻息,疾太平諸王亂賊草寇之不若,其見之于文字者,復加以‘粵賊’、‘發匪’、‘發逆’、‘偽賊’、‘逆’種種輕蔑之名稱,被誣至五六十年之久,無人加以昭雪”。
因此,宣傳部認為,“查洪楊事件,為狹義之民族革命,自應加以承認”。而太平天國運動,應當是“光榮革命史”。
在《禁止誣蔑太平天國案》中,國民政府禁止在一切書籍、雜志、報刊、教材、讀物上攻擊太平天國,而滿清以及北洋軍閥所發布的攻擊太平天國的文字材料,全部予以封禁。如若仍然攻擊太平天國為“粵匪”“發逆”,則判處罰金以及有期徒刑。
就此,一場為太平天國正名的運動,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廣西地區在重修縣志時,更是將太平天國評價為“太平諸杰,奮跡金田,為漢族吐氣,千古同欽”。此外,地方各級政府通過修訂教科書,舉行各種紀念活動,鼓勵學者著述等,有意建構和廣泛傳播“民族革命的先驅———太平天國”的光榮形象,從而在社會范圍內取得民眾對太平天國從“發逆”到“革命”的普遍認同。從此以后,太平軍不再是殺人不眨眼的匪徒,而是偉大的民族英雄。
從民國到今天,太平天國運動仍被視為一場偉大的民族革命運動,石達開、李秀成等人的英雄形象,也被刻入人民英雄紀念碑中。【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