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上海雙城論壇12月1日下午落下帷幕,臺北市副市長黃珊珊因未參加論壇而受到媒體關注。黃珊珊是親民黨員,但卻在臉書稱臺灣是“獨立自主國家”,喊出了“臺獨”語言。當被媒體質疑時,黃珊珊還大言不慚地說:“這句話我已經講了10年以上了”。
10年以上,這意味著黃珊珊至少從2011年就開始認可“臺獨”了。黃珊珊從2002年就加入了親民黨,她講的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親民黨的態度,媒體有理由就此認為,親民黨傾向于“臺獨”。事實是這個樣子嗎?
親民黨是國民黨分裂出來的一個政黨,于2000年由宋楚瑜等人創建。宋楚瑜原為國民黨員,擔任過中國國民黨秘書長、臺灣省政府主席、臺灣省省長等職務,1999年與李登輝決裂,被開除國民黨籍,2000年創建親民黨。親民黨因堅持“九二共識”被歸入泛藍陣營,并于2007年與國民黨簽署《國親聯盟協議》。然而,親民黨也曾數次與泛綠陣營合作,宋楚瑜也做過蔡英文陣營的高官,立場搖擺不定,所以又被外界泛稱為“橘營”。
在兩岸關系上,親民黨推出了“三階段整合論”主張,雖然承認“九二共識”,支持兩岸和平統一,但并不贊成“一國兩制”,而是提出“對等分治”。親民黨內部關系也很復雜,宋楚瑜作為親民黨創黨主席,竟然在2019年被內部指控訪問大陸期間表態支持“一國兩制”,反應激烈的黃珊珊認為宋楚瑜的這個表態“傷害”了臺灣“主權”以及自由民主體制,以請辭親民黨文宣部主任表示抗議。
從親民黨走過的歷程來看,這個黨派是介于藍綠之間的“騎墻”黨,所謂的承認“九二共識”,也只不過是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罷了。但也只限于承認是中國人,其兩岸“對等分治”主張,是無法得到大陸認同的,這也是一種“獨”,類似于“一中一臺”。從黃珊珊的政治態度來看,這個祖籍湖南湘潭的臺灣人,實質上是把臺灣作為一個“國家”看待的。她稱臺灣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并講了10年之久,確實說的是心里話。
在臺灣,由于民進黨長達幾十年的“臺獨”宣傳,加上陳水扁、蔡英文等臺灣地區領導人在執政時大力踐行“去中國化”教育,使“統一”的聲音被邊緣化。國民黨在民進黨的打壓下一敗涂地,失去了抗爭的勇氣。整個社會營造出一種“臺獨”反倒是“主流民意”的氛圍,談“統一”成為“小眾群體”被孤立。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民進黨是執政黨,有那個權利。談“統一”要被打壓,被制裁,民眾是沒有這個“民主”權利的。出于大眾的“媚俗”怯權心理,不管是國民黨,還是親民黨,都會避談統一,只談和平,長此以往,泛藍陣營也會被抹上一絲綠色。
因此,親民黨雖然不是一個“臺獨”黨,但作為騎在墻頭上的黨派,如果藍營不拉一把,就可能倒向綠營,演化為一個“臺獨”黨。黃珊珊把稱臺灣為“獨立自主國家”當做理所當然的事,就是個鮮明的例子。黃珊珊現在是臺北市副市長,現任市長柯文哲已明確表態要支持她參選下一任臺北市長,與國民黨籍蔣萬安競爭。這也給我們提了個醒,兩岸統一不能久拖不決了,因為拖下去,臺灣會越來越綠,這正是“緩獨”、“暗獨”造成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