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超院士的靈堂沒有放哀樂,放的是國際歌”的新聞令無數網友為之感動落淚。
筆者原以為這是吳孟超同志生前的囑咐,通過記者的采訪筆者才知道,原來這是吳孟超同志家屬的安排:“靈堂播放《國際歌》,是因為吳孟超特別喜歡這首歌,家屬認為這首歌能夠代表吳老的精神、滿足他的喜好。”
這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吳孟超同志是毛澤東時代培養起來的專家,他的一生完全也配得上“人民醫學專家”這個稱號。
然而,與吳孟超同時代培養出來的專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吳孟超同志這樣,他們的家屬就更難說了。筆者曾經在北京學習、工作、生活十幾年時間,這期間接觸過很多革命立場非常堅定的老同志,也曾為很多老同志“送別”。相當多的老同志的子女并不支持他們父輩的信仰和事業,甚至在老同志走后甚至盡可能地做出切割。而像陽早、寒春之子陽和平,以及魏巍同志的幾個優秀子女那樣,能夠堅定地繼承父輩革命意志,并沿著父輩的道路繼續走下去的“家屬”,可謂是鳳毛麟角。
寒春與兒子陽和平
然而,在吳孟超同志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民科學家”的身影——這就是時代對人的塑造:
吳孟超同志的老師裘法祖,作為一個醫學泰斗級的人物,居室居然只有五十多平方米,內設非常簡樸。80年代初單位分給他兩套房子,加起來一百多平米,他硬是還回去了一套。
吳孟超與老師裘法祖
兩彈一星功勛錢學森同志多次將將國家及某些單位獎勵的巨額款項捐獻出去,獎一萬要捐,獎100萬也要捐。1994年他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獎100萬港元,2001年他又獲得霍英東科學成就終生獎100萬港元,這兩筆獎金的支票都是還沒拿到手,就讓人代他將錢捐給祖國西部的沙漠治理事業。錢學森同志直到晚年還幾十年如一日住在破舊的樓房里,過著清貧的生活,穿了一輩子的中山裝,用了五十多年的破提包,拒絕搬進“大房子”。老一輩航天人也大都以錢學森同志為楷模,安守清貧。
錢學森同志
“將軍院士”錢七虎同志獲得了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800萬元,江蘇省又給配套800萬元獎金,錢七虎院士毫不猶豫地將這1600萬悉數捐出,用于資助窮苦百姓看病和受教育。他從90年代開始就把自己的工資攢下來捐助失學兒童,自己過得卻十分清貧、節儉。私企想用數倍的薪金、數倍的大房子“挖墻腳”,都被他嚴詞拒絕了。
……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這些令人欽佩的“專家”,或是毛澤東時代一手培養起來的,或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經成名;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經歷,那就是經過了毛澤東思想的教育。
毛澤東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待遇和工資水平普遍其實是高于其他群體的。然而,真正稱得上“人民專家”的知識分子卻并不以這樣的“特殊待遇”為榮。
1966年8月29日,寒春和陽早聯合另外兩位外國專家,寫了著名的一張大字報,要求取消給他們的”特殊待遇“,與工人、農民、戰士保持一致。
這張大字報很快得到了毛主席的親自批示:
我同意這張大字報。
外國革命專家及其孩子要同中國人完全一樣,不許兩樣,請你們討論一下,凡自愿的一律同樣做,如何請酌定。
毛澤東
9月8日
不要“特殊待遇”,對于毛澤東時代培養起來的這批老專家來說,那可是“優良傳統”了。事實上,毛澤東時代培養起來的這批老專家,拒絕“特殊待遇”所謂品格對他們來講,是他們身上所有優點中微不足道的。
一切有良知的人都不能否認這樣的事實:毛主席接手的是一個連釘子(“洋釘”)、火柴(“洋貨”)都很難制造出來的一窮二白的國度,人均壽命只有35歲,90%以上的人口處于文盲狀態……
到毛主席離開我們時,醫療條件大幅改善,人口預期壽命翻番;教育事業欣欣向榮,70%的人口已經掃除了文盲;新中國的人造衛星、大飛機已經上天,萬噸輪已經下海,原子彈氫彈已經爆炸,光刻機已經先于日、歐起步……新中國已經躋身世界六大工業強國。
這些偉大成就的取得,離不開黨和毛主席的領導,離不開億萬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也離不開毛澤東時代培養的這群“人民專家”的默默付出。
而我們講毛澤東思想對整整一代人民專家的培養,不僅僅是思想領域的抽象概念,更是涉及到“科學研究的方法論”這個物質層面。
我們都知道錢學森同志酷愛毛澤東詩詞,而錢學森同志提出的系統工程思想也是對“矛盾論”在科研領域的具體運用。
《矛盾論》中有一個原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這對60年代搞雜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觸動非常大,他由此想到:稻田里偶見的個別優質水稻天然雜種,以及試驗田中那株“鶴立雞群”的水稻,并非毫無緣由,而是水稻內部的矛盾性所使然。經過不斷探索,他確信通過長期自交提純的水稻品種完全可以產生優勢。
1962年,毛主席提出:“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三項偉大革命運動”。可以說,正是毛主席的《實踐論》哲學激勵了毛澤東時代一大批科學家、工人、農民、學生,打破迷信,勇敢地大膽試驗,科研工作遍地開花,催生了科研領域的一場“群眾運動”。雜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并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實現的,它離不開數十萬基層干部、農業技術人員以及公社社員的共同努力。
毛主席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斗爭精神,則激勵著無數科研工作者不斷努力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在簡陋的物質條件下,創造出了一項又一項輝煌的成就。
正是按照毛澤東時代的科研-工業體系的戰略布局中,新中國在毛澤東時代結束時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完整國防工業體系、完整的科研體系和完整的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為后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毛主席為我們培養的正是這樣整整一代的“人民專家”:
“矛盾論”和“實踐論”的哲學智慧被他們運用到科研領域、不斷突破、勇攀高峰;“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品格則被他們鐫刻到靈魂深處,終身堅守。
【作者/秦明,本文轉自公眾號“子夜吶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海華|“紅旗到底打得多久”,毛主席在八角樓寫了兩篇著作來回答
2021-05-27女機要員不愿意結婚,毛主席擔心夜長夢多,專門安排秘書前去催促
2021-05-23?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