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 沈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指出:“把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成果,是從國家發展和安全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應對復雜安全威脅、贏得國家戰略優勢的重大舉措。要加強集中統一領導,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突出問題導向,強化頂層設計,加強需求統合,統籌增量存量,同步推進體制和機制改革、體系和要素重合、制度和標準建設,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逐步構建軍民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
在我國,從來不缺少“兵民一體,兵民一家”的思想。古代歷朝實施的“屯田戍邊”就是“兵民一體”思想的具體體現。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又將“人民戰爭”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給予了日本侵略者嚴重打擊,縮短了中國革命的進程。
當今,軍民融合已成為國家戰略,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軍民融合有著其特殊的意義。如今講軍民融合,社會上普遍有一種偏頗的觀點,認為和平時期,天下大同,該是“馬放南山”的時候了。一說到軍民融合,有很多人依舊抱著“軍轉民”的固有思路要求軍用技術加速轉化為民用。其實,當前的軍民融合是雙向融合,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最大程度凝聚軍民融合發展合力,發揮好軍民融合對國防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向支撐拉動作用,實現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綜合效益最大化”。
然而,和平時期依舊要看清天下大勢,并順勢而為。當今的國際形勢錯綜復雜,既有多數國家要求和平發展的普遍呼聲,也有某些為抑制中國強大不惜一戰的戰爭叫囂。中國是要維持和平發展的,為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出“構建人類共同命運體”的重要戰略思想,但是并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贊同這一思想。有人將中國明確視為“戰略競爭者”,將打壓、圍堵、遏制中國為己任,不斷在我國周邊制造所謂的“安全熱點事件”,持續挑戰我國國家安全底線和我國維護國家安全的決心。
面對持續增強的國家安全壓力,我們認為我國新時代軍民融合更應該關注未來軍事斗爭,更應為可能的軍事斗爭做準備,不能視而不見,不能寄希望于那些好戰的人變得仁慈。中國不主戰,但不能不防戰,更不能怯戰。簡單說,就是要來一場新時代的“屯田戍邊”。其核心就是:和平時期在做好“守邊固防”(包含發展與其對應的國防力量)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好經濟,持續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戰時則以全民之力保障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當然,這個轉變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實現的。也就是說,必須要在和平時期就未雨綢繆,為可能到來且強加于我們的戰爭的發生,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這其中包括建立有效(能作到快速反應、有效應對、戰之必勝)的國家防御體系和國防動員體系,而不至于倉促應戰,被動挨打。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這樣的教訓不勝枚舉。
我們認為,現有的國防動員體系并不僅僅指兵員動員,也并不僅僅指建設幾支預備役部隊,而指的是全民戰爭的組織動員、資源保障、宣傳動員等。這里,我們有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一
存在的問題
(一)民眾思想不適應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經歷了幾十年的和平時期,對于戰爭,絕大多數人只是在電影里、電視劇里、書本上看過。對于那種被侵略、被奴役、任人宰割的亡國之疼沒有切身感受。長期的和平,客觀上造成人們更加關注經濟成長,更加關注個人發展,更加關注發家致富。大眾對國防安全觀念相對淡薄,或是認為與己無關。在這樣的模糊觀念狀態下,一旦啟動國防動員,從民眾層面會有一定的思想阻力。
(二)組織能力不適應
目前,政府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都是按照和平時期國家治理,以及國家機關正常運行的通常標準設置的。應對戰爭模式的只有國防動員一個機構,力量單薄。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怎么先行?如何行?如何調集糧草?如何存放?如何運輸?如何保障運輸安全?如何分配?這是需要有組織保障的。對應今天的國防動員來說,就是國防動員的級別是什么?對應這個級別有哪些資源需要事先籌備?如何籌備?怎樣安全儲存?誰來負責籌備?費用渠道從哪里來?哪些資源可以臨時征集?這些戰時資源如何正確分配?如何快速運輸?配套的組織體制是什么?管理層級如何安排?政府各機構如何協調運作?職責是什么等。這些單靠一個國防動員機構是無法完成的。
(三)資源保障能力不適應
戰時的資源保障與經濟建設時期完全不一樣。經濟建設時期完全是市場行為調配資源,而戰時的資源征集與調配就涉及許多國家指令行為。如何較好地解決民利與國利的關系?如何行使國家權利保障戰略資源并首先滿足國家要求?法律上雖有安排,但很籠統,執行力差。而這樣的轉化制度設計,長期以來并沒有研究透徹,要結合軍民融合國家戰略深入研究。另外,現有國家基礎設施中,軍民都能保障使用的占比不大,如機場與港口、互聯網與通信網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未雨綢繆。
(四)體系對抗能力不適應
現代戰爭的特點就某個方面來說是打信息戰,不管是局部沖突、局部戰爭還是全面戰爭,信息戰都始終貫穿其中,甚至先于槍炮爆發而“開戰”。而在信息網絡安全領域,在防護核心信息安全方面,在保護信息化指揮渠道方面,我們的弱勢更加突出。所以,我們需要特別加強國家體系對抗能力的提前構建。
(五)國防教育手段與能力的不適應
目前,國防教育手法傳統,手段較單一,受眾面也狹窄,多數僅限于各學校和國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比美國,我國大眾對國防的認知差異較大。我國長期受儒家思想影響或支配,民眾雖有“家”“國”概念,士大夫階層(知識階層)也還具備“家”“國”情懷,很愛國,可是具體到國防事業建設上,無論是建軍隊,還是修防御,均認為是國家的事情,完全與己無關。
美國的情況大有不同。美國民眾更理解國防的概念,反過來說,政府與民眾溝通國防安全問題更加容易且易于見效。目前,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大打貿易戰,美國民眾中雖有反對呼聲,可多數人還是沉默了。特別是近些年來,美國政府打著“反恐”“正義”“維護民主價值”等名義接連發動了幾場對外戰爭,盡管美國自己損失也很大,可國內民眾都沒有像反對越戰那樣大規模抗議。應該說,美國每發動一場對外戰爭,政府都需要對此做一番鼓動宣傳,都要把自己描繪成正義的化身,這客觀上無疑就是一次國防安全教育。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美國政府的國防安全教育還是比較有效的。
二
有關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上提出裝備“體系建設思想”,并指出:“要堅持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結合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需求對接、資源共享機制,扎實推動國防科技和裝備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還指出:“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必須向重點領域聚焦用力,以點帶面推動整體水平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防科技工業、武器裝備采購、人才培養、軍隊保障社會化、國防動員等領域軍民融合潛力巨大,要強化資源整合力度,盤活用好存量資源,優化配置增量資源,發揮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最大效益。”
故而,當下的軍民融合、國家科技創新都應該優先保障強軍、強國防的總體目標,并提出以下建議:
(1)明確軍民融合大戰略中的“民”為“軍”服務的強軍含義,包括在武器裝備采購、人才培養、軍隊保障社會化、國防動員等重點領域應有所突破。
(2)運用系統工程思想,深入探討戰時動員體系及戰時政府運行體系,并制定相應體制機制以進行切實保障。
(3)提高國家基礎設施軍民兩用程度,如機場、港口、交通運輸、信息網絡設施(含通信設施)等。
(4)做好重點戰略資源的儲備。
(5)加速體系化對抗侵略戰爭的能力建設,彌補短板。
(6)國防科技工業必須堅持“保軍”思想,并放開眼界,博采眾長,發揮優勢,重點關注用新技術、新理念和新設計思想,形成更多有效的、高性能的國防安全產品,真正起到“國家安全基石”的作用。
(7)推廣大國防概念(包含網絡空間主權),國防教育要創新手法,要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并在各階層廣泛開展,以提高大眾的國防意識、國家安全意識,而不僅僅是限于中小學、大中專院校。同時,教育宣傳內容也需改進,不應只講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割地賠款、外敵欺辱,我們還要講保家衛國、保衛勝利果實,用自己的行動切實捍衛自己的幸福生活。
(8)鼓勵“民參軍”。歡迎民間資本、民間先進技術參與國防建設,打通運作機制,建立開放的國防裝備工業體系。
(9)建立國防創新基金,重點投資基礎預研及技術轉化等。
本文刊登于《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8年第8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