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深刻洞察人類文明發展大勢,科學把握中華文明傳承發展規律,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文明的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論斷新理念新命題,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
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文明是人類共同創造的成果。近年來,西方學者提出了“文明優劣論”、“文明沖突論”、“普世文明論”等,西方有些國家更是以“傳播文明”作為推行霸權的理論工具。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高度,以寬廣視野揭示了人類文明多樣、平等、包容的本質,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刻命題,倡導以“文明和諧”理念引領人類文明發展,廓清了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道路上的迷霧。
文明是多彩的,要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在創造著自己的文明。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每一種文明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內涵、特征,也具有獨特的內在價值,都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內生動力。多樣文明的共存和發展使得人類文明的百花園更加豐富多彩,使得世界的發展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多樣性的論述,闡明了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與意義,只有維護文明多樣性,世界各國人民才能享受更加豐富的精神生活,人類文明才能持續發展,才能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文明是平等的,要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各有千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任何企圖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平等的論述,闡明了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與基礎,是我們對待世界不同文明必須堅持的原則。
文明是包容的,要積極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文明多樣、文化差異并不必然導致文明沖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和諧的論述,指明了世界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進步的理想目標,是對“文明沖突論”、“文明霸權論”的有力回應,為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方法和指向。面對世界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挑戰,不同文明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包容差異、真誠互助、和諧相處,才能共同繁榮進步,世界才能實現和平發展。
二、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只有尊重歷史,堅持從延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在不斷推進事業發展中走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把握人類文明發展大勢的基礎上, 全面論述了中華文明的形成、演變及其為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闡明了中華文明獨有的內涵、特色,為我們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文明、煥發中華文明生機與活力指明了方向。
中華文明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廣闊的世界視野,科學揭示了中華文明的獨特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富滋養。”中華文明不僅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發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提供重要借鑒。“達則兼善天下”,中國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也將秉持中華文明“天下大同”的理念,分享發展紅利,給世界帶來機遇、和平與進步。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述,展現了高度的文明自覺與自信,是中華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明宣言。
走和平發展道路來源于中華文明的深厚土壤,是對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傳統的繼承和發揚。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特質,并由此詮釋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中華文明的特質是“和”,即和合、和諧、中和的精神與理念。“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中華民族始終堅持的文明理念;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華“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神州大地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之中、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方式上。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述,既是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也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最好表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要很好地傳承和弘揚。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中華文明傳承延續的精神基因,也是中華文明不斷發展的深層動因。他指出,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中“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君子喻于義”、“言必信,行必果”、“仁者愛人”等思想和理念,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為推動當代文明發展的重要源泉。要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有鑒別”就是不全盤肯定也不全盤否定,不是歷史虛無主義也不是文化保守主義的態度;“有揚棄”就是在分析鑒別的基礎上,堅決剔除其過時落后的糟粕,積極繼承吸收其合理優秀的成分,實現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
三、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如何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文明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要求、新舉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中華文明創新性發展,就要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協調發展。
構建更加全面的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科學把握社會主義文明整體性和全面性的基礎上,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整體推進,把對社會主義文明特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境界。五大文明是相互統一、相互影響的整體,實現民族復興,需要五大文明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即是保護生產力”的生態文明觀,把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同時,要以辯證、全面、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只有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樹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價值坐標。價值觀是文明的核心,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的根本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要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把它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發揮其巨大的價值引領功能,將其內化為全社會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根本的是加強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文明風尚建設。在全黨全社會高揚主旋律,唱響正氣歌,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讓理想信念的明燈永遠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閃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發展聯結起來,確立了治國理政的價值追求、社會生活的價值導向、個人行為的價值準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思想基礎。
塑造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實踐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群眾既是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價值主體,也是實踐主體。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始終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為服務對象,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高價值目標。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談精神文明建設時就強調,要緊緊圍繞促進人民福祉來進行,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強化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法治既是經濟健康發展的保證,也是實現人民民主政治的保證。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要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實現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養成法治思維。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述,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文明的整體性、全面性及其豐富時代內涵的認識,有助于用法治來保障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真正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作者:趙周賢 鄧海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