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摘要】美國人并不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卻拼命批評中國的文化,美國的有關部門并沒有發現孔子學院有從事所謂“間諜活動”的證據,卻要用行政手段關停孔子學院,最虛弱的是,美國要由國防部來對付中俄等國家的宣傳。這難道就是國內的自由派公知吹得天花亂墜的美國的所謂的“自信”?
這么多年來,自由派公知一直不遺余力地對民眾舉行洗腦,吹噓美國的制度和文化是具有普世意義和最先進的,為全世界絕大多數人所接受,在美國國內還允許不同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存在,不懼怕任何競爭和挑戰。而這幾年發生在美國的事情讓公知們難于自圓其說。
下面就此問題分三方面發表評論。
一、美國在文化方面自信嗎?
最近,孔子學院又一次被美國政客盯上了。
美國參議院常設調查小組委員會2月27日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聲稱孔子學院在基本不受美國政府監督的情況下,擴張中國的影響力,委員會正尋求立法加以限制,若其不進行改革就應該關停。但報告也承認,盡管聯邦調查局正關注著孔子學院,但委員會并沒有發現孔子學院有從事所謂“間諜活動”的證據。
本月早些時候,美國政府審計總署也發布了一份報告,其中詳細分析了10所孔子學院的案例,結果有7所學校的美方行政人員表示,他們認為美國學校對課程擁有控制權。而全部10所學校的教師和行政人員都表示,沒感覺到教師或學生面臨學術限制或無法自由討論問題。
參議院的報告還稱,美國國務院和教育部對這些孔子學院的監督不夠充分,也沒有尋求在中國開展業務的美國文化機構獲得同樣待遇。目前委員會正在討論通過立法來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孔子學院進行改革,否則就干脆關了。
此外,調查人員發現,美國聯邦調查局已經在“警惕地監視”孔子學院。聯邦調查局長克里斯托弗·雷(Chris Wray)去年對參議院表示,執法部門正謹慎觀察,并在某些情況下采取了調查措施。
此前的2016年10月20日,馬云走進清華EMBA課堂,發表了題為“企業家精神與未來”的主題演講:
“最近大家都在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很重要的一點,文化自信是基于你對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上個月我在美國紐約參加一個很有名的一個機構的座談,我是一個中國人,他們把所有的高管叫過來跟我對話,大家都提到一個問題,中美之間的沖突,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我聽到他們都在批判我們中國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我說:“中國是以儒釋道文化為基礎的,請問大家都在批評中國,在座二十幾個老外,請問誰看過老子的道德經?或者,孔夫子是你們所有人都知道的,在座的有沒有人看過一篇論語?有沒有人看過一篇我們的佛經?這些老外們說沒有。當時,我告訴他們,我看過五遍圣經。雖然我沒在美國讀過一天書,但是我大學那時候學英文,我把圣經當做英文教材來看。我們的儒釋道文化之強盛是老外沒有體驗到的。對另外的文化不了解,你就沒有資格批評”。
2016年底,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波特曼-墨菲反宣傳法案》。根據該法,美國國防部將在2017年獲得額外預算,專門建立一個反宣傳中心,用來反制來自俄羅斯、中國和其它國家的政治宣傳與“謠言”。
不是說美國包容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嗎?說好的美國人的“自信”呢?
美國人并不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卻拼命批評中國的文化,美國的有關部門并沒有發現孔子學院有從事所謂“間諜活動”的證據,卻要用行政手段關停孔子學院,最虛弱的是,美國要由國防部來對付中俄等國家的宣傳。這難道就是國內的自由派公知吹得天花亂墜的美國的所謂的“自信”?
二、美國為何對中國的文化如臨大敵?
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自信”的美國居然害怕起中國的“文化滲透”,這不但讓公知很丟臉,而且讓很多中國人大跌眼鏡。
首先,中國并沒有打著“普世價值”的旗號去忽悠美國人推進改旗易幟,中國更加沒有通過所謂的“非政府組織”去在美國策動顏色革命。如果說當年毛澤東主席支持美國黑人的反對種族歧視讓美國政府感到過不舒服的話,那么這些年來的中美兩國的文化碰撞中,基本上是美國攻中國守,直到現在,中國政府和主流民意都沒有取代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的打算和表示,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對中國的文化都如臨大敵,豈不是又一次證明了美帝是紙老虎?
下面分幾方面分析美國采取這種態度的原因:
1、中美兩國經濟實力和影響力的此消彼長,動搖了美國人的制度自信。因為文化的影響力是與經濟實力成正比的。
過去100年西方國家展示出輝煌的發展成就,但是走到今天西方國家出了問題,西方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而中國的經濟發展堪稱奇跡。這種飛躍式的發展進步,有力證明了中國道路的成功,也證明了中國發展模式和思想理念的先進性。
2016年以來西方發生的一系列事情,進一步證明曾經被認為是人類終極制度的西方民主制度,正呈現出衰敗的跡象。由此帶來的問題是,西式民主制度已經老了,它還能不能自我糾錯?西式民主制度衰落之后,世界會向哪里去?
在很多美國人的眼里,美國夢也在褪色。2016年民調顯示,52%的美國人感到美國夢難以實現。特朗普曾經在美國國會演講中說:9400萬美國人沒有在工作、超過4300萬人處于貧困之中,超過4300萬人依靠食品救濟度日。9400萬人沒工作,這個數字相當驚人,占美國3.2億總人口近1/3,而且這些人多半只是喪失了找工作的信心,因而靠社會救濟生活。
而中國道路的成功,不但證明了我們的制度優勢,而且其背后承載的中國理念、中華優秀文化對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為什么新的可持續的文明將出自中國?從文化層面講,未來中國對世界有更大貢獻的就是我們的發展理念。從歷史看,自地理大發現以來,所有的國際體系,包括權力中心的轉移,都是排他性的、零和的、你死我活的。過去幾百年來,每一次西方大國的崛起,都是一部血腥的戰爭歷史。這背后的一個文化原因,就是西方的二元論認識論: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不贏就一定輸,你死我才能活。也正是因為這種思維,美國不相信中國能夠和平崛起,對中國崛起感到壓力,產生了戰略焦慮,千方百計從硬的和軟的方面對中國進行遏制。
2、中國的發展方式在客觀上產生了斷了美國剪全世界羊毛的財路的作用。
政治是為經濟服務的,美國的政治是決定于美國的大資本集團的利益的,美國主導的現行國際格局有利于形成美國吃大頭,其他西方國家吃小頭的剪全世界羊毛的局面,因此,西方文化具有排他性,信奉叢林法則。但中國文化不是這樣,中國文化是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沒有強烈的排他性,不信奉叢林法則,不會以排斥他者來證明自己的正當性。中國理念認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道路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借鑒、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今天,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新發展理念比西方發展理念更具包容性和先進性,是一種更高明的哲學和認識論,也是更開放的大國情懷和全球視野。
習近平主席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出于狹隘的國家利益和國家集團利益,美國必然把中國的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落到實處的“一帶一路”戰略視為在狼口中奪肉,從而很自然地產生了對并非具有進攻性的中國文化的排斥。
3、中國的包容發展的文化理念讓美國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相形見絀,并且為世界各國所接受,客觀上削弱了美國對世界各國的控制力。
美國出于狹隘的國家利益,憑借本國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的影響力稱霸世界,并且憑借這些控制世界各國,世界各國對此敢怒不敢言。一旦世界上出現具有一定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的影響力而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尊重各國文化兼顧各國的利益的國家出現,世界各國很自然會親近這個國家,而對任意損害他們的國家利益的美國疏遠,即使是美國的傳統盟友國家也不例外。這在客觀上產生了對美國的國際主導地位的挑戰。這也是特朗普把中國和俄羅斯稱為所謂的“修正主義”國家的原因所在。
其實,與美國的霸權主義文化相比較,中國的包容發展的文化更加先進,與美國和西方的用導彈輸出價值觀相比較,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的潤物細無聲更加容易為人們接受,不僅僅會影響世界各國,甚至會影響到美國國內的走向,這才是“自信”的美國害怕中國的“文化滲透”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美國的所謂“先賢”們知道他們的后人被2000年前的孔子嚇得如此失態,非把鼻子都氣歪不可。
三、中國的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并不排斥美國,而美國的倒行逆施會讓美國的路越走越窄。
美國的文化曾經具有包容性,這也是美國曾經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美國也曾經是經濟全球化的力推者,而現在卻逆全球化而動。而特朗普上任以來,在這兩方面都大踏步后退,這會給美國人帶來什么,相信美國人比誰都清楚,咱們就不替美國人操心了。在中美關系問題上,美國及其在中國的代理人一直在炒作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此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美國炒作這個的目的是用“中國威脅論”促使美國政府打壓和遏制中國,防止中國挑戰和取代美國的霸主地位;而我們國內的公知炒作這個的目的是忽悠國人,稱過景陽岡的時候如果不像武松那樣,老虎是不會吃人的,要中國心甘情愿服服帖帖成為美國的附庸。美國政府也曾經希望和中國組成由美國主導的“G2”,其實本質上還是美國的附庸,只不過取代英國的哈巴狗、小跟班地位而已,這些都理所當然地不為中國所接受。
的確不錯,歷史上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基本上是通過戰爭解決問題,比如西班牙取代荷蘭、英國取代西班牙、美國取代英國,守成大國除了戰爭手段以外,還會用其他手段打壓崛起的大國,比如美國打壓日本,美國整垮蘇聯。
但是中國即使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不以取代美國作為目標,更加不會通過戰爭達到這個目的。即使是有一天中國超越了美國,相信也不會像美國對待日本和蘇聯那樣打壓與自己仍然存在競爭關系的美國,除非美國主動挑起戰爭或者主動采取對于中國的敵對行為。因為中國處理中美關系的原則是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系。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
一是不沖突、不對抗。就是要客觀理性看待彼此戰略意圖,堅持做伙伴、不做對手;通過對話合作、而非對抗沖突的方式,妥善處理矛盾和分歧。
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求同存異,包容互鑒,共同進步。
三是合作共贏。就是要摒棄零和思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對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不斷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因為中國的以“包容發展”的文化作為主要特征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沒有理由把美國排除在外,只不過既不準備取代美國,也不接受美國主導的“G2”,而是把美國當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一個重要伙伴而已。
我國在歷史上曾多次遭受外國的欺凌,但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也從未屈服。當時在19世界列強的入侵,讓自信的中華民族一度丟失了文化自信。在這個世界格局大調整的時代,我們前所未有接近民族復興夢想,但越是這樣的時刻越是危險多,越是需要文化自信回歸,越是需要強大軟實力支撐。在文化自信回歸的關鍵時刻,還是有一些洋奴時不時發出一些不和諧的聲音,這些聲音值得警惕。部分人總是毫無根據的贊揚西方,替西方說話,比如西方國家虐待了國人必然是國人犯了錯。
綜上所述,其實“自信”的美國及其在中國的代理人之所以毫無理由地對所謂的中國對美國的“文化滲透”保持戒心,主要是因為“杯弓蛇影”心理和以己度人心理,把美國佬內虛弱的另一面暴露無遺,既可笑又可憐。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