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像我們使用工具既是為了提高效率,也是為了省勁一樣,人類創造的所有工具都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造成了對勞動自身的解放。
從石器、鐵器到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現代機器,以農業和工業為代表的所有物質生產行業,都通過使用日益先進的生產工具而解放了體力勞動。
電腦的普及、軟件的開發、互聯網的發展以及 chatgpt 為代表的云計算和大模型等信息產業的各種新型工具,則在不斷地解放著人類的腦力勞動。
但它們,只能代替和解放那些機械性的、重復性的、程序化的、計算性的、非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卻不能代替思考和創造這種高級的復雜的有意識有目的有情感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
它們,永遠不能代替人而去主動自覺地認識世界并改變世界。
2
計算機和互聯網時代的所有軟件工具,包括云計算、大模型乃至越來越高級復雜的人工智能,它們,只能通過大數據的計算來訓練、重復和模擬人的意識活動。
那貌似的自主意識和人機對話產生的語言,都是對人類意識的集成和模擬,它們,只能幫助人類在互聯網形成的信息和知識的海洋中搜索、檢索、簡化、分析和處理人類已有的信息和知識。
它們,絕不會產生自主意識,因為意識是人腦獨有的機能,而它們只是人腦的外設。
在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空間里,涌動的只是數字化的信息。
而在人腦的精神世界里,卻是認識世界產生的范疇,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所形成的意識的模塊,隨著人類認識的深入,這些范疇和意識的模塊都在不斷深化、豐富和發展。
3
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的、永無止境的。
以電腦為終端的各類大模型,只是在記錄、儲存、傳播并分享人類的各種認識成果,再通過人機交互、人機對話,以人工智能貌似很有才華的樣子展示出來。
事實上,人工智能的所謂知識和才華,都是人類信息和知識在互聯網上被計算機迅速捕捉、采集和組合之后再以人機互動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就像自來水是從水源地被處理加工加壓后送到你家一樣。
所有的新思想、新知識、新作品、新創意,都是人腦認識和創造的產物,基于各種大模型的人工智能不過是以信息數據的形式,對其進行存儲、傳播、處理和組合罷了,這就是人工智能和人腦的根本區別。
它們被人類創造開發出來,可以有效地幫助人腦去搜索、處理海量的信息和知識,從而將勞心費神耗時的閱讀過程變得簡單、輕松和快速,這是對人類知識整理這種復雜腦力勞動的解放。
4
但對于思考和創造、對于策劃和創意等創造性腦力勞動,人工智能是無能為力的。
人工智能也可以寫詩作畫,但那不過是在人的指令下,運用強大的搜索整合能力,將數字化的信息進行組合加工而已。
它們,在本質上是攢詩、攢畫、攢文、攢稿。
所以,如果它的創造令人不太滿意,可以讓它再來一個,如果你的期望值不高,你會得到一個相對滿意的作品;如果你的期望
值很高,它就會不斷創作,直到讓你失望為止。
人工智能的出現和發展其最大的價值是,要把思考和創造這種高級的復雜的不可代替的創造性腦力勞動交給人腦本身。
這其實是在倒逼人腦從閱讀、記憶和存儲等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解放出來,而投身獨有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
而創造才是人腦最根本、最深層、最本質的力量,那就是認識世界、改變世界。
5
這樣,在計算機、互聯網和各種大模型的幫助下,信息的搜集、知識的處理越來越變得觸手可及。
信息和知識在人腦之間不斷涌流展現,每個人成為信息和知識的消費者,同時,也反過來成為新的信息、知識、思想和智慧的生產者。
人們想要了解和學習某個陌生領域的知識,只要借助人工智能和各種大模型就可以快速掌握基本知識了,再結合社會實際進行持續深耕,就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它打破了人類知識領域曾經壁壘森嚴的社會分工,它可以讓搬運工變成哲學家,也可以讓快遞小哥成為詩詞大會的冠軍。
這是一個人民群眾紛紛可以出彩、出頭甚至出名的時代,這是一個道德、正義、良知、思想和智慧的光芒通過人民的頭腦大放異彩、光芒四射的時代!
這在本質上,就是對知識領域各種傳統的社會分工的消滅,它令每個人自由的發展成為可能,這就是馬克思預言共產主義社會時指出的“分工的消滅”。
6
以云計算為基礎的大模型這些人工智能的大發展、大繁榮,將為人類的腦力勞動帶來一場深遠的革命。
它將使廣大人民群眾紛紛從各行各業的知識權威的崇拜下解放出來:
他們,已經從農業工業時代從事體力勞動的群眾升級轉變為新時代的知識型群眾,他們,還將高昂起獨立思考的頭腦,在未來的時代成長為智慧型群眾。
每個人都將成為有著深刻的思想、豐富的情感和善良的內心的自由思想者,他們,將是智慧文明時代的普通勞動者。
一旦知識的獲取、記憶和儲存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人類的腦力勞動就獲得大解放、大發展、大繁榮。
未來的時代,人腦的主要功能不再是一個儲存知識的倉庫,而是一個開動著思維機器,以不斷生產思想和智慧的智庫。
7
人類只要開始進行自覺的思考,就不能學習和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
就像電腦必須裝上驅動系統才能運轉一樣,人腦也必須安裝上思維驅動系統才能進行高效的思考,這個思維驅動系統,只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只能是唯物辯證法。
因為唯物辯證法,正是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遵循的普遍法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就是中國文化的道;而中國文化的道,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二者是一物而異名。
這樣,人類的思維過程,就成為運用辯證法駕馭、驅動各種知識和范疇進行處理加工并“生產”思想和智慧的過程,這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是不能被任何工具代替的,因而是人類獨有的終極的勞動方式。
8
與這種人腦中必將發生的思維革命相適應,人類的教育和學習方式也將迎來一場新的革命,那就是從知識的灌輸和存儲轉向思維的開啟和訓練,轉向對辯證法從自發、到自覺再到自由的掌握和運用。
在信息匱乏和知識稀缺的時代,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學問家成為時代的寵兒,而在信息泛濫、知識爆炸的時代,目光如炬、一語中的、撥云見日的思想家和思想者將獲得人民的贊譽。
從馬恩列斯毛以來,歷代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和黨的戰略家類型的領導人,他們之所以能穿透紛紜復雜的表面現象洞穿事物的本質和矛盾,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辯證法思維。
他們,可以運用辯證法通過觀察、分析和思考,能夠運用系統思維和辯證思維,像馬克思的批判那樣,對各種事物進行砍瓜切菜,將客觀世界的各種事物分門別類,并抽象化為頭腦中的“范疇”。
再運用辯證法思維,驅動、駕馭這些范疇,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和客觀規律,對這些“范疇”進行合并、組合、拼裝,并使得它們有序有機統一起來,形成清晰的認識。
這個思維的整個過程,就好比用計算機模擬事物的運動發展過程,從而在頭腦中呈現出事物未來的發展圖景。
9
將客觀事物的本質和矛盾抽象化為頭腦中的范疇,變成意識的模塊和單元,這只能靠人腦的觀察力、抽象力和思考力。
比如一棵樹,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縱使安裝上超清的攝像機和照相機,它看到的只是這棵樹的表面和全貌。
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們則會結合人類的具體科學成果,用心看到細胞和基因,看到遺傳和變異,看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看到根系和枝葉的陰陽對立等等。
還會看到它從一個種子和幼苗吸收宇宙天地的各種能量和營養而發育、發展最終結出果實的全過程,還能看到包括樹皮、樹根、花朵和果實在內的營養價值、商業價值以及醫學上的藥用價值等等。
這些運用辯證法之道整合貫通具體科學知識和具體實際生活的神通,是哪個人工智能可以比肩的呢?
10
人們已經發現,信息越是泛濫、知識越是爆炸,就越是容易陷入迷失和迷茫。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的大腦已經變成了信息和知識的倉庫,人人都以博覽群書、學富五車為能事,紛紛將自己的腦袋變成了儲存知識的麻袋,從來沒有想過,它的本質是一個思維系統驅動以生產思想和智慧的智庫。
每個人的腦袋本來是一個思維驅動的智庫,但都被我們變成了信息和知識的倉庫,是的,我們丟棄了辯證法,也遭到了辯證法的丟棄。
而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人類創造的獨一不二的思維系統。
它通過馬克思的頭腦,孕育并掀起了整個世界的社會主義運動;
它通過偉人的頭腦,締造了偉大的中國革命;
它通過我們黨歷代領導人的頭腦中,策動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它,還將在全人類的頭腦中,掀起一場改變世界并最終改變人類自身命運的思想革命!
結束語
辯證法,就是道;道,就是辯證法。
辯證法的普及、傳播和推廣,將是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的必然趨勢和必由之路,它,最終將締造出一個人民得道、天下歸心的大同世界。
資本主義只能為電腦安裝驅動系統,卻無能為人腦安裝思維的驅動系統。
未來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育必須也必定從灌輸知識轉向開啟思維,要從培養學問家轉向培養思想家和思想者,而辯證法思維的教育,也要從娃娃抓起。
整個世界是一個辯證的世界,而人,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也被世界改造為辯證的人。
這樣,人類的道德水平、思想境界、智慧能力,乃至人類個性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也才能從馬克思那遙望千年的目光中落地成為現實。
將全人類的大腦連接起來的偉大的互聯網,將最終使全人類形成一個全球大腦,而每個人的大腦,都只是這個全球大腦的一個節點,那將是怎樣一個偉大的時代呢?
那是一個天下一心、天下同心、天下一體、天下一家的偉大時代!
那是一個全人類的精神、思想和心靈實現大聯合、大交融、大統一、大和諧的偉大時代!
來源:新小民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新小民|馬克思的預言正在實現:人工智能正促成人類勞動的大解放!
2023-09-18教育部文件明確要求注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閱讀訓練。須深耕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2023-09-01?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