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2021年,在臺灣內外因素刺激下,兩岸關系一度劍拔弩張;2022年,臺灣地區迎來“九合一”選舉,大陸也將召開中共二十大,臺海局勢又將如何發展? 圍繞相關新聞,觀察者網采訪了前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
觀察者網:國民黨在“四大公投”和最近“立委”補選中一再失利,今年臺灣又要開始“九合一”選舉,您認為國民黨還有哪些牌可打?
王在希:國民黨在去年底的“四大公投”和今年1月8日剛舉行的臺中“立委”補選,以及在臺北市對林昶佐“立委”的罷免案中全部失利,這對國民黨今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選舉,肯定會產生不利影響,尤其對新當選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而言,壓力不小。“四大公投”里像反對從美國進口萊豬這樣明顯關乎臺灣同胞身體健康的民生議題,都未能通過是極不正常的,說明臺灣社會已經形成嚴重的藍綠對立,甚至到了不分是非的地步。另一方面也突顯了臺灣選民的基本盤是綠大藍小這樣一個事實。國民黨在“四大公投”特別是臺中市“立委”補選中接連失敗,固然與民進黨處于執政優勢有關,但從國民黨自身來看,我認為主要原因之一還是黨內高層不團結。比如在“四大公投”時,作為最大諸侯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始終不明確表態;在臺中市“立委”補選中,作為市長的盧秀燕直到最后一刻才出來站臺,有點不可思議。其次是未能有效組織動員和整合資源,失去話語權,不能把中間選民爭取過來。再次是國民黨原來的地方派系,已經被民進黨分化瓦解,國民黨在臺灣基層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國民黨在2018年地方選舉時,曾經奪得三分之二縣市長席位;如果國民黨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些執政縣市的資源,提前合理規劃新的候選人,加強基層動員,不再出現內訌,今年底的地方選舉還是可以放手一搏的。關鍵是作為黨主席的朱立倫應該要有信心,勇于拼搏,義無反顧,不計個人得失,才有可能起死回生。

觀察者網:韓國瑜1月2日在臺北舉行新書見面會,被一些評論解讀成要為重返政壇造勢,不過他本人暫未就此給出明確表態?;仡櫳弦徊?ldquo;韓流”的興起與退潮,您認為韓國瑜若想重返政壇,應吸取什么經驗教訓?
王在希:我也注意到韓國瑜在沉寂一個時期后,這次出席臺北新書見面會。見面會有近萬人參加,而且場面氣氛熱烈,顯然是經過精心準備和充分動員,是有備而來的。這說明韓國瑜的影響力至今仍在,當年的韓粉也沒有完全流失。韓國瑜在2018年臺灣縣市長選舉中,單槍匹馬從臺北空降到民進黨大本營高雄市,一舉擊敗民進黨實力派候選人陳其邁,創造了臺灣選舉歷史上的奇跡。連民進黨頭面人物賴清德也說“韓國瑜是臺灣百年不遇的政治奇才”。但他在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雖力挽狂瀾,卻最終敗北。失敗的原因很多,但主因是得不到國民黨高層各個派系的鼎力支持,形成單打獨斗、孤軍奮戰的局面。韓國瑜自稱是一介草民,和國民黨的權貴集團無論是政治理念和行事風格上都格格不入。他如果要重出江湖,依靠國民黨不行,不靠國民黨也不行。但他作為國民黨內一股重要勢力,國民黨高層如何充分發揮他的獨特作用,要看他們的政治智慧。作為韓國瑜本人,曾經有過歷史性輝煌,也有敗走麥城苦澀,目前他是清醒的,應該不會輕易出山。如果未來他能和黨內志同道合、有實力的人士合作,優勢互補,或者黨主席能對他有個妥善安排,應該是可以充分發揮他的正能量。
【韓國瑜新書《當韓先生來敲門》見面會現場(圖/臺媒)】
觀察者網:您曾表示,如今對于國民黨、民進黨,大陸應區別對待。能否詳細聊聊具體如何區別對待?此外,對于兩黨外的第三方勢力,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做些什么?
王在希:當前大陸面臨的一項主要任務是反對和遏制“臺獨”。民進黨2016年重返執政后,堅持不承認“九二共識”和“兩岸一中”,主張兩岸“一邊一國”、“互不隸屬”,利用疫情防控限制兩岸正常交流,變本加厲地推動以“去中國化”為主要特征的漸進式“臺獨”分裂活動,成為制造兩岸緊張和阻擾兩岸統一的主要敵人,他們應是現階段主要打擊對象。國民黨盡管也不贊成統一,主張“不統、不獨”,但承認九二共識,堅持反對“臺獨”,在目前應該是團結爭取的力量。我們對國民黨現在既合作,也斗爭。所以我認為對國民黨與民進黨應該區別對待。對于黨外第三勢力,如柯文哲的民眾黨,上海市和臺北市現在每年舉辦“雙城論壇”,效果很好。還有新黨、親民黨,都是我們團結爭取的力量。
觀察者網:結合臺灣這幾年的表現來看,不少關心臺海問題的大陸網友認為,臺灣已事實上“獨立”,就差正式“修憲”。您怎么看待這一認識?
王在希:從1949年國民黨蔣介石從大陸去臺灣,兩岸分離已經72年了。在兩蔣時期,盡管兩岸政治上對立、軍事上對抗,但彼此在堅持一個中國、追求國家統一這個原則問題上,還有共識。“臺獨”勢力一開始主張推翻國民黨“中華民國”政權,宣布成立“臺灣共和國”,徹底實現“臺獨”。后來發現這樣風險太大,行不通,就改為“借殼上市”,打著“中華民國”旗號,搞事實“獨立”。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他們精心策劃,通過“廢省”、“修憲”、修改教科書、搞“去中國化”,一步一步地把“中華民國”符號虛化,慢慢用“臺灣”二字的稱謂逐步加以取代,實現“臺獨”目標。今年元旦蔡英文新年祝詞已經全部用“臺灣”稱謂取而代之。確實,現在只剩下最后一道窗戶紙沒有捅破,形勢非常嚴峻,但他們要邁出這一步也很難。迄今民進黨當局之所以不敢鋌而走險、公開宣布“臺灣獨立”,主要原因就是大陸2005年制定了《反分裂國家法》,明確劃了三條紅線;另外他們也看到解放軍已經做好隨時粉碎“臺獨”的充分準備,看到大陸方面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堅定意志、堅強決心和強大能力。所以我認為,他們膽敢通過“修憲”或者“公投”公開宣示“臺獨”之時,也就是徹底實現兩岸統一之日。
觀察者網:現在輿論場上有不少關于“窮臺”的聲音,認為大陸可以借“窮臺”讓臺灣民眾改變支持綠營的選擇。您認為這是一個好的辦法嗎?
如果大陸對臺實施經濟制裁,對臺灣的殺傷力是很大的。現在臺灣主流媒體都被民進黨控制,如果制裁影響到民眾生活,民進黨肯定會煽動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敵對情緒,嫁禍于人。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易打這張牌,需要綜合施策,需要配套措施,需要選擇時機。既要精準打擊“臺獨”分裂勢力,又要顧及爭取臺灣民心。

觀察者網:當下來看,臺海問題復雜化已成趨勢——以往主要是美國在其中攪和;現在變成美國主導,歐洲和印、日、澳等國家都來摻一腳。美國總統拜登正逐步推進的“印太戰略”無疑也把臺灣當成重要棋子,在去年12月27日簽署的《2022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中包括“助臺灣地區增強自我防衛”、“支持邀請臺灣參與環太軍演”等等。對于這些,我們有什么主動應對的思路嗎?
王在希:拜登上臺以來,在推行“以臺制華”這一點上與特朗普沒有區別,但在手法上有很大不同。拜登改變了特朗普單打獨斗的做法,拉攏世界上所有盟友,組成反華俱樂部,一起來干預臺灣問題,也就是把臺灣問題國際化。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也好,拜登的“印太戰略”也好,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臺灣問題。美國的《國防授權法》按慣例每年修訂一次,早在特朗普政府時就開始把恢復美臺軍事關系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增列其中,規定美臺雙方“助理國防部長”以下官員包括“將軍”可以互訪。去年美就邀請臺軍“參謀總長”赴美訪問,美國也派軍官去臺灣軍隊協助特戰訓練。這些都嚴重違背中美建交三個《公報》的規定。這次拜登簽署的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包括“協助臺灣地區增強自我防衛”、“邀請臺灣參與環太軍演”,還有加強美“國民警衛隊”與臺灣后備役軍人之間合作等等,越走越遠。對此,外交部發言人和國防部發言人都已經明確表示堅決反對,并提出交涉。至于今年臺軍是否能夠如期參加環太軍演,還有諸多技術上的困難,但美臺之間的軍事聯系有越來越廣泛趨勢,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觀察者網:在您看來,我們能從這波立陶宛事件中得到什么啟發?
王在希:立陶宛當局允許將原來的“臺北駐立陶宛經濟文化代表處”改為“臺灣駐立陶宛辦事處”,是一起性質十分嚴重的涉臺事件。首先把臺北改成臺灣,問題就很大。以“中華臺北”的名義在外設立機構,符合一個中國原則,而以“臺灣”名義在國外設立機構,就有“臺獨”色彩,這正是民進黨當局所謀求的,具有“一中一臺”性質。所以我們當即召回駐立陶宛大使,把外交關系由原來大使級降為代辦級。在這個背后,主要是美國在導演,這從后來美國邀請臺灣參加所謂“世界民主峰會”就看得更加清楚。美國很明顯是在挑戰一個中國底線,給我們制造難題。關鍵是立陶宛此舉在國際社會開創了一個極其惡劣的先例。波羅的海的其他兩個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以及東歐的捷克、西歐的某些國家,也可能仿效。但一個中國原則在國際社會是被普遍承認的,美國要想撼動也沒有那么容易。
觀察者網:新的一年,尤其今年大陸將召開中共二十大,您預測臺灣問題會如何發展?
王在希:定于今年下半年召開中共二十大,不僅在大陸、在兩岸,在國際社會也是大家高度關注的一件大事。關于臺灣問題也肯定是二十大報告重要內容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對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張,形成了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未來五年,是中國發展強大過程中最關鍵的五年,同時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也進入了一個最為關鍵的時期。相信二十大政治報告會在堅持過去對臺大政方針和基本政策的同時,針對臺海形勢的最新變化和對臺工作的目標任務,提出新的重要論述。2022年臺海形勢可能會更加嚴峻復雜,我們和民進黨當局之間的斗爭可能會更加尖銳、更加激烈。具體講有“四個不會改變”——第一,美國“以臺制華”的策略不會改變。美國認為未來五六年如果不能有效遏制住中國,今后就遏制不住了。所以今年會進一步打臺灣牌。第二,民進黨當局“依美謀獨”的企圖不會改變。“臺獨”分裂勢力認為未來五六年是實現“臺獨”目標的關鍵期,越往后大陸發展強大了,趕上或者超越美國了,“臺獨”就搞不成了。所以新的一年,民進黨當局有可能加速“臺獨”步伐。第三,兩岸關系持續緊張的狀態不會改變。美臺加緊勾連使得兩岸關系出現惡性循環,為了震懾“臺獨”,大陸解放軍會出動更多的飛機艦艇到臺海巡邏,這樣和臺軍以及美軍在臺海地區的近距離接觸也會增多,風險增大。第四,大陸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也不會改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也是大陸最大的民意,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無法退讓。總之,我們希望有一個祥和的臺海形勢,但我們也不怕緊張。越是在看起來危機四伏的時候,我們越要保持清醒頭腦,保持戰略定力,沉著應對各種風險,堅信時和勢在大陸一邊。(受訪專家:王在希,前國臺辦副主任,前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昆侖策研究院副院長、高級研究員;采訪記者:觀察者網 李泠。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