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上午,郭鳳蓮在山西代表團駐地(央廣網記者 韓靖 攝)
央廣網北京3月7日消息(記者孫冰潔 李楠 韓靖)昔日的大寨“鐵姑娘”郭鳳蓮已經72歲了。
1976年,她出現在《人民畫報》的封面上時還只有三十出頭,身穿綠色格子外套、扎著當時流行的馬尾辮,一手扶著鋤頭把,面對鏡頭笑得一臉燦爛,這個充滿干勁的形象自此定格在一代人的記憶中。
一轉眼四十多年過去,大寨完成了從政治品牌到經濟品牌的轉身,郭鳳蓮也笑稱自己從“鐵姑娘”變成了“鐵奶奶”,但仍能從這張不再年輕的臉上看到當年的風采。全國兩會期間,出現在記者面前的郭鳳蓮,一頭利落的短發打理得整整齊齊,說起話來鏗鏘有力,談到大寨時神采飛揚,年逾古稀依舊在一線奔波,并還在為大寨的明天奮斗。
一切如她所言:“雖然老了,但我們的精神還在,并且永遠不倒。”
“我只關心農民能不能富”
“一會兒咱們再碰一碰,把這個議案在合計一下,做些修改……”3月3日早上八點,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開幕前兩天,記者在山西代表團駐地房間見到她時,她早已與團內的一位代表討論起了議案。
“四屆、五屆、十一、十二……”,郭鳳蓮前前后后參加了六屆全國人代會。
“現在晉中的平原地帶農業生產用的都是大機器,可是咱們丘陵地帶不行啊,全得靠人工,農民費很大的勁兒,產量還不高。我想提提建議,看能不能在農機這塊給點政策,建一個資金補貼平臺,解決一下丘陵地帶機械化難的問題。
還有,我們山西緊挨著內蒙的部分也有草原,能不能把山西也列到草原修復的政策體系里去……”剛一落座,郭鳳蓮就忙不迭地跟記者聊起了今年兩會她準備提交的議案。
3月3日,在山西代表團駐地賓館,郭鳳蓮跟記者聊起了今年兩會她準備提交的議案(央廣網記者 韓靖 攝)
最近幾年兩會,她都會提出不少建議,從農村的環境治理、農田修復、農村道路建設到農村飲水安全、農業機械化再到農村生態修復、環境整治等,總之,始終不離“三農”問題。
她說自己來自基層,沒多少文化,講的都是實話,提的都是實際問題。“我只關心怎么樣把農村變好,怎么讓農民富起來。”
調研、參加活動、甚至是與家人一同出游時,她都會有意進行觀察,看農村存在什么問題。有時她覺得自己就像“著了魔”似的,時時覺得自己是個代表,要比別人多留一份心。
而在一開始,郭鳳蓮并不知道這個“代表”要怎么當。只是覺得“該去反映反映問題,能解決就解決,至于解決不了的也就算了。”
每次建議提出后,她會追著相關部門詢問每一個建議的進展。如今,她欣慰的是自己提交的每一個建議都得到了回復,可以解決的得到了解決,而一時落實不了的,也說明了具體原因。這讓她對代表的身份更不敢怠慢,覺得這份“作業”永遠沒有完成時,只要當一天代表就始終有問題要解決,哪怕不當代表了,也要繼續關注。
“現在都在減肥,我那時想肥也肥不起來”
如果四十多年前有互聯網,郭鳳蓮一定是不折不扣的“網紅”。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全國上下掀起的“農業學大寨”的風潮中,作為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黨總支書記的郭鳳蓮也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她的照片出現在各種印刷品上,與大寨一起,成為全國人民爭相學習的榜樣。
她生于1947年,完整經歷了共和國70年來的風風雨雨,從當初的一窮二白到今天的衣食無憂,一直在農村摸爬滾打的郭鳳蓮篤信一個樸素的道理:未來是靠自己奮斗出來的。
郭鳳蓮出生在山西晉中昔陽縣大寨村,彼時自然條件惡劣,十年九旱,七百多畝地被山梁、溝壑分割成四千八百多塊,俗稱“七溝八梁一面坡”,平均畝產只有七八十斤。
母親早逝,郭鳳蓮自小被寄養在外祖母家,只上了6年學。姥姥的腿不好,家里又沒有男勞力,她從小便學會了一切靠自己。 8、9歲時開始擔著扁擔挑水,井水很深,她趴在井邊拿著繩子一點點往外拽。面粉也是自己磨,推著石磨一點點碾,同村人家里一般有一大一小兩口缸用來盛糧食。郭鳳蓮祖孫倆公分掙得少,輪到分糧時連一口小缸都裝不滿。看著鄰居家往大缸里倒糧食,她心想:什么時候我們也能有糧食往大缸里倒啊?
穿的衣服也破破爛爛,能補的就盡量補一補,白天穿完后,晚上洗好放在鍋臺上烘干,第二天再接著穿。
在她物質匱乏的少女時代,正趕上大寨開始實行農業集體化,在時任村支書陳永貴的帶領下,大寨人憑著一雙手、不分晝夜、不計報酬地苦干,壘起了成片的梯田。
16歲時,憑著能干的勁兒郭鳳蓮已經在村中嶄露頭腳,成為“鐵姑娘”隊隊長。每天早上五點爬起來到山坡上扒石頭,扒完之后再挑土,一點一點地壘梯田。手上的繭子磨了一層又一層,冬天口子裂開,血順著裂縫往外流,夜里疼的睡不著覺。直到1965年,才有錢買到5分錢一盒的“愈裂霜”。鄰居家有位打石頭的大叔,打了30年。有一天大嬸把郭鳳蓮找過來,讓她幫忙打著油燈,大嬸在燈下給丈夫縫裂縫。“我說我叔疼不疼啊?她(嬸子)說疼也沒辦法,也得把它縫起來啊。”縫完了以后,拿玉米面調成糊抹在傷口上,第二天繼續干活,這個場景郭鳳蓮一直清楚地記到現在。
“所以你說大寨人苦不苦啊?說實在話,太苦了。”
時隔幾十年再回顧,郭鳳蓮說即使在那樣的條件下也沒什么怨氣,一心只盼著什么時候能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那時她想象中的新農村,只是能吃得飽飯,并且能穿件好衣服。
愿望的實現比想象的要早得多:到了70年代,大寨人已經吃得飽飯,穿上了的確良;80年代,經過改革開放,生活逐漸變好;到90年代,已經能“吃上大塊的肉”。
“捱到這個光景不容易啊,誰能想到呢?”
“明天什么樣誰能想到呢?干就是了”
七十多歲的郭鳳蓮如今依然住在大寨,事實上,在1980年,她曾離開大寨,輾轉調動多個單位,但當看到大寨在改革開放大潮中逐漸落后時,她又毫不猶豫地回到了大寨。
八九十年代,已經人到中年的郭鳳蓮走南闖北,學著與各種各樣的人打著交道。在她的帶領下,大寨先后建了制衣公司、水泥廠、酒廠、農牧公司、旅游公司、核桃露廠、煤炭分運站等,以“大寨”命名的酒、醋、面粉、雜糧、核桃露等產品紛紛上市。
到1997年,大寨村生產總值已達到5000萬元,2002達到1個億,2008年達到3個億,2010年超過10個億。
郭鳳蓮接受央廣記者采訪(央廣網記者 韓靖 攝)
郭鳳蓮告訴記者,如今在大寨,村民們早已全部搬進別墅或樓房。本村的孩子考上大學有獎學金,年滿60歲的老年人有養老金,村民全部實現合作醫療,集體報銷除去國家統一的農村合作醫療之外,每人每年還享受大寨村委給予1000元的大病現金補助等等。
年過古稀,郭鳳蓮依然斗志滿滿。她說接下來還要帶著大寨繼續搞改革。眼下,她就有一個要實現的“小目標”:把大寨打造成知名的生態旅游品牌。讓外來的游客不僅能看到大寨的歷史,還能看到大寨的現在與將來:呼吸新鮮空氣、享受田園生活的樂趣,“體味體味”大寨人的新生活。
大寨的明天是什么樣?
郭鳳蓮說她依然很難想象。就像她當初不知道寸草不生的大寨會成為一個全國上下爭相模仿的榜樣一樣。
“現在還能用手機付錢,這從來沒想到啊,對不對?所以很難想將來什么樣。但我認為社會要前進,它總不會后退,對不對?”
沉思了一下,郭鳳蓮接著說道:“反正我們不停干就行了,往前走,一步一步往前走,只要奮斗就可以得到。”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這位全國人大代表引用毛澤東、黃炎培“窯洞對話”,建議制定這部法
2019-03-05人大代表雷軍兩會建議:聚焦5G應用布局、商用航天立法和信息無障礙
2019-03-05?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